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 | 建筑是为了通向美好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建筑空间投入使用,海边生活的氛围也原来越浓厚。阿那亚的这些建筑空间因何而起,该如何持续保持活力?阿那亚对空间、人、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思考的,小镇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
《ARANYA》杂志就这些问题采访了阿那亚品牌创始人马寅先生,请他一一作出解答。
本文同步刊发于《ARANYA》杂志第11期,现该刊已入市,社区内各公共场所均可免费取阅。
《阿那亚》:到今年,阿那亚转型进入到第四年了,我们看到,将有大量空间、场所投入运营,海边的市镇气象越来越显现,建造这些空间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马寅:2013年,阿那亚开始转型,当时我的一个思考就是,一定要跳出房地产去看阿那亚,把它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去打造。
在此之前,阿那亚一直是作为一个旅游度假项目去操作的,所有配套和空间也都是按照度假的需求展开。但如果按照生活方式的层面去审视,这些就远远不够了。
于是,在后续的空间和配套中,我们就做了很多的改造和增添。目前大家正在使用的业主食堂、邻里中心、儿童中心、咖啡馆、图书馆、礼堂等场所,都是当时调整的结果。
到了今年,又会有海边足球场、海边西餐厅、刺槐林餐厅、儿童餐厅、青少年营地、小镇生活广场北区等新的配套陆续呈现,而原有的儿童农场、第一业主食堂也进行了升级改造。
可以说,随着这些新、旧空间的陆续完工和交付,海边的生活氛围会越来越浓厚,业主们的体验和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生活方式,但对于它的真正含义,却少有人探究。生活方式,核心是基于一种理念去选择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空间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选择了在怎样空间中生活,也就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
《阿那亚》:既然你认为空间对生活方式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能谈谈你对空间的理解吗?
马寅:过去十多年,我一直在城市中做住宅开发。那时候就感到,套路化的住宅加会所,或者住宅加底商的开发模式是有问题的。但由于还处在住房刚需的年代,大家的普遍心理是只要房子热销,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样的后果就是开发出来的产品越来越雷同,任何项目热销,第二年就会有无数人去复制,大家都陷入到产品主义的逻辑中。虽然,房子依然可以卖,品质也越来越好,但你会发现,这样的空间,营造出的生活很“无趣”。
生活唯有足够的丰富,才具有趣味性,空间也如此。在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开发逻辑下,无论户型如何改进,材质如何选择,终究是有限度的。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一定会有情感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很难得到体现。
从营造产品到营造生活,对空间的理解和需求也会完全不一样,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于户型、立面、材质等等这些常见的“硬件”上,而是在诸如邻里关系、街区氛围、商业业态、社区生活等等软性环境上。唯有这些,才能构成为完整的生活系统。
所以,接手阿那亚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不去重复过去旧有的开发模式,从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一些生活场景入手,通过空间和设计,慢慢去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生活氛围。
阿那亚的街角咖啡馆是第一个调整出来的公共空间。这个地方本来是临近社区中心十字路口的一栋别墅。如果按照传统开发的视角,位置这么好的别墅,应该卖掉才最合理,这直接会带来数百万的收入,而改造成咖啡馆之后,可能成本几十年也收不回。
但如果从营造生活的角度去看,一个街角咖啡馆对于一个社区生活氛围的养成却是至关重要。
当清晨或者午后,一个人能安然自得的在自己熟悉的咖啡馆里读读书,或闲坐看看往来的行人,或者与相熟的店主和邻里们自由交谈,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和满足,这样的空间,不止于一般喝饮品的功能需求,更成为一个带有互动与交往功能的社交空间,它本身是具有某种情感性的。
除了这些情感性的空间,我认为一个社区还应该有一些精神性的空间。这个想法其实受到瑞士建筑大师卒姆托的启示。当时,我偶然看到了一件他的建筑作品,深受触动。
这是修建在一个偏远山村里的小教堂,建筑体量非常小,外表也并不奢华,但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正是因为这个小小建筑的存在,让整个山村变得安详自在,这个精神高地赋予这个村落一份内在的宁静。
正因为这些启示,我在阿那亚也做了一系列的精神建筑,图书馆、礼堂、包括之后要呈现的日出美术馆、海边音乐厅等,皆是如此。
如果说那些日常空间和情感空间,带给阿那亚更多欢乐色彩的话,那么这些精神空间,则赋予阿那亚更多安静的底色。而欢乐和安静的交织,也正是阿那亚的场所精神所在。
在我看来,一个有生命力的社区,一种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其实是由众多丰富的日常空间、情感空间和精神空间拼接而成的。人们在此生活,并留下独特的体验和美好的记忆,这正是构成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来源。
《阿那亚》:正如你所说,阿那亚通过日常空间、情感空间和精神空间共同构筑了一种生活氛围。那么,这种生活氛围有何特别之处?
