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温暖一座城】沈忠麟:扎根生产一线、追求极致与创新的“铁裁缝”
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在天津北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为实现中国梦,北辰人也在谱写一个个优秀事迹,感动、鼓舞、温暖着北辰这片热土。新浪天津策划此次活动,主题为“一个人温暖一座城 千万人谱写一个梦”,就是为了挖掘北辰人的中国梦精神,提取正能量,宣传并营造学习先进的氛围,让一个人的事迹温暖一座城,网千万网友的体会与行动,共同谱写一个中国梦,从点滴宣传做起,他们虽是时代的小人物,却是“美丽中国 共话中国梦”的大人物。
“
本次报道讲述的是扎根生产一线、追求极致与创新的“铁裁缝”——沈忠麟。
”
生产一线
1983年,沈忠麟进入天重重型机械厂,被分配到铆工车间,后来进入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公司,成为三车间铆工二组组长,在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 铆工,是钢铁制造业一个特殊工种,是把板材、型材、线材、管材等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加工方法制作成钢结构的一种制作工艺。按照业内的说法,铆工素有“铁裁缝”之称,这是一个既需要技术,又需要专心、耐心、恒心的工种。但是在外人看来,铆工干的是焊枪、铁板、大榔头的粗活,没有多大技术含量。
沈忠麟说:“刚开始我也这么认为,可当我真正拿起了焊枪,深入到工作中,才发现这个工种并不简单。单说焊接后铆工整形矫正这一道工序,它的质量、进度直接影响后序加工和产品整体质量。”矫正是许多人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沈忠麟却偏偏不信这个邪,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无数次的尝试 ,终于熟练掌握了这一技术,而且练就了只看一眼就能准确判断欲矫正位置,和使用火焰矫正所需的温度及速度,再复杂的“疑难杂症”在他这里也是手到病除,为此工友们送给沈忠麟一个外号“矫正神医”。
沈忠麟在工作中是个从不墨守成规的人,他敢于用创新的思维向传统挑战。车间过去切割厚板圆锥筒坡口,一直采用手工方法,费时又费力,质量也很难保证。沈忠麟说:“面对延续多年的操作工艺和周围不解的目光,我一连几天,加班加点,摸索对现有工艺的突破点,经过与其他技术员互相协作、反复试验,研制了一个磁力柔性轨道装置替代手工操作,创造出'大型锥筒端面坡口切割法’”。这种方法使产品切割质量和速度有了质的提升,一次探伤合格率高达99%,平均每吨工件节约切割工时17.4小时,修补、打磨工时28.2小时。另外这项切割法被评为天津市“职工先进操作法”。
为了获得自主制造技术,公司将生产加工转轮的攻坚任务交给沈忠麟。接到任务后,他带领组员一步步还原生产过程,一遍遍研究生产工艺,一次次试验操作,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实践,终于研制出可以活动的工装,彻底实现了公司转轮加工零的突破。凭借不断钻研探索的精神,沈忠麟先后被评为天津市突出贡献技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此外,沈忠麟还将数十年工作中总结积累的经验和窍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培养出了许多能够独当一面的生产骨干。
编辑 | 萱萱
文字 | 新浪
图片 | 新浪
校对 | 萱萱 文鹏
审核| 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