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割据建政权——井冈山根据地经济实践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描述了当时井冈山根据地中土地革命的实际情况。报告这样写道:

“中国豪绅军阀的分裂和战争若不是继续进行的,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地区的红色割据,在经济上将受到极大的压迫,割据的长期存在将成问题。因为这种经济压迫,不但中等阶级忍不住,工人、贫农和红军亦恐将有耐不住之时。”

……

“土地税:宁冈收的是百分之二十,比中央办法多收半成,已在征收中,不好变更,明年再减。此外,遂川、酃县、永新各一部在割据区域内,都是山地,农民太苦,不好收税。政府和赤卫队用费,靠向白色区域打土豪。至于红军给养,米暂可从宁冈土地税取得,钱亦完全靠打土豪。”

这些生动的描述,反映了当时井冈山根据地土地革命的丰富实践。这也是继“八七会议”召开以后,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的一个缩影。当时,分到了土地的农民,不仅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还极大地激发出投身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

展开波澜壮阔分田斗争

故事还要从1927年说起。当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入冬后,分田斗争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1928年初,先在部分地区搞了分田的试点,然后于5月至6月间全面铺开。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大幕就此拉开。

打土豪、分浮财、废债毁约,是第一步。着手开展分田的时候,正值很多地主逼债的当口,由于那个时候地主逼债的方式非常凶残,不择手段,导致很多农民家破人亡。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广大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与地主开展斗争,没收他们的财物、粮食,废除欠债。

据相关史料,井冈山根据地一开始就提出没收一切土地的原则,并规定没收的一切土地均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由于当时60%以上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这一政策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但大、中地主阶级,小地主、富农等中间阶级依旧持抵制态度。

基于这种情况,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开展了清查田亩、划分阶级的工作。通过对雇农和贫农进行调查,了解清楚各个村的总田亩数和总人口数,有多少人家种地雇工,多少人家出租土地,并登记造册。在清查田亩的过程中对农村阶级成分作出划分,提出简单的标准,即凡是收租收债自己不种田的是地主;凡是有土地种不完,出租一部分的是富农;够吃够穿的是中农;不够吃不够穿的是贫农。尽管井冈山根据地提出的原则是没收一切土地,但实际上没收的还是地主的土地。

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本着平分一切土地,即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按人口平分土地。分田起初以村为单位进行。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方法不好,容易被地主富农利用。同时,村子往往有大有小,各村情况差别很大。有的小村庄贫农只能得到贫瘠土地。经过调查,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办法,也就是改为分田主要以乡为单位进行,由区苏维埃派人协同乡苏维埃调查土地和人口的数量,再看各家原有田亩数和人口数,依每家的情况多退少补。定后发一榜,照榜到各田插一牌子,就归各家耕种。在一些山多田少的地方,也有以三四个乡为单位分田的,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分田以乡为单位进行,成为分田的一个主要方法。

起草井冈山《土地法》

井冈山的土地革命,为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根据地逐步巩固以及边界各县分田高潮的出现,相关政策也制定出来。1928年12月,在总结井冈山土地斗争经验基础上,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这一文件对于没收的范围、分配土地的数量标准和区域标准、土地所有权、手工业工人、红军官兵和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分配土地等问题,都作出详细规定。井冈山《土地法》明确指出: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

(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以上三种办法,以第一种为主体。遇特别情形,或苏维埃政府有力时,兼用二三两种。

同时,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此外,关于分配土地的数量标准,井冈山《土地法》明确指出:

(一)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二)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比不能劳动者多分土地一倍。

以上两个标准,以第一个为主体。有特殊情形的地方,得适用第二个标准,采取第一个标准的理由:

(甲)在养老育婴的设备未完备以前,老幼如分田过少,必至不能维持生活。

(乙)以人口为标准计算分田,比较简单方便。

(丙)没有老小的人家很少。同时老小虽无耕种能力,但在分得田地后,政府亦得分配以相当之公众勤务,如任交通等。

毛泽东最后还写道:“此土地法是一九二八年冬天在井冈山(湘赣边界)制定的。这是一九二七年冬天至一九二八年冬天一整年内土地斗争经验的总结,在这以前,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个土地法有几个错误:(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二)土地所有权属政府而不是属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三)禁止土地买卖。这些都是原则错误,后来都改正了。”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时制定的第一部成文的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对于农民土地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的事实中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于是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这正是井冈山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进一步而言,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留下了“井冈山精神”这一宝贵财富。

(0)

相关推荐

  • 打土豪,分田地!这里,诞生了中共第一部土地法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出身农民.熟悉农民又曾负责农民运动的毛泽东深知,要想动员农民革命,就要满足他们对于土地的渴望,毛泽东在建立根据 ...

  • 见证土地改革,体会党的初心

    本文作者:刘立宇 每当出去遛弯儿,看到农民模样的路人,我都会顿足观察一会儿,在他们脸上很少看到愁苦的表情.偶尔与他们聊几句家常,多数表达出来了对党的农村政策的赞赏,比如:农民土地所有权几十年不变,取消 ...

  •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以下视频来源于 经济日报 "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实施后,群众欢欣鼓舞,热情高唱. "没收一切 ...

  • 《红色印记》第11集:“打土豪、分田地”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播音员任志宏.我讲述的这件文物是一份1928年江西宁冈县农民缴纳土地税的记录清单.现收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 图为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宁冈县农民缴纳土地税 ...

  • 《井冈山土地法》:我党制定的首部土地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一部土地法.它是对1927年冬至1928年冬土地斗争经验的总结,全文共9条,约1500字.这部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

  • 开启革命新阶段——“八七会议”与土地革命

    来源:经济日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从高潮转向失败.此时的中国政局,矛盾重重,内外交织,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难的理论与实践摸 ...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1928.4-1928.7)四、土地革命风暴的兴起

    四.土地革命风暴的兴起 (一)"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提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专题讨 ...

  • 【红色故事】红旗卷起农奴戟

    位于新罗区龙门的湖源乡农民协会会址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闽西籍共产党人邓子恢.郭滴人.朱积垒.张鼎丞.阮山等由城市转入农村进行秘密活动.他们用马列主义教育贫苦农民,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他们秘密 ...

  • 打土豪 分田地

    风过无痕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1947年,这是河北阜平县易家庄的农民在墙上书写土地法大纲 八七 ...

  •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星璀璨耀万山

    6月17日,一整天的雨使得通江明清年间的大木建筑文庙学宫更显沧桑古意,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便坐落于此.如今,根据旧址改建的纪念馆人气十分旺,17日当天便有近30个游客团体来此参观. 1932年12月 ...

  • 引领农民谋解放——聚焦土地革命根本问题

    引领农民谋解放 --聚焦土地革命根本问题 本报记者 吕立勤 梁剑箫 1930年,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一年的5月和10月,为了加深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了解,尤 ...

  • 故城时光 丨 回忆我在重庆解放前后的一段日子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入城 图源网络 重庆文化主题商店 第571个故事 迎接重庆解放 --回忆我在重庆解放前后的日子 口述:王远富 记录:廖明理 我因赞成共产党的主张,在 ...

  • 老百姓拥护的好政策

    以下视频来源于 经济日报 "土地关系变化了,--卖地是地主,买地是农民,不卖地的地主很少.--相反地,农民大量买地."这番话,真实反映了减租减息政策的成效. 抗战时期,我们党的土地 ...

  • 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中国土地法大纲》

    以下视频来源于 经济日报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法大纲>犹如一道战书,猛烈地冲击着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