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酒品话》

《兰陵品话》

题记:因为没有想到更好的题目,所以就用《兰陵酒品话》来做本篇文章的标题了。感觉也算是可以,“品”,比起“喝”、“饮”更显得高雅;“话”,说起来,写起来可以相对自由一些,不必拘泥于一些规范性的写法,能够天马行空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出来。

从“缘”的角度讲,人这一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好奇还是天性使然,早早晚晚、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酒”的(当然,不要抬杠,在“酒”未出现之前,想接触也接触不到),只是接触的程度深或浅,受“酒”的影响程度大或小而有差别。小的时候,村里的“小社”(小店)里还没有成瓶的酒,酒是用大缸装的,如果掺的水少,酒味会好一些,掺的水多了,就水不唧唧的,常见到村里一些爱喝酒的,问社主要一个盐粒子,喝上一大口酒,然后马上把嘴捂住(防止酒味跑了),说上一句“给记上账”就急忙出了店门。有时也会说上一句:“怎么这次喝的酒酒味不大呀!”然而那时村里的小社也是屈指可数的,禁不住酒的诱惑,第二天一如既往地跑去喝。有现钱就付,没钱就记账。这不由让人记起沈浪、唐艺唱的“浪子闲话”里的歌词:“我饮过风咽过沙,浪子没钱逛酒家。”村民耿直,有钱就给结账,所以小社里鲜有酒的坏账。

小的时候,看到大人喝酒,觉得很自然,很正常甚至觉得很好玩。到了村里放映电影《少林寺》时,听到住持问剃度的觉远: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饮酒,如今能持否?时,内心突然觉得“酒”不是随便谁都能喝的,喝酒是要受限制的,那时还没有读过佛教方面的书籍,不知道佛教虽然不是绝对限制喝酒,但从根本上是不赞成喝酒的。朦胧的意识里,还是觉得不喝酒为好。

时光变迁,转眼考上了大学,并没有非常兴奋的感觉,却为交学费问题而心生忐忑,偶尔会萌生“如果交不起学费就不去上了”的想法。然而,考上大学,在村里却引起轰动,父母张罗着请村书记一班人来家里喝酒以示庆贺,酒席宴间,让给村书记敬酒,闻到浓浓的酒味后,反而觉得不舒适,又因为学费问题压在心里不好受,就没有过去敬酒,大人给圆场说:上学上得太腼腆了,不好意思到大人跟前说话。

东借西借,好不容易凑齐了学费,终于进到了大学的校门。说起来也不怕笑话,在未进大学前,读到或听到的对大学的描绘是:大学是知识的宫殿,是象牙塔。于是到了大学后,就开始看、找象牙塔,然而找了半天,倒是看到了一座座的高楼,象牙却是一根也没有看到。既来之,则学之,上大学不是奔着象牙来的,安安稳稳地上学是第一要义。显然,大学生活是与高中、初中、小学迥然不同的,学习基本靠自学,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也会经常发生变换,能够泡住图书馆的同学基本上以女生居多,男同学打篮球、踢足球的有不少,自由度相对高了些,大概过了半年,一天,同宿舍的同学、舍友一起商定:“认识很长时间了,一起出去找个饭馆喝个酒。”虽然因为手头紧张,想拒绝去的,但觉得是第一次天南海北的同学相聚,还是欣然一同前往(后来,同学又相约爬泰山,因为手头实在拮据,就没有同去,不过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印象中是在大学山脚下不远的一家小餐馆里聚的会,有到酒店吃过饭的舍友点菜,酒点的是“兰陵大曲”,这还是第一次见到瓶装的酒,看到酒时,还有些疑问:兰陵大曲,是哪里生产的,,这酒好喝吗。舍友老六说:可别小看了这个酒,这在省城还是很高档的一款白酒(后来了解到,在九十年代,兰陵大曲在省城的确应该说得上是很高档的白酒)。没想到第一次喝酒,就喝到了高档的白酒。喝起来有点甜味,微辣,感觉很爽口,也不知道酒的厉害,舍友们逐一提酒、敬酒,好像是第二杯酒下肚后,头脑发热,来者不拒,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去的,回到宿舍后就吐了,觉得身上发热得厉害,在睡着前不停地说这说那的,而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第二天早晨,还是一如既往地醒来,帮舍友们打早餐,头也不痛,清醒如常。看来,这兰陵大曲真不愧是高档的白酒。大学期间,也就聚了这一次会,喝了一次酒,对兰陵酒种下了深刻的印象,结下了最初的缘。(即使到现在,依然认为:学生时代是不适宜喝酒的,尽管在大学里,喝酒的同学、校友有不少)。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所在的城市上班,对于喝酒的认知发生改变,参加工作了,喝酒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同时看到那些喝酒的高谈阔论的潇洒模样,反而觉得很羡慕。于是,就顺理成章的开始了喝酒生涯。巧合的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喝酒,喝得仍然是兰陵大曲,还是第一次喝时的酒味,喝多了也不头痛,不口干,即使喝吐了,再继续喝时也能爽口地喝下去。由是以观,与兰陵酒的缘份还真是不浅。

缘份的牵引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在经过短暂的适应性工作期后,就来到了兰陵大曲的生产厂家工作,从此,开始正式接触、了解兰陵酒。

于风华正茂的年纪来到酒厂工作,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的,还意气风发的写了一篇《试翼飞翔》的诗歌在企业报《兰陵报》上发表,此后,得到《兰陵青年》杂志的约稿,写了一篇企业管理方面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相结合的文章。

实事求是地讲,尽管数年前开始结缘兰陵酒,但对兰陵酒的生产厂家在哪里却是一无所知,对于更深层次的兰陵酒文化更是摸不着南天门。直到坐着先发往苍山县城(现在已改名为兰陵县)车站的客车,然后坐上县城发往兰陵镇的客车一路颠簸到达酒厂,才对“兰陵”有了真切的了解。

如今,近三十年过去了,一直在不同的岗位上奋斗着,努力着,不离不弃,风雨兼程,对兰陵酒的认识也在逐步得到加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