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为什么能入围奥斯卡?
《少年的你》入围了2021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候选名单,我的朋友圈又掀起了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一派为易烊千玺感到开心,激动于《少年的你》为国争光。另一派觉得《少年的你》名不副实,《阳光普照》比它更有资格入围。这一派又分化为两派。前者认为《少年的你》是一部不错的反映霸凌议题的电影,只是相比《阳光普照》还有所差距。另一派指出《少年的你》原著涉及的融梗乃至抄袭争议,批评这部电影被捧上高位是资本强行运作的结果。我这里还是想回到电影本身,借助这个由头,重新把《少年的你》回顾一次,其实我已经看过两次这部电影,一次是在电影院,另一次是在重庆。这一次看,是为了确保自己不会在细节上出错。在这期电影分析里,我会采取一个比较笨拙古早的方式,就是文本细读,它涉及剧本结构、镜头语言、演员的表演,乃至声音、视角、光线、音乐的运用,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看待这部电影。
相比起《阳光普照》同时深入父辈和青年残酷经历的隐秘叙事,《少年的你》结构似乎相对简单,主题也更明白易懂,但中国年复一年量产的青春片这么多,关于青春残酷的片子也不在少数,《少年的你》能从中脱颖而出,甚至入围奥斯卡,肯定是有质量和北美评委趣味上的双重原因。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窒息。我不知道大家看的是什么感觉,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种窒息感。
这个窒息感的承担者是谁?首先是陈念。如果我们一句话概括《少年的你》,陈念就是那个窒息的人,而易烊千玺是解救他,为此不惜自己顶罪的人。所以这个故事是童话,它的内核是童话的,因为现实里没有小混混会愿意为你这么做。但易烊千玺的存在和曾国祥的镜头语言让你相信这个童话。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渲染这种窒息感。它首先是一个回忆过去的视角。它不是顺序故事,而是先从若干年后周冬雨,也就是陈念成为老师说起,闪回陈念与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对视的镜头,从一开始就简单明快地让观众知道,谁是这部电影当仁不让的主角,显然是陈念和小北。而电影此时的配乐是感伤抒情基调的,但它并不浓烈,而是淡淡的味道,这就让观众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提前量,知道它可能是一个悲剧。
这部电影的剪辑特点是简洁凌厉,整部片基本没有废话,在剪辑上做到了足够的克制。据影片的剪辑师说,这部电影在拍摄时,包括魏莱等支线人物都有完整的故事线和素材量,这就决定了电影有足够的素材可以取舍,而导演和剪辑显然达成共识,要以陈念作为核心来推动这个故事。
从影片第五分钟左右,陈念的同学胡小蝶坠楼开始,影片就被一种窒息的氛围所笼罩。这种窒息、压抑的氛围是怎么呈现的?它首先是镜头语言上集体和个体的鲜明对立,被围困状态的画面在影片开头比比皆是,尤其是当陈念去看楼下的尸体,她被教学楼上穿一样颜色校服的同学所围观,伴随着微信聊天、图片这些当代人感同身受的画面,曾国祥很快在电影中建立了对陈念这个角色的压迫感。
陈念受到了来自同学、老师、家长和高考这个存在本身四者的压力。同学是以魏莱等恶少女为代表的霸凌。老师是其中不作为的老师所施加的冷漠。家长是父亲缺席,母亲与自己异地而居,那份家庭关爱的缺失。高考本身,则无需赘述,它既是父母的期许,也是命运的重压,影片中陈念所在的高中,俨然是毛坦厂中学的翻版。
我们仔细留意影片的色调,实际上也是一种冷冽、疏离的风格,这个色调直到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出现才开始改变。这也是电影拍摄的一种常用手段,通过色彩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整部电影色彩的变化反映的是陈念内心的变化,所以我说陈念是这个故事的主轴。
