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无情对的词句结构问题

【作者简介】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学术委主任。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衔主编的《无情对韵》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其理论专著,皆有填补空白之功,其中《对偶破缺论》首次从“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视角来立论,为传统格律文体尤其是对联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犁出了全新的路子。

谈谈无情对的词句结构问题

刘可亮

在格律文体的发展进程中,借对成为了构建偶句的对仗手法之一。偶尔有人密集使用借对,得到了一种幽默类对联——无情对。人们在注意到无情对的上下比通常“风马牛不相及”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大多“词句结构迥异”的特征。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理论界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

其一:词语借对以不改变结构为正宗

少年曾任侠,

晚节更为儒。(王维《崔录事》)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羊肠小道

驼背高僧 [学而究]

这种观点认为,类似“少年/晚节”“甲帐/丁年”“小道/高僧”才是传统的经典借对。持论者认为,对仗以“词类匹配”为主流价值观,借对毕竟为权宜之计,当以力保“类属一致”为上。那些以破坏“结构一致”为代价的选择,则去“联道”远矣。

其二:词语结构一致不是真正的借对,句子结构若非明显不一致则不算无情对

这种观点认为,类似“少年/晚节”“甲帐/丁年”“小道/高僧”以及“文竹/武松”“电子/雷公”“牛得草/马拉松”这种词性一样或结构貌似一致的对仗,只要在普通偶句中可能用得上,和普通的“名词对名词”“偏正对偏正”没区别,则不算真正的借对。

寒露侵衰草

温岚打老公 [楚风汉韵]

千首古风吟子美

一身新月种丁香 [易顺鼎]

这种观点还认为,类似上例的“句子结构”整体一致的作品,不能算真正的无情对。

笔者认为,二者都是以偏概全行为下的极端结论。要客观认识无情对词句结构的实际面貌,须从“对仗的原理”和“借对的原理”出发。

一.“对类”原理下偶句“结构不一致”是常态,不仅仅无情对如此

现代汉语语法视野下,想当然地认为对联上下联的词句结构必须严谨一致的观点,曾大有市场。近年,在对偶实践的真面目被揭示之后,情况略有好转,但“结构一致是常态”的认识仍然占据着主流。

上文的两种偏执的观点之所以产生,与持论者头脑中深扎着“普通对联词句结构一致性程度很高”的基本价值观大有关系。故批驳其观点有必要釜底抽薪。

1.对仗的原理是“对类”,借对是“对类”价值取向下的产物

对偶的基本对称单元不是语法学的“词”,而是语义学中的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字”。

构建对联的对仗,行为选择上是组词造句,而价值取向上则是按照一致性原则择“字类”,并非尽然择“词类”但有很大的兼顾。说得通俗一点,即是“奔着字工而去”的,而并非处处照顾词类一致。

“奔着字工而去”的价值取向,是以“小类工对”为优先的。在这种“顾字而未必顾词”的求工心态下,借对出现了。至今都有很多作者在诗联创作中偶尔使用了借对而可能不自知,其原因即在于此。

2.“对类”可能造成偶句“词句结构不一致”的因素和情形

以“对类”为选择的对偶实践,导致诗赋偶句和普通对联“词句结构不一致”的因素有很多。试参考孙则明先生《“今法之弊”与“古法新铨”》一文作归纳和列举。

1)语素与词、词与词组的互对

按照今法,只能“语素对语素”“词对词”“词组对词组”,而古法则常见互对。“风景”〔合成词〕对“云山”〔词组〕,“乾坤”〔词〕对“日月”〔词组〕,“汉阳树”〔词组〕对“鹦鹉洲”〔词〕。这些常用的互对,造成了“词的结构”或轻微或明显的“不一致”,进而波及整个句子,且审美上产生的“组合效果”可能是加倍的。

2)古法“字类一致”与今法“词类一致”的不合缝

“古法分类”和“今法分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却也有许多差别:一是古今的“虚实”之分大有差别;二是古法同一字类可能包含今法多种词性;三是今法同一词性可能分属古法不同字类。比如,根据“死字对死字”法则,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以及方位名词和静态动词之间可以互对。即便在一个“小类”范畴,也可能包含不同词性的词。

如此大面积的“跨词性”对仗,导致词句结构不一致也就不稀奇了。

3)自对、借对、蹉对等手法的使用

普通对仗(直对)以外的其他对仗手法,都以制造“对称性破缺”且自身实现平衡为立足之道。

自对的单比“当句对仗”,客观上常破坏上下比结构的一致性;

