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的官职有多高?放到现在来看,你可能不敢相信

引言

宰相刘罗锅”是我们民间家喻户晓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原型是清代被乾隆称之为“真宰相刘统勋的长子——刘墉。事实上熟悉清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位刘墉和当时的权臣和珅根本就无法相提并论,更不用说像电视剧里那样有胆量去做斗争了。

大多数时候里,刘墉都是用“装糊涂”的方式安稳度日,虽然后来的官位不低,但总的来看和父亲是没法比的,甚至可以说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那么,在民间被高高竖起成为正义化身的刘墉,仕途如何?官位又有多高呢?放到现在来看,你可能不敢相信!

一、朝中虽有人,仕途却不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统勋时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32岁的刘墉得以进入会试,并且最后以殿试二甲第二名的成绩出仕,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清代文官中很普通的职位,相当于一种文职秘书,没有什么品级可言,大都短时间担任,是正式进入仕途的一种铺垫。刘墉仕途的第一站是散官编修,是个七品官,放到现在就是县处级文职。

别人在七品上可能要待很久,可刘墉不一样,毕竟“朝中有人好做官”,刘墉一路升为侍讲,这是个四品文官,相当于现在正厅级的高级文秘。可见父亲刘统勋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可后来父亲因军务问题被处罚,自己也跟着被牵连,一下又降回了七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更是被外放出京,开始长达20余年的地方官生涯。这时候他的官职是安徽学政,相当于一省的教育厅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调为太原知府,正四品文官,回到了正厅级;就在仕途又要重回巅峰的时候,刘墉因为下属违法,再次受到牵连,直接被按律发配,这意味着刘墉在外面努力拼搏十几年,到头来又回到起点。

二、历经坎坷,最终回京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统勋再次上位,刘墉才迎来了好日子。在江宁知府任上,他勤勤恳恳的表现,在当地官声不错,从此迎来了自己仕途的春天。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担任陕西按察使,官位正三品,相当于省部级的政法委书记,此时的他已经52岁。可就在刘墉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父亲却去世了。按照礼制,他要回家服丧三年,这次短暂的春天立刻消失了。

再次返回朝廷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获得了湖南巡抚一职,相当于湖南的一把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得以回京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这是正儿八经的一品官,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在乾隆一朝内的官位上升到顶点,他奉旨担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还兼管国子监事务。这些官合在一起虽然还是从一品,但不得不说含金量比之前要高得多。直隶总督是清王朝诸多总督之首,吏部尚书兼管朝廷人事权,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这个时候的刘墉是手中握有实权的朝廷命官,与和珅是最有机会交际的。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刘墉特别喜欢左右逢源,遇事装糊涂,还因此被乾隆帝训斥过多次。

三、迎来嘉庆,攀登人生巅峰

其实常年在乾隆帝手下做事,嘉庆帝对刘墉应该是很了解的,尤其是刘墉对和珅那种不得罪的暧昧态度,嘉庆帝十分不爽。为此嘉庆帝登基之后把一个资历远不如刘墉的董诰(gào)晋位为大学士,成为了和刘墉一个级别的官员,这多少有些疏远刘墉的意思。

根据《清史稿》记载,嘉庆二年(1797年),由于朝廷内实在无人可以委以重任,因此就提拔刘墉为大学士,正式入阁。

不过刘墉获封的体仁阁大学士,就地位而言,仅仅在东阁大学士上面,属于比较末尾的大学士之一。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堂堂正正的正一品大员,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常委。

到了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对和珅展开了清算,刘墉也一反常态,冲锋陷阵在了第一线,还努力协助皇帝把和珅的老底全部抖了出来。这样的表现是嘉庆帝想要看到的,赏赐自然少不了。这一年3月,刘墉加封太子少保,五年后刘墉去世,追赠太子太保。

结语

从刘墉的一生仕途经历来看,他的出仕与前期升迁主要是依靠父亲刘统勋在朝廷内的影响力,后来虽然有了一定的政绩,但仕途颇为坎坷。最后回京担任高官,在朝堂上也是随着局势不断变化,绝不是独树一帜,喜欢伸张正义之人。不过就他的待遇和级别来看,不管生前还是死后,都是妥妥的正国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