二战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仅是钱的事,伏笔早在一战埋下
作者:雕鸮
1918年10月29日,一直压抑着心中不满的德国水兵在基尔港起义,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在短短几天内席卷了当时笼罩在即将战败阴影下的整个德国。
1918年11月9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被英法等国视作眼中钉的德意志帝国终于垮台。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议正式生效,意味着这场导致三千多万人伤亡的残酷战争终于结束,以英法为代表的协约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凡尔赛条约》埋下了种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了防止战争再次发生并报复德国,协约国会做出什么事呢?答案就是:彻底粉碎德国再度发动战争的能力。
签订《凡尔赛条约》的德国代表团
于是,协约国以“不签字就继续打”要挟德国政府,迫使后者于1919年6月28日在著名的《凡尔赛条约》上签了字。这份条约夺走了德国25,000平方英里的领土,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同时萨尔煤矿的开采收入也归法国所有。
此外,条约还要求德国政府在1920年3月31日之前遣散士兵,只能保持一支10万人规模的国防军,同时禁止德国进行武器贸易、大量战争期间生产的武器必须销毁、海军战舰的数量必须严格遵守条约……
当然,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最致命的还是——赔不起钱。当时的德国已经被彻底打残了,加上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发展近乎停滞,再加上令德国货币体系近乎崩溃的严重通货膨胀,导致德国压根拿不出赔款。
1919年的柏林
事实上,德国仅缴纳了1320亿金马克,这只是赔款数额中的一小部分。就这,德国还是拿物资、黄金等硬通货才还上的。为了报复交不起钱的德国,法国和比利时军队还趁机占领了鲁尔等地,导致鲁尔这个煤矿生产大区难以维持正常生产,德国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1000亿换一条面包
在签订凡尔赛条约后的几年间,德国的经济几近崩溃,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德国的社会发展。当时的通货膨胀有多严重呢?
德国政府在1920年2月6日发行的纸币还是10面额的,而到了四年后的1924年2月15日,发行的纸币面额已经是100万亿了。通货膨胀之严重,以至于当时的德国小孩甚至在街边拿钱当积木玩,一条面包的成本甚至高达1000亿马克。
不值钱的德国马克
1924年,眼看着德国越来越穷,压根就还不起钱,协约国也不傻,给德国人搞了个《道斯计划》。这个计划的大概内容就是把鲁尔区的实际控制权还给德国,让德国好开矿还债;同时从德国的税务系统里扣钱抵债,如消费税和关税等等;协约国还通过阶梯增加还款数额的手段间接降低德国的还债压力。
此外“好心”的美国还向德国提供了2亿美元的贷款,并允许大量美国资本涌入德国,极大地提振了德国的经济。得益于鲁尔煤矿的回归与大笔外资的注入,德国经济开始反弹,尤其是德国的钢铁产业,1926年就已经重新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
被当做便签纸的100万面额马克
美国的黄金十年
在德国深陷于通货膨胀的时候,美国在干啥呢?众所周知,早在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生产力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富裕程度均位居世界第一。而一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并让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一战一结束,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美国本土立马进入了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模式。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盲目乐观的民众开始将手中越来越多的闲钱投入股市;越来越先进的现代化农业使得许多农民放下锄头奔向大都市追梦。
收音机、电影的出现令美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连原本属于奢侈品的汽车都走进了千家万户——仅福特公司就售出了一千七百万辆T型车,而当时的美国总人口也才一亿六百多万。而这一时期,又被称为“黄金十年”或“疯狂的二十年代”。
繁荣疯狂的美国二十年代
黑色星期四
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到了巅峰时刻,但危机也在步步逼近。1929年3月25日,美联储开始就过度投资发布风险警告,引起了股市的小规模震荡,但同年6月又重新开始上涨,美国的“经济繁荣泡沫”终于走到了破碎的边缘。
10月24日,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四”降临。这一天,华尔街股价暴跌11%,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接连下跌,跌幅一度高达13%,整个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市值几乎蒸发了八分之一,而道琼指数在接下来的几年间的跌幅甚至达到89%!
华尔街经济大崩盘直接终止了美国“黄金十年”的疯狂,并且将美国拖入了长达数年的“大萧条”时代。由于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导致这场经济危机直接影响了接近半个地球,尤其是英国、法国等国更是深受其害,而受到美国资本直接支持、好不容易才重新繁荣的德国,自然也免不了一劫。
一夜重回1920
经济危机发生后,为了保证损失最小化,美国开始实行关税壁垒,以保护自己的经济体系——这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算是个灭顶之灾,因为当时德国工业极度依赖美国的进口,美国现在不买德国产品了,德国工厂空有那么高的产能,产品却死活卖不出去,生活难以为继。
经济危机发生后,无数美国银行被迫关闭
更要命的是,兜里没钱的华尔街大佬几乎不再向德国提供贷款,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德国工厂倒闭和停业。到了1932年,德国工业产值跌落到1928年水平的58%,无数的生产线被贱卖、无数的资本家沦为贫民。
那么,还没沦为贫民的资本家在这时会干啥呢?答案很简单:裁员。而裁员加上工厂倒闭,直接结果就是失业人口剧增。1929年底,大约有150万德国人失业,而到了1933年初,德国失业人口就突破了600万大关,这是当时德国工作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失业意味着大量的家庭将失去生活来源,有数千人死于营养不良和与饥饿相关的疾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儿童。
大萧条期间排队等工作的柏林人
不干正事的魏玛政府
面对极度恶化的经济发展态势,魏玛共和国政府却没干点啥有用的事情。时任德国总理海因里希·布鲁宁不仅没有让政府放款刺激经济回暖,反而似乎更担心通货膨胀和预算赤字,甚至还在此时提高税率以缓解财政赤字。
事实上,魏玛共和国政府的举措不仅没有缓解失业,甚至极大地加剧了民众的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民众开始回想起刚刚签订凡尔赛条约的那几年、德国人民生活的落魄和悲惨,好不容易有些起色,魏玛共和国政府却放任自己回到贫穷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纳粹上台
按照历史发展的惯例来看,这个时候不管是不是法国人都会想着革了这个腐败政府的命,而当时的德国人也是这么想的。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德国的两条发展道路——其中一条大家都很熟悉,也就是“共产主义道路”。
但显然,真正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容克贵族资本家们可不会去支持一帮想缴了自己家产的共产党员,于是他们转而选择支持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纳粹党”。
经济危机后,生活水深火热的德国人民对于纳粹党打出的美好口号与激进的宣传非常向往——为了赢得民众支持,纳粹党刻意煽动德国民众对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仇恨,为自己计划的对外扩张和侵略寻求合理性。
讽刺的是,大多数德国人真的吃这一套,认定纳粹党“可以带领德国走向复兴”,而这一现象从该党在德国国会的席位数量变化中就能清晰看出:在1929年,纳粹在德国国会仅占有12个席位,但到了1932年,该党拿到了230个席位,魏玛共和国时期单一党派中拿到的最多的席位,而该党也成为了当时德国第一大党。
1938年纳粹在德国的支持达到顶峰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总理,魏玛共和国被纳粹德国所取代。6年后,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正式爆发。
1939年,纳粹入侵波兰
真正原因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战与二战是存在延续性和因果关系的,因此有西方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这种理论是有依据的。
德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衰败,同时也包括一战时留下的民族仇恨和德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纳粹才能“顺应民意”而上台执政发动战争。可以说,二战的伏笔,早在一战时就已经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