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安: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上).doc
文档介绍: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上)
一,前言
既然是《说东道西》,让我先来说两句;我出生在花衣街,在荳市街、里马路之间的吉祥弄长大。孩童时代常听爷爷讲;从十六铺到南码头的沿江一带是上海的发源地,历史渊源比老城厢长。将信将疑,就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结下了深深的情结。读书、上班,忙忙碌碌地过去了六十年。学了一点摄影,有时也写一点什么,童年的情结使我对上海的发展史很感兴趣。一查大吃一惊;这花衣街竟然如此闻名于上海,不仅是当时上海著名的成衣一条街,而且是钱庄云集之地;同元生、同康、泰康、肇康四家都聚集在这里。
花衣街
这是六年前拍的,现在已面目俱非。
更有奇者;我住过短短的一条吉祥弄,总共只有一百多米,竟然有八家钱庄;源元、顺元、和盛、慎泰、震昌、允德、福康、聚泰。
1928年4月弄内还出现一家“松江银行上海分行”,估计在2号里。资本20万元,1932年2月因投机公债失败而歇业。
吉祥弄
小时候在弄堂里奔呀跑呀,竟然不知道有这么大的来头。可想而知,当时的繁华劲头真是不可想象。
弄内还有大量的栈房,用于货物的储存、中转;
栈房
我可以告诉你;我的这两张照片已经是绝版了,这条弄堂拆得影子也没有了!
1911年在里马路弄口出现了老城厢的第二个银行——中华银行;
在荳市街弄口还有一家老来亿国药号。
老来亿国药号
这也是一张绝版的照片,地球上已经没有这幢楼了。
现在看来拆掉吉祥弄真是可惜,一百多米长的弄堂,竟有八家钱庄,一家银行,还有大量的栈房,还原起来,其价值不比新天地差。太可惜了!
我们出弄堂去看看荳市街,
荳市街
荳市街,听其名字就会知道来历不凡,是当时上海豆类交易的集中地。1906年这里就有泰润、裕丰、裕发源、德大、恰顺、慎裕丰、裕昌、元和、穗泰等九家商铺,每年出入很大。
还有中国银行办事分处就在荳市街69号,那是民国时期的事情。
上海早期著名的冯万通酱园就在这条街上,我拍的时候这家酱园只剩下一个招待所了,这也是一张绝版的照片,因为如果地图再版将没有这条路了。
注意!“绝版的照片”这组词我已经用了三次了!
这几张照片给我很大的刺激,我当时不拍,不就是没有了吗!
更有一件事使我震动更大;
随着我对老城厢的兴趣增大,查了很多资料就是找不到上海县的衙门在那里,只有一个大概的位置,上海道员在清朝就不下八、九十位,不但有姓有名、有学历有籍贯,就是不知道他们在那儿升堂、判刑、打板子,要知道只有一百年还不到啊!令人伤心,尤其令我这个出生在上海的人伤心。
皇天不负有心人,总算找到了上海道衙门的旧址(上海当时有“上海道”和“上海县”两个衙门);巡道街东,金坛路的贤村里,快拍吧!
上海道衙门旧址
金坛路原名警厅路,民国时期做过警察厅。
通过以上两件事激发我写一点我小时候的见闻,拍一点尚存的遗迹。最近世博将近,拆旧的速度很快,抓紧时间干!
上海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凝聚在上海城隍庙里,命题为“六十年前的城隍庙”我想比较合适。很多历史问题有历史学家在研究,我只是草根一族,记一点土生土长的东西会有用的。大作家可以出版书籍,我可以放在网上交流,我想这肯定是一个好主意!错了可以大家来完整。
我的博客主线还是摄影,我用“说东道西”这个栏目是为了把主题拓展开去,不要把内容束得太紧。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我们就叫他“图片散文”吧,当然,不能离题太远。
二,建庙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最东端,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所以又称申。一千年前上海还是一个“潮来没入水中,潮去则露滩面”的地方。当时一条大河吴淞江(人称苏州河)流经这个地区,唐宋年间它的支流上海浦(后来的黄浦江)旁才有稀稀落落的渔村出现,古称“沪渎”。沪是捕鱼的竹栅,因此上海又有一个称呼“沪”。自宋以来,吴淞江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水道逐渐变窄,同时海岸线日渐东移,吴淞江多次疏通亦不能应付,1403年(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苏松,采纳邑人叶宗行建议,引太湖水入刘家、白茆两港;浚范家浜接黄浦,使黄浦径达长江。后又经清林则徐疏通,黄浦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孕育着一个世界著名城市上海的诞生,后人称黄浦江为上海的母亲河决不为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边的十六铺地区日益繁荣。你要注意;十六铺不光是现在的东门路当时有十六家店铺,而是包括小东门到南码头沿江一带。你不信?我们来看一张同治年间的上海地图;
同治上海地图
尤其是大东门码头林立,至今还在的王家码头街、新码头街、盐码头街、竹行码头街、万裕码头街、烂泥码头街都集中在这里。短短的一条外马路,从小东门到董家渡,码头数也数不过来。随之而来的货栈、钱庄、酒楼、集市等应运而生。我们只要看看那里的路名就可以知道真是包罗万象;荳市街、花衣街、蔑竹路、猪作弄、会馆弄、咸瓜街、南仓街等,各有各的功能,此时老城区还不成气候。因此十六铺地段是上海发源地在这里得到了印征。
人们日益富裕,当然,逃不过一个人的眼睛,那就是皇帝;他要收钱啊!于是就计划在这里建县;
原来这里是属于华亭县管辖,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府,次年改名松江府。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松江知府奏请华亭东维设上海县。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8月19日(七月二十四日)元廷批准设上海县,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上海县立,属松江府。县境为华亭县东北境高昌、长人、北亭、新江、海隅5乡共26保。8月6日(闰六月二十二日),主簿到任,县署设于上海镇榷货场(在高昌乡), 据查证即位于现在大小东门之间,没有具体地址。所以,上海第一县衙在哪里还是一个谜。
那么为什么叫上海县而不叫“春申”、“沪渎”呢?当时沿大黄埔下游有一个叫下海的地方,就是现在虹口舟山路一带,是渔船避风和出海的地方,至今“下海庙”还在,是人们出海祈天的地方。
而十六铺一带在它的上游,都是渔港,就叫上海。辖境东至海,南至华亭县,西至昆山州、北至嘉定州,南北五十里,东西一百里。
上海这个名字你细细想来真的很别扭;“下海”是出海的地方,“宁波”祈求出海风平浪静,“苏州”姑苏的一个地方,“无锡”没有锡的地方,“南京”南方的京城。可是“上海”算什么呢?所以很少有人在这两个字上作文章。就这样一叫叫了717年,响彻全国乃至全世界。
同时人们日益富裕,带来了又一个新问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大肆侵犯,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集资建城;
明代的城墙
据有的书记载,在1554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筑起了城墙, 周长9里,高2.4丈,这我不信;人常说赚钱没有花钱快、拆比造快。后来拆这城墙,从1903年开始提议到1913年6月全部拆除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城墙在上海立了359年。
当年筑城墙时有城门六座;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西门和北门。从城门的设置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重心就在东门到南门之间;也就是十六铺一带。1866年开埠以来,由于租界的崛起,增开了新北门;原来的北门改为老北门;1902到1910年,又增开了小西门、小北门和新北门,而西门改为老西门。因此,在城墙被推到以前曾设过10座城门。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