马寅:来过阿那亚的朋友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与大都市嘈杂喧嚣的氛围不同,这是个真正能够慢下来、静下来的地方。
除了休闲度假之外,人们在这里参与邻里互动,展开温暖动人的社群生活。同时,与自然,与大海,与自我展开对话,寻找一种更宽广的精神生活。
所以,这里绝美的大海和日出,高品质的文化艺术生活,以及亲切温暖的邻里关系,都与大都市中繁忙而冷漠的生活氛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要离开自己熟悉的都市生活环境。这里的每一处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免费的无线网络24小时全覆盖,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北京更北京”。 现在我们都对都市的种种负面效应有排斥心理,但都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都市感也蕴含着安全感,人们实际上也已经离不开都市所代表的精致和便捷。
我们曾提出过“离城不离京”的理念,也是希望在离北京非常近的海边,营造出这样一个平行的小世界,这里既包含了郊野生活的诗意,同时也兼具都市生活的精致。
《阿那亚》:阿那亚有很多配套都是后来加上去的,并没有出现在之前的规划图之中,这是为什么?
马寅:最好的社区应该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模式,我们所见到的许多古城镇、古村落,都是数百年慢慢演化的结果,一代代人在此生活,因人口聚集而逐步扩展,建筑也因为时代不同而形成差异,那种斑驳且不规整的风貌反而构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也形成了各个地方的独特性。
而现在的社区开发,很容易变成一张图纸走遍天下的情况。就是因为现有的开发模式基本是从成本为出发原点:有多大的地块,多少的容积率,处于怎样的区位,该做怎样产品,这基本都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在成本的制约下,留有一定的利润率,然后就按照这样的套路运作,不停复制和扩张,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社区千篇一律的原因。
阿那亚当然无法完全采用自然生长的模式,但在规划阶段尽量留白,以方便在开发过程中进行修正和调整,因为再高明的规划师,也很难对人们日后的所有生活需求做出安排。
其实对一个新社区来说,除了那些应有的基本设施之外,更多的需求是隐性的,是需要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的去调整和完善。
例如业主食堂,我们过去只开设了两座,后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现空间远远不够,尤其是节假日,常常面临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于是去年冬天就对第一业主食堂进行了扩建,面积增加了三倍不止,今年端午节启用后,极大地缓解了高峰用餐的问题,这个食堂目前也可以算作是国内最大的社区级食堂了。
再例如日出美术馆,当时的构想只是一个纯展示空间,但当这个想法拿到社群中讨论之后,大家提出还可以增加一些功能,让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后来我们就对设计方案进行的调整,把它变为了一个带有早餐功能的展示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一边看日出,一边吃早餐,同时欣赏周边的艺术作品,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让艺术和生活融合, 从而也把生活变为了一种高品质的日常。
还有马上要投入运营的青少年营地,随着社区居民的增多,发现大家对营地教育有共同的需求,而邻居中又刚好有一流的营地教育专业人士,种种机缘共同促成了这个新建筑的诞生。
以上种种需求,其实都很难通过早期规划实现,只有在逐步建设过程中不断去发现和调整。
《阿那亚》:阿那亚在建设过程中,和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合作,他们自身的作品都带有鲜明的风格,如何协调这些风格,让各自的作品融入到整个社区环境中?