借对的字词“当句不对”,故上下比结构很可能不一致;

磋对则交叉安排词语,必然形成句子结构上的扭结关系。

4)“诗家语”构句方式的特殊

诗家语在语法结构上往往采用省略、倒装、跳脱、嫁接、糅合等等手法,力图以极少的词语表现极多的意象,同时在局部保证字词的工对。其结果,常常能使我们在审美上似乎觉得两行词句的结构是一致的,感觉到其对称之美。可是,真要用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法来观察时,却发现这些联句的句子成分、结构通常很不一致。例: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温庭筠]

我们乍一看这些作品对仗很规矩,感觉词句结构很一致,但真正仔细去分析句子成分,其结构其实是很不一致的。

3.对联“词句结构不一致”的覆盖面及幅度趋向分析

基于上述因素,在现代汉语语法视野下上下比“语法结构”严谨一致的对联实际上只占较小比例,而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很大比例。孙则明先生统计了《民国联三百副》,发现真正“词句结构一致”者只占约10%,而“不一致”者高达近90%。这就是客观事实。

也就是说,普通对联的“词句结构”的“不一致”,不但覆盖面广,而且各种幅度的作品都有,整体呈现出“梯次变化”的特点。

1)严谨一致者占较小比例;

2)在审美错觉下,感觉貌似一致者占主流;

3)少量作品因深度破缺而很不一致。

二.“借对”可加剧偶句“结构不一致”,但非全然“深度破缺”

“密集借对”而成的无情对,相比普通对联而言上下比“词句结构不一致”的比例更大,破缺幅度普遍更深,也是事实。即便如此,我们也应有客观的认识和判断。

1.认识借对和无情对要从“创作原理”出发,不能颠倒因果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述,我们认识了“对仗的原理”和“借对的原理”,以及造成作品风格多样性的因素所在。对联作品上下比“词句结构”一致还是不一致,“不一致”的幅度如何,决定于内因。

那种反过来从外观特征出发,按主观印象或凭统计数据,从“果”而非“因”来进行归纳、判断、下结论的做法,可能下出与客观实际相悖的结论。

2.借对能造成词句结构“深度破缺”的内因所在

无情对的本质特征是“密集借对”导致“词句不伦类”。词句结构的深度破缺源于借对。

借对(指借义)的原理,主要是把“类属很一致”的两个汉字并不匹配的“甲义”安排到句子中,而依靠“搁置于句外”的“乙义”“丙义”来逗引读者产生审美错觉,身不由己地误以为对得很工。

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中的“甲义不匹配”,很大可能就会导致“词类的不属”,使词的结构不一致,进而导致句子结构不一致。

比如:

“道”字的不同含义有:1.道路;2.道士、道教;3.道德;4.说、讲;5.古代行政区域;6.量词

若在同词性之间借用,如同为名词义的1、2、3、5之间借用,则可能依旧保持词的结构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若在不同词性之间借用,则很可能导致词的结构迥异。

3.无情对结构深度错落终究只是“大概率事件”

从“大概率事件”的确能考察事物的客观规律,但必须系统看待,兼顾“小概率事件”,才可能更接近真实,把握规律,认准客观事实。

无情对“词句结构”的“一致性”,其实也呈现出“梯次变化”的特点。

1)严谨一致者非常罕见。

虽然创作者总是追求借对的“深度指数”,通常会造成句子结构错落,但所有词的借对之甲义、乙义都在相同词性间进行,且构句模式一样,保持结构一致,在理论上还是可能的;

2)在审美错觉下,感觉和普通对联一样结构貌似一致者占一定比例;

在“诗家语”创作习惯下,人们总是以“意隔”为主要追求,且有朝着“结构貌似一致”去努力的趋向,故运用密集借对后会出现一些这种作品。

3)因深度破缺而导致词句结构很不一致者占绝对主流。

显然,在分野上,如果只承认“因深度破缺而很不一致者”为无情对,则是颠倒因果关系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片面的判断。

试分析这副属于小概率范畴的引起争议的作品:

千首古风吟子美

一身新月种丁香 [易顺鼎]

很多人认为其上下比的“词句结构”是严谨一致的,虽密集用了借对,也当认为是普通对。其实不然。“千〔数词〕首〔量词〕”对“一〔副词〕身〔名词〕”,结构何等不一致;“古风〔词〕”对“新月〔词组〕”,结构亦不一样。组串之后,上下比句子结构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说,这也是一个在审美错觉下“貌似结构一致的作品”,经不起现代汉语语法的严格检验。加上3处借对带来了审美体验上不同于普通对联的折冲回环,当可归为无情对。

