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再期待过年?
Part
54
小年
你期待过年吗?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
是北方的小年
这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要打扫房子
扫净灰尘
把室内外打扫干净
然后祭灶
这一天灶王上天去
汇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
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汇报
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
如此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是中国民俗中重要的传统文化
今天小编就要换上厚重的衣服,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回家了,而我对于“过年”这件事,仿佛不那么期待了。
大家都是因为什么而不再期待过年
25岁以后,过年意味着要面临各种七大姑八大姨的拷问,意味着把逃避了一年之久的责任捡回来。他们问东问西,我像机器人一样不断重复。我不想被问年龄、职业,以及为什么不找对象。
回故乡的时候,那种强凑在一起的热闹,让我觉得特别孤单。你看每年走访亲戚,吃吃喝喝、聚会通宵,走出门后,热闹的气氛也就立刻散了。
我原来是春晚的忠实粉丝,熬夜也要把它看完。我去年第一次没有看完,不是我不想看了,而是没有人陪我看了。
我快30的人了,爸妈还会问这问那,讲什么话都有人关心你是不是合规矩。不像在大城市,没人关心那么多,做什么都不觉得太出格。我喜欢大城市里的疏离感,喜欢作为旁观者的感觉。
随着年纪渐长,在过年这件事的消费和心境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儿时的轻松和快乐,更多的是压力和繁琐。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想维持一种不被打断的状态。我是一个十分喜欢有秩序的人,懒得改变所处的状态和氛围,不同于按部就班或者墨守成规。因为改变意味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就像我会把日常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一成不变,如果改变意味着我要去找寻,去动脑子思考。
村上村说:“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个部分都是异乡人”。一到春节,我就有种被困在鸟笼中的感觉。外面的璀璨、声音、颜色,以及每个看起来都好开心的人,都跟我隔着一层纱。每次烟花放完,我心中孤独的声音就会泛滥。
过年,屏蔽了贫穷、厄运、沮丧、无助、妖魔鬼怪、人际纷争、家族矛盾、亲子疏离等等会导致痛苦的各类因素,只让理想状态出现在这几天里,不用恶语攻击人、不用恶行伤害人,只用过年的一套 “吉利”的标准来行事,用吉利的愿望来祝福亲朋。而这套标准,就是一种生活的假面具。
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没做什么事情,眨眼之间,一年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头上的白发与日剧增,眼角的皱纹也悄然增多。我实在不想又老一岁。
怕看到父母被岁月夺去年轻的容颜,怕他们尽力保留着过去的传统,忙碌的履行着那些仪式的时候,而我只有力气睡觉,消除这一年来的疲惫。或者说提不起兴趣来维持那种仪式感。也许就是他们所说的——物质丰富了,精神匮乏了。
聚在一起不再是为了亲情、友情,多半掺杂了炫富、拉拢。去年一群舅舅拉着我的手说,以后你十几个表弟表妹就靠你了。
过年之后,整个人都是精疲力尽,甚至捉襟见肘。前面一年的努力奋斗,全部用在过年的人情上面了。而现实却是,人情上花的钱不少,可是不见人情变浓。
这不是一个享受放松的假期,而是一个耗神费力的假期。这个假期没有放松,只有规矩。所以越长大越觉得孤单,越过年越觉得没有活力。因为过年的时候,生命的活力被禁锢了。
小时候过年可以拿到压岁钱买好吃的和自己喜欢的玩具,现在过年只能给小孩子压岁钱让他们去买好吃的和他们喜欢的玩具。
离家六七年了,虽然每年回家一两次,但你确实能感觉到某种缓慢失去的东西。毕竟有些东西是需要靠陪伴才能获得的。
看着身边的人叽叽喳喳讨论着春运车票的问题,谈论着回家过年,是否觉得家乡这个词看起来有点脆弱。
最近总是在睡梦里,见到童年在家乡的场景。
小时候觉得过年特别有意思。
现在觉得多此一举的事情,在当时看来神秘又神圣。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看到大人在做,就跟在后面,觉得特好玩。因为平时大家都该上班上班,该上学上学,好像只有这个时候大家才会一起忙一件事情。
那时候,每到年关口,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年货,穿新衣、吃零食、贴春联、放鞭炮,能深深体会到足足的年味和古老的传统文化。
就算到今天,每到过年,购置年货、大扫除也是新年的标准配置,但与我们从小过的年相比,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缺少了一丝年味。超市里熙来攘往,忙活了半天做的一大桌饭菜谁都吃不下。如今的过年只能算放假吧。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旅行过年,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过年,传统的年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
﹀
﹀
﹀
不知道以后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样过年呢
也许那些形式会越来越简化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