马寅:阿那亚与一流的建筑师去合作设计社区中的建筑,除了考虑更好地实现功能需求之外,更多的是想让人们在这些充满设计感的建筑中,感受到艺术之美、设计之美和生活之美。
我认为,一个面向未来的生活社区,首先从形态上要具有美感,让人到达这里,就能沉浸其中。
阿那亚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片海成为了所有建筑的底色和背景,而精心设计,风格独特的建筑空间,又散落其间,成为靓丽的人文景观,与这里的自然之美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除了独具美感,好的建筑也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的传达。阿那亚的建筑理念,一定是和阿那亚的生活理念相匹配的,那就是“有品质的简朴,有节制的丰盛”。
阿那亚聘请的建筑师,都是中国当下最优秀的,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但每个来到阿那亚的建筑师,都非常认可这里的社区理念,也都把这样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所以,尽管在具体建筑中,每个人的风格不尽相同,但从总体的社区环境而言,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主线做串联,反而尽显参差之美,又有机融为一体。
《阿那亚》:能谈谈和这些建筑师合作时的一些感受吗?
马寅: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你如何找到这么多优秀的建筑师一起合作?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确实没有一定之规,寻找这些建筑师,并非是出于名气,更多的应该是理念相投,加之机缘巧合。
比如找董功设计图书馆时,我们并不认识,是通过一个朋友的引荐。但见面之后就感觉理念很合拍。他设计完图书馆之后,又做了海边礼堂,这两座建筑不仅成为了社区的精神空间,也成为阿那亚出色的人文风景。
而今年,他的第三件作品,海边西餐厅也即将问世。这个新空间,不仅仅是大家在海边观赏美景,品味美食的绝佳去处,也必将成为重要的社交空间。
交往日久,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其实每个建筑,也都是建筑师本人的生动写照。
许多初见董功的人,都会觉得他外表比较冷峻,但交往多了就会发现,他内心其实是一个情感丰富而热烈的人,也正如他的这些作品,从外表去看,都简洁而质朴,但在内部空间中,却极其灵动而富于变化,尤其是他对光线的捕捉和运用,没有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感知,一定达不到这样的水准。
再比如和俞挺的合作,我是看过他为上海一个早教中心做的设计之后去登门拜访的。当时我准备在阿那亚做个儿童主题的餐厅,觉得这个早教中心的理念非常契合。
和俞挺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生活家。他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知。以生活家的视角去看待建筑,就会照顾到使用者的感受,而非简单的自我表达,对于一个儿童使用的空间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再比如徐甜甜老师设计的海边音乐厅,这个建筑的体量并不算大,但是它的难度很高,因为这个建筑对声学方面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这里既是一个音乐创作的空间,同时又是一个邻里聚会和音乐表演的空间,所以它既需要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要保持一种开放性,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其实是非常有挑战的。但徐老师通过女性特有的细腻,很好的解决了这些设计上的冲突,而且处理的非常精彩。
类似这些合作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只能说是自己太幸运,能遇到这么多优秀的建筑师来共同建设阿那亚。
《阿那亚》:最近你常在日本考察,能否从建筑发展的角度谈谈你的观感?
马寅:日本就建筑风格来说,其实更多的是现代主义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建筑简洁明快,绝少装饰,给人以宁静优雅的印象。
我个人体会是,日本的美学主张与中国的美学主张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日本建筑师将这种独特的美学主张与现代风格融合的非常好,可以说日本建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现代转换。
另外,日本建筑无处不在的人性化关照,在空间与设计的细节之处尤为用心,让使用者有种处处被照顾的感受。大到城市的布局,小到一个社区,都会体会到这种以人为尺度的设计。
但我去日本,不仅仅是考察那里的建筑,更多的是去观察一个成熟社会的运转状况和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对我们进行社区营造有更大的启示。
日本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曾谈到过,日本社会这几十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的匮乏时代。第二阶段是经济起飞后,产品泛滥的平台时代。第三个阶段,则是提出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时代。
我认为,这个总结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是,我们当下更多的是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节点。日本是我们的镜子,他们走过的路,我们正在走,他们对于生活的反思,我们也正在经历。
在经过三十多年高歌猛进的发展后,我们在物质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如何创造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刚刚开始。阿那亚把探寻美好生活何以可能作为自己的使命,其实也是在回应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命题。
《阿那亚》:阿那亚投入了如此多的成本去打造这些独特的建筑场所,下一步打算如何利用呢?
