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十八条原则(2)
任长松
原则4: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课外兴趣活动中)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原则5: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额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等。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当然,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持和人员配备,但探究时间的保证(从而保证学生思考的充分展开和深入)、一定的师生比(从而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等还是必需的。
从时间方面说,学生们得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得要留出出错误耽误的时间,得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安排科学设备做实验,去野外作考察,或者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因此对课程中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便为科学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
另外,探究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应有一些制度上的保证来促使教师能够和愿意花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原则6: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要注意了解儿童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第一,在设计小学科学课程时,首先应对6至12岁的儿童分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
以下是一个小学里的真实镜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凸凹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走去。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或许是准备搬家。不是蚂蚁下雨前要搬家的么。"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中。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走进教室时,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中国教师没有充分的教学决策权,这是抑制教师充分地倾听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来到学校以后所开展的探究应该源于学生自发的探究,也就是说,首先应该是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应该对学生说:"把你们的那些问题放在一边,在学校里你们应该探究这样一些问题。"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因此,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一学期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