曾国祥还用了一个很聪明的手段来建立叙事的压迫感,那就是噪音,无处不在的噪音,就连陈念在家里,也无法摆脱一群人敲门催问她母亲是否在家的噪音。噪音让人处在高度不安的状态,闪回胡小蝶生前被霸凌的画面,以及对校园人群的俯拍视角,这种噪音和密集人群共同渲染的压迫感就会像煮沸的开水,即将处于临界点。
陈念快要窒息了。可她总是独自一人。谁能够帮她?谁来解救这个身处困局的他者——亦或是自己?其实我们很多人,至少是被这个故事感动的观众,他们与其说是在看陈念,不如说是在看自己,那个曾经的自己身处压抑的故事。所不同的是,电影里有童话,而我们是在骨感的现实中穿行,我们期望陈念得到拯救,也是希望另一个时空的自己,能过得更好一点。
陈念与小北的相遇是在电影的18:07秒,这是一个刚刚好的时间。这里插入一句。其实这种学校优等生和小混混相遇是很容易猎奇的,发生爱情故事更是令人皱眉头,但《少年的你》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猎奇感,甚至拍得感人?这是为什么?因为电影的镜头不拖泥带水,把可能幼稚化的部分都尽可能干脆交代,并且不一定是对话,而是音乐、构图和演员的演技,这就最大程度消解掉了原著的短板,放大了电影的长处。曾国祥是一个很擅长扬长避短的导演,所以他能把三流青春残酷小说拍出优秀电影的质感,如果我们对比原著和电影,电影的再创作力度其实是蛮大的,原著还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感伤风味,但电影在这个基础上深化了窒息、冷冽又如梦似幻的多重质感,并与重庆的街景相得益彰,《少年的你》在镜头语言上做得相当对味。
这部电影有很多怼脸拍的镜头,给演员面部大特写,这其实是很考验一个演员的演技的,但周冬雨和易烊千玺都顶住了考验,没有让观众出戏。如果两个人非要比较,周冬雨的表演更好一些,虽然易烊千玺演出了本片最高潮的部分,但周冬雨毕竟承担了电影的主轴,一个非常重的叙事任务的角色,并且她的戏里有大量不是靠台词,而是靠肢体和脸部的微表情呈现出来的,这对一位演员素养的要求很高。易烊千玺在演技上的爆发力与周冬雨不相上下,但在收的那一下,他还差了一些,他比较文气的外表与谈吐,其实和真实的街头混混也有所差距,但指望一个演员短期内彻底改变自己的气质是不切实际的,也会折损易烊千玺的形象魅力,所以,易烊千玺现在呈现的效果,其实已经蛮好的,他是一个让人看到光的人,在他的眼睛里充满了信念感,演出信念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股信念感让观众相信,他是可以保护陈念的人。所以,是易烊千玺的出色表演让这个童话般的故事真正变得可靠,如果说周冬雨的表演,是为这部戏打下基石,那易烊千玺就是升华的角色。但我为什么觉得周冬雨演得更好一些,因为某种程度上,易烊千玺的发挥是要依赖周冬雨的,周冬雨是一个能让和她对戏的演员变好的演员,而易烊千玺的发挥,还是会挑跟他对手戏的角色。
易烊千玺和周冬雨的对手戏,让我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小北和张震饰演的小四,他们都是心如明镜的少年,有生命感,渴望爱,却又沉默而隐忍。只不过,一个最终想为爱人顶罪,一个幻灭之下杀死了爱人。
小北是一个单纯且固执的人,为了守护珍惜的东西,可以牺牲自己。对待这个角色,易烊千玺很认真,他一出现,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在尘土中头破血流的小混混,莽撞,叛逆,混不吝,是一个阴沟里的少年,但他明是非,懂善恶,所以,当陈念帮助他,如一抹余晖照进他的世界,他有恩必报,视陈念为光明,不容许任何人玷污。少年小北虽然满身污垢,却比很多洁白的人更干净。易烊千玺准确地把握了这个人物的特点,片中有一个细节,他抽烟,烟是从鼻子里出来的,而不是口呼出来,这一点看似随意,却可见他为角色的付出,因为口呼出烟,是刚抽烟的人的行为,而一个经常抽烟的小混混,他习惯让烟气从鼻子里出来。