马寅:我认为,一个建筑应该有三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从一个理念到具体设计方案的诞生。第二次生命,则是从图纸到实体建筑的落成。第三次生命,应该是人与建筑发生交互,源源不断产生出新的内容。
完成建筑营造环节只是开始,如何让这些建筑有效的运转起来才是未来真正的挑战。现在,阿那亚越来越多的社区文化生活落地在这些空间中,赋予这些建筑以全新的生命,这其实是我当初建设这些场所时最想看到的事情。
比如图书馆,当初设计的功能是给社区居民们提供一个日常阅读的空间。但现在,它经常成为音乐、艺术、讲座、展览活动的举办场所,同时,它还开始承担起社区家史博物馆的功能。这些活动都拓展了这个建筑功能的边界,丰富了建筑的内涵。
此外,如我们即将改造完成的儿童餐厅,最初设计的功能是提供一个专门为儿童用餐的独特空间,菜品也是针对孩子们的口味和成长需要进行特殊的研发。但这个区域在将来,除了就餐之外,还可能举办大量和儿童主题相关的活动,真正成为一个孩子们的新乐园。
阿那亚以后类似跨界功用的建筑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会让建筑具体功用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朝着万能空间的方向发展,这也为承载更多的生活可能性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阿那亚》:你提到内容的重要性,在这方面,阿那亚还做了哪些工作?
马寅:阿那亚通过这几年的持续运营,已经逐步搭建起自己的内容生产体系。这些内容,主要是以社区内举办的各类活动为载体。
比如我们的社区节日体系,目前已经有的沙滩音乐节、风筝冲浪节、红酒马拉松等等,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到三届,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去年秋季我们尝试举办了第一届阿那亚生活节,也广受欢迎,这也是我们准备长期做下去的事情。
此外,今年夏季还将要举办的国际沙滩马术比赛暨社区马术嘉年华活动,许多马术世界冠军都会到场,这也是在中国首次举办这样高规格的沙滩马术活动。另外,我们的社区家史节也是一个非常有独特性的活动。
这些节日体系,不仅仅是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对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凝聚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具有巨大的帮助。
除了这些节日性的活动体系,还有我们用春日艺术季、夏日运动季、秋日生活季、冬日读书季这四个主题,串联起一年四季的日常活动。每一季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丰富的活动规划和组织,让社区居民们在每一个季节中,都能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去年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仅仅这样各类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就举办了800多场,平均下来,每天都有两三场活动。不少业主感慨,在北京一年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可能都没有在阿那亚一周参与的多。
我们常说,在阿那亚,要过一种高品质的日常,其实从这些活动体系,也正是这种高品质日常的重要组成。
《阿那亚》:你说过阿那亚要成为美好生活的服务商,是否也是这个意思?
马寅:阿那亚向生活方式转型,成为美好生活的服务商,说到根本,其实就是提出一个价值主张,给出一套解决方案。
关于美好生活到底为何物,历代的先辈和哲人们都有无尽的探讨。但作为一个企业和一个品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之层面,而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养分,形成自己的价值主张,并提供一套解决方案。
阿那亚这几年的实践,都是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营造美好的建筑空间、搭架社群交流的平台、提供温暖亲切的服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等等,都是在这个总目标下的子集。这也都可以看做是对美好生活的解决方案的探索。
正如我刚才提到的,中国的生活方式时代才刚刚开启,阿那亚作为一个探索者的脚步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