三.在系统下“联系着”看问题方能得出客观结论

从表象出发,割裂着看待借对与对联与无情对的关系,是误区产生的根源。

文首的“主张一”是以保守的姿态割裂着看问题,看不清事物的发展趋势。借义的关键在于只要成功产生审美错觉即在艺术范畴。生硬地限制破缺的幅度,是不客观的。

“主张二”则是以开放的姿态割裂着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源头和起点。

我们从以上论述从创作原理来看,更能理顺“脐带”与“母体”的关系。借对,是与其他对仗(直对、自对、蹉对等)属于并列关系的一种手法。这一手法,既能用于诗、词、曲、赋、散文等的偶句的创作,也能用于普通对联的创作,从未过时,也从不专属无情对。无情对,也不过是诸多对仗手法之一“密集使用”而成的一种对联。它与“密集自对”而成的对联也理当属于并列关系。

当我们站在一个系统的角度来看问题时,就豁然开朗,对于事物表征的多样性和作品的特殊性,也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于事物的发展也就有了客观的态度和前瞻的眼光。在此视野下,不仅仅无情对“词句结构”的问题,其他的纠结“内容的相关性”“风格的一致性”等方面也很容易捋清。此处不赘述。

分享楹联之美

品评对仗之奇

主办单位

湖南省楹联家协会

湖南省岳阳市楹联学会

(0)

相关推荐

  • 再论无情对——定义、要素、误区、档次

    无情对的定义         极力追求单字对仗,而词组词性不对品.句型句法不对称,就叫无情对.         而正常对联的定义是:词句对仗与声律协调.并未要求单字个个对仗. 无情对的要素 ● 要点一 ...

  • 【诗词格律与写作】共对 宽对

    对仗的基本要求: 1.字数.句数相等(词的对仗中偶尔有字数不相等的对仗): 2.平仄相对,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注意对联悬挂中,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落款都应该在左边): 3.意思相对或者 ...

  • 人间联话(54) 刘可亮 谈谈无情对的词句结构问题

    [作者简介]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学术委主任.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 ...

  • 【诗话文章】方伟|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方伟 前不久看见一个诗友在跟帖中说最怕七律的两个对子,我回帖时信口开河,说要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好谈,我也没有什么新东西,都无非老生常谈.这个问题,写到一定年限和水平的诗友都会有所了解,我讲漏的 ...

  • 谈谈应用文的结构项问题

    谈谈应用文的结构项问题 邓旺林 任何一种应用文体都有其一定的结构项.应用文的结构项,指的是构成一种应用文体的各个部分和项目,是一种应用文体形式方面的基本构件.例如现代普通书信一般由称呼.正文.祝颂致敬 ...

  • 探索、松散结构,和大家谈谈关于社区的思考|shadow与mixlab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shadow,早些年我喜欢给自己打上#程序员 #跨界设计师的标签,现在我认为#设计黑客 #架构师 这2个标签更符合我当前的探索和兴趣所在. 作为mixlab背后的"架构师&quo ...

  • 谈谈哲学论文写作的问题、论证与结构

    我以前虽然就英美的分析进路做过一些介绍,但并没有强调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这次趁张峰铭博士的邀请之机,把自己课堂上的内容与读写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看法做个总结,希望对同学们能有点帮助. 我先谈谈分析进路 ...

  • 谈谈cookiecutter-django生成的项目目录结构的优点

    cookiecutter-django是github上有着超过6000多颗星的第三方库,可以快速生成比django-admin startproject命令生成的默认目录更优秀的目录布局.今天我们就来 ...

  • 两千年来无人知!从乾坤二卦之龙,谈谈《周易》的卦爻辞结构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每爻都有一段繇辞. 这三百八十四段繇辞的编写,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其实是有的. 而且,最明显的规律,已经被作者写在开篇的乾坤二卦中. 这个规律 ...

  • 超细 ‘男’‘女’士衬衫结构制版图与推板教程!

    主编:俊美人台小银分享|超细 '男''女'士衬衫结构制版图与推板教程! 男士基本款衬衫制版和推板教程 男衬衫是男性的主要服装之一,本款为尖角翻立领,六粒扣,左前胸贴明袋一个,装双层过肩,后片两个褶裥, ...

  • 程序员必备的思维能力:结构化思维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讲一件事情的时候逻辑非常混乱,说了很多事情的罗列,却说不到重点.有的人写代码,本身的业务逻辑并没有多复杂,但呈现出的代码却像一堆线团,混乱不堪,无法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