更见功力的,是警局里审讯的交叉戏份。导演不断推大特写,暴露人物的面部细节,一个不到位的演员,很容易露怯,或者,他为了避免演砸,就用很安全的办法演,中规中矩。但易烊千玺不是,当墙壁阻隔,小北和陈念同时被审问,易烊千玺看似沉默,表情却已在瞬息之间几度变化,尤其是当警官提到他的母亲,以及让他和陈念见面的瞬间,那愤怒和惊惶,深爱与恐惧,一个小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被他用很有分寸的表情呈现出来,这场他和周冬雨的对手戏,和任何年龄段的演员对比都毫不逊色。
所以,易烊千玺在《少年的你》里的表演,有超出他这个年纪的沉稳。他不是昙花一现的偶像,他就是一个实至名归的演员。
和易烊千玺相比,周冬雨就像一个班级里的优等生,天赋超群,考试稳定,所以相比起一个人突然考好,她这样的稳定发挥,得到的赞誉反而少了些。但周冬雨对陈念这个角色拿捏地很准确,尤其是电影后半段,从剃头发开始,周冬雨渐入佳境,一直到警官撒谎,她再也忍不住情绪崩溃那场戏,周冬雨把一个少女的害怕、隐忍、煎熬和崩溃,一步步演绎出来,在我们面前的,不像一个演员,仿佛就是一个真的在复读学校上学的高中生。
其实,这部电影最大的功臣是导演曾国祥。他生生把三流小说,提升到了竞争年度最佳影片的层次。《少年的你》原著并不深刻,是一部涉嫌抄袭《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的青春小说,曾国祥聪明的一点就在于,他没有照搬原著,而是保留“高考”、“校园霸凌”和“社会分层”这三个主要议题,通过这个好学生与小混混的故事,让观众反思我们身边的霸凌现象。
《少年的你》也有明显的瑕疵,影片中有几个关键点,仍然是靠巧合或者那类很套路的戏剧冲突来推动情绪,比如陈念的那一“推”,警察对陈念的审讯时间点(非要在高考期间),都是这一类型剧很套路的手法,在小北和陈念的关系里,我们也能看到东野圭吾的影子,但是,曾国祥愣是用他的镜头语言“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庸俗的情节剧拍出了更深邃的味道。
我想《少年的你》剧作的最大问题主要还是原著本身的局限所致。一部三流青春残酷小说,你让李沧东来,他也改不成《百年孤独》。这部电影是有天花板的,曾国祥和摄影师镜头语言再好,它都不会是那类超一流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叙事构建就不是特别复杂的那类电影,它所提出的任务、解决任务的方式,其实是青春残酷类电影的常见手段,只是它的镜头语言更高级,但你如果把它和《花样年华》《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些更经典的华语电影相比,叙事和镜头语言上的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少年的你》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编剧、摄影师、剪辑师共同合力,使原著产生了质变。导演很会抓细节,擅长用环境和镜头剪接来反映人物内心。当我看到玻璃面上,陈念和小北的面孔重叠,我心里已经忍不住为导演鼓掌,更巧妙的是,导演灵活地运用了山城重庆多雨、潮湿、道路蜿蜒、极其“赛博朋克”的特点,用外景去交代人物的内心世界,片中大量环境描写,都是人物内心深处的投射,不同生活景观的切换,也隐喻了社会分层的残酷现实。
周冬雨说,她拍这部戏很难受。因为她和陈念完全不像,也找不着人物支点,也没能提前体验生活。前半个月觉得自己仿佛得了抑郁症。《少年的你》就处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它越压抑,越隐忍,才越显得少年奋不顾身的宝贵。《少年的你》让人心疼的并不只是霸凌那一刻,还有霸凌之后,不同群体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他们打着关爱的幌子,却陆续做出加速伤害的事情,他们的虚伪和冷漠,都深深刺痛了陈念的心灵。
陈念希望小北来保护她,这是一种对对方的信任,也是对现实的无力,因为对其他途径不信任,才把自己交给一个小混混,小北的英雄主义背后,是导演的一个冷峻拷问——暴力发生后,你们在哪?
