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1600年未改名的寺院 供奉罕见舌舍利 门票免费却少有人知
甘肃省武威市,早在汉代就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成为长安以西最大的边陲要塞,而丝绸之路的繁荣,更使武威一度成为当时的全国第三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武威遗留下了大量名胜古迹,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的鸠摩罗什寺。
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公元389年)的鸠摩罗什寺,是世界著名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中国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祖师(公元344—409年)初入内陆译经弘法演教之所,也是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和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大奇观,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鸠摩罗什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高僧,他出生于西域龟兹国,7岁随母出家,被龟兹王奉为国师,在西域诸国有着极高的声望。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派遣将领吕光带兵攻陷龟兹国,将罗什劫至凉州(今武威)。由于军队在返程回前秦之前,苻坚被杀,吕光就在凉州占地为王,建立凉国。
在凉州的17年里,鸠摩罗什悉心搜集各种梵本佛经,研读佛学经义,并学会了中原各地方言,这也为他以后翻译佛经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据记载,鸠摩罗什一生翻译的佛经多达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包括佛教著名的《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
鸠摩罗什所译的佛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对中国佛教的宗教哲学和教义的形成有着极大影响,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与玄奘、不空、真谛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被誉为“中国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相传他在临终前发愿,如果一生中所译的佛经没有错误,死后舌头不坏。结果火化后舌头真的完好保存下来,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颗舌舍利子。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北凉王室得知鸠摩罗什舌舍利的殊胜传奇,于是多次向后秦致国书讨要。
后秦末代国君为防背后遭袭,同意将舌舍利送还凉州。北凉国君沮渠蒙逊从长安迎请到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后,在鸠摩罗什寺修建了罗什寺塔,并将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埋葬于塔下。值得一提的是,鸠摩罗什寺自东晋建成以来,历经1600多年的历史,寺院名称从未改变过。
1927年农历4月23日,武威发生8级大地震,城内的许多名胜古迹遭遇毁灭性破坏,鸠摩罗什寺、大云寺、清应寺也无一幸免,仅罗什寺塔残存了半截。1934年,国民政府原址重修了罗什寺塔,并在塔下掘得石碣一块,上刻阴文“罗什地址,四面临街,敬德书”。经考证,该石碣为唐朝贞观四年(633年),大将军尉迟敬德统兵远征西域时所立。
2012年11月,当地对罗什寺塔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五次大规模修缮,随着近年来寺院的建筑物不断增建,鸠摩罗什寺也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交通:在武威市区乘坐16路、9路或11路公交车至罗什寺站下车,步行约3分钟即可抵达,门票费用: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