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重塑
“思维重塑”的适用阶段
“思维重塑”适用于各个学习阶段,但最适合的,是用于化解“知识误痕”、纠正“思维偏差”、改变“思维方向”等,因此,可以近似的说在,最适合用于“中级阶段中后期”和“高级阶段前期”的学习者。因为对于入门阶段者、初级阶段者,往往基本的思维尚未建立起来,何谈“重塑”?对于高级阶段者,思维已经比较精致,再进行“重塑”,往往得不偿失。当然,对于追求至高境界的学习者,“思维重塑”是几乎要时刻进行的。
另外,“思维重塑”还可以运用于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过早的固化了思维支脚,无法思维重塑,也无法思维压缩
在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下,你掌握再多的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训练推理方法也都是无济于事。
因为你用的孤立、僵化的理解是没法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即使你自认为你理解了),推理更是推不动、记忆也只是死记硬背。
大部分的学生是怎样学数学的呢?
按照课本、老师的节奏从预习、到上课、做作业、刷题、用形成套路、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方法来学习,每次学习以看懂、做对为目的。
但是随着学习量的逐渐增加,知识体系就会越来越混乱、没有及时复习,就留下许多学习漏洞。即使及时复习了,也依然会随着时间遗忘很多知识。
做某道题
对于某一道题目,更换新的思路、使用新的方法等,一般的,这都算是“思维重塑”。
注意:之所以叫“思维重塑”,是因为你有“思维”,否则,算啥“重塑”啊。所以呢,一般的,某道题目你有原来就有思路(方法),现在呢,你又用了新的思路(方法),这才算是“思维重塑”。
很多道题目放在一起做、或者一起思考
单独一道题目,进行“思维重塑”,未必有啥用,但很多道题目,放在一起进行“思维重塑”,作用就打不同了。
用另外的角度去整理、或用另外的线索进行“串连”。
看书
相关的很多观点改变。
思考问题
对同一类问题,从另外的角度看。
看到某个“新”的“名词、概念”等时的“思维干扰”
例如,你看书时,你看到一个新“名词”、新“说法”、新“概念”等时,你就会很自然的根据自己以前的知识或经验,理解为某个“意思”,你理解的这个“意思”,随着你以后见到的次数的增多,你就会根据书中的相关东西不断的出现,你的这个“意思”就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就是一个“思维重塑”的过程。
整体类方法:很多题目、或多知识点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大的“学习对象”,比起把一道题目或者某一个知识点作为一个“学习对象”,有时,反而容易的多,或更容易入门,或更容易产生学习心得,或更容易发挥威力。
一般的,大家往往想当然认为,“局部”的比“全部”的更容易。虽然也有“总结”等方法,但这个“总结”往往也是建立在“局部”已经掌握的前提下。
从“思维”的角度,“局部”的比“全部”,在某些“学习方法”上,并无太大的区别;在某些“学习方法”上,掌握“全部”甚至比“局部”更容易。
这样,就极大程度上,扩充了某些学习方法。例如,“看题”、“深入思考”、“回忆再现”、“形成知识体系”、“形成解题技巧体系”、“自己出题”、“自己出综合性极大题”等方法中,如果你把很多题目、或多知识点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大的“学习对象”,比起把一道题目或者某一个知识点作为一个“学习对象”,有时,反而容易的多,或更容易入门,或更容易产生学习心得,或更容易发挥威力。
“有时,做一道题目比做很多题目更难”
做一道题目,尤其是新题,当你“重塑思维”时,你需要“重塑”概念、“重塑”解题方法、“重塑”解题技巧等。
而当你把很多类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做时,当你“重塑思维”时,有时,仅需要一个思路。
“有时,写一篇文章比写很多文章更难”
写一篇文章,需要斟酌字、词、句,还要思考文章中的每个字、词、句与整篇文章的一致性。因此,你要修改好某篇文章的某句话,有时可能很难。
但是,你同时修改很多文章,不一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