在这部青春戏里,曾国祥倾注了自己深刻的思考,他要拍的不是简单的青春疼痛,而是校园暴力和背后的原因。面子工程、家属缺位、同学冷漠、一种和事佬文化的流行等,都成了校园暴力的帮凶,它们其实共同参与着对陈念的霸凌。当陈念在警局里,声泪俱下地问,谁能帮我,有谁真的能够帮我时,她看到的是一个晦暗的世界,一个令她绝望的世界,好在这个世界里,还有小北这一点光,但在现实中,保护遭受暴力的孩子们,靠的绝不仅仅,也不应该是小北式的牺牲。我们都感动于这段白夜行式的守护,冷静过后,我情愿少一些少年小北这样的牺牲,校园暴力的恶,不该是明亮的少年来承担,其实,那点亮少年心灵的光,本该由缺位的大人们来提供。
《少年的你》还有不少剧作上的瑕疵,但当它历经重重阻挠终于上映,以如此正面的方式,直面校园暴力时,我没有办法不为这部电影鼓掌。
它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就是激起了全民对校园暴力的讨论。校园暴力不只有霸凌,还有很多隐匿的我们不为人知的部分。比如语言伤害、心理惩罚、环境孤立、揪住“小辫”等现象上。实施校园暴力的人也不只是学生小团体,还可能是舍友、老师、领导甚至是一种普遍弥漫在学校的冷漠气氛。或许,部分人曾生活在温馨的学校氛围里,不曾体会过陈念那样的创伤,但请不要忘记,这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幸运的条件,在那些我们不易察觉的地方,甚至可能就是我们的周遭,校园暴力仍在进行,而我们能做的,不是视而不见,也不是庆幸自己逃过一劫,而是勇敢地保护那些现实中的陈念,让善良回归本应单纯的校园。
我想,当一个世界不再依赖小北这样的英雄主义,当我们每一个个体,对弱者的保护不再只是廉价的说教和面子工程时,那些创伤才能真正弥合,而那些阴沟里的人,也才能真正看见星空。毕竟,一个善良有爱的世界,才是对少年最好的保护。
最后说一句《少年的你》入围奥斯卡国际影片的事情。《少年的你》入围挺微妙的,它是质量、政治性和商业公关共同促成的结果。首先这部电影质量肯定是过硬的,至少相比大陆选送的《夺冠》、台湾选送的《阳光普照》,《少年的你》质量不算拉跨。其次《少年的你》在美国发行挺不错,它的北美代理商是Well Go USA,这家机构代理过《燃烧》《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东亚电影,《少年的你》在北美票房超过200万美元,烂番茄和Imdb评价都还不错,相比之下,《夺冠》和《阳光普照》在北美都接近无人问津,也就是说,当很多影迷为《阳光普照》可惜时,美国人可能压根不感冒《阳光普照》,一个是《阳光普照》公关并不积极,另一个是这类东方家庭叙事,对美国人的吸引力没那么大,至少不如一个香港选送的少年对抗集体的故事。
《少年的你》比下去《阳光普照》,跟质量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就是公关和政治。这两年美国对香港很关注,在极为敏感的政治气候下,香港选送的影视作品,天然会引起奥斯卡评委会的重视,今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入围里,有一部也是跟香港有关的。而《少年的你》,它虽然实际上跟香港的事没什么关系,但一个底层少年对抗秩序的事,它对集体压迫气候的一种令人窒息的叙事,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评委看来,不可避免会让他们产生联想,再加上,今年是一个奥斯卡弱年,东亚出彩的电影,不如前两年多,所以《少年的你》作为东亚代表压力不是太大,但在国内这就是很微妙,因为它看起来是为国争光,但它入围的原因又是没法言说的。
为了抵消速记成本和给予团队成员补助,席地而坐开设了一个会员群,分享每一期录制的完整版速记和录音,以及平时主播和嘉宾看到的优质文章,未来会计划开办专门提供给付费会员的活动。感兴趣的朋友可添加微信:czc1566,备注“席地而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