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下谒高峰

高奇峰 雄狮

栖霞山是南京一隅绝艳的人文自然境地,也是古寺栖霞所在,五六年前去过一次,由玄印法师引荐与隆相住持因缘际会,特意在栖霞寺门口不远的旅馆留宿一夜,也拜谒了“横绝东南 扫空万古”的始皇临江所在,眺望浩淼长江的浪遏飞舟。也源于偶悉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奇峰的墓就在这里,特意寻访遗踪,庚子晚秋时节,再次来到栖霞回眸温故而知新。

也得以友人相伴有车趋往,从陆一飞先生寄赠《南山北斗集——107岁乘清长老和104岁法宗长老的合集》中得悉法宗长老由香港返归栖霞寺法主和尚,一直都有意拜望长老也心仪他那老成可人的禅书,途中打听到106岁法宗长老亦然在夏天归山,不免怅惘。到了栖霞山下的一座宾馆,从地下车库来到中国佛学院栖霞分院,参观了学院里的教室和容纳上千人大型讲堂,如若县市级别影剧院规模,大银幕正在调试音视频特效。来时有雨游人如织,快四点多了赶紧从旁院进寺,见到过廊上刘炳森题署的“法师摇篮”,木匾嵌绿显得古色古香,比印刷体耐看好多。廊门右侧是赵朴初题写“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左侧是隆相法师题写的“三论宗研究所”。内院正前方是御笔“摄山栖霞寺”,竖式小匾额题署看不出具体哪个“御笔”,好像与平时见到康熙乾隆的字都不一样了,有点圣教的形迹。大门两侧是沈鹏行隶联墨刻石“栖山观自在 霞山乐长安”,真的好看,大众或圈内外将其归类所谓丑书真是委屈冤枉了沈老,将江湖杂耍和现代墨象一脉的书法变异抑或探索与沈鹏书法嫁接混淆视听真的莫名让人哭笑不得,哭之笑之八大山人也无奈也。面对大众书法还是唐楷二王一劳永逸安全稳妥,否则总难免被误读非议,书法大众普及语境与学术范畴真的永远是有着无限的鸿沟罢,专业书家有的迎合随俗有的一意孤行也就体现各自为人为艺策略,也能生成各自不同的风格面目了。话题又扯远了,两侧门楣上分别嵌入金刚经体“观菩提道 入般若门”,可能这也是生命书法“技近乎道”的不二法门吧?

进入院门不远有观音大士雕像的明镜湖,湖名是尉天池题写的“彩虹明镜”竖式石碑,很有米芾《虹县诗帖》的气质。绕过明镜湖见到一座廊阁,匾额是南艺胡华令隶书题署“明镜湖”,华令教授也是徽州人,多年前黄澍教授还曾亲笔书简与他引荐我考学南艺,后因种种考入未及脱产就学,不过华令老曾热忱馈赠联墨和画集激勉。柱联是黄惇教授题署行隶楹联“明眸观栖云青壁 镜面映耀火红枫”,阅江楼里有他行书诗文手卷,当时南艺宣传部长梁淮平先生告诉我说你要早来两三年陈大羽我还能引荐,他引荐我曾去过黄惇老师家,客厅有六尺条幅王铎行草,他与朋友商议作品润格事宜,大概是朋友以为两千平尺他回复两万平尺的意外吧,先生也是资深学术委员,平日面世作品大都米芾风味手札书风,理论侧重帖学,而私下却涉猎碑派金石篆隶,很有个色特质,这是他的学生和受众不曾留意的,故而好多他的得意门生也都传承他行草容颜,尽管卷气盎然还是少了古朴与个我。对于黄惇老师,如若当年就学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我不一定学他的书风,但一定偏爱他的学者气与书卷气。所以,看到他们的题字总会浮想联翩。

再往前便是唐高正臣书《明正君碑》,是金陵最古老的一块风格仿佛圣教序的名碑,这个容后另外专门翔尽解读。再就是山门隶书“栖霞古寺”,若楷若隶若邵华泽风格的御笔字样,雍容而憨朴,两侧楣头也嵌入隶书“六朝胜迹 千佛名蓝”,名蓝是什么意思呢?走进去便是毘卢宫殿,隶楷风,下方匾额“万德庄严”是赵朴老典型行楷肃穆的样子。这里有几幅门联柱联没有记录拍摄下来委实遗憾,特别静美大气,隐约记得有林散之沙孟海颜值,下次你们去记得记录看看。在据说是法宗长老用过的居室拜会了玄印法师,星云法师的大字行书“禅”,圆霖法师少有的了了几笔禅意画“孤身万里游”“好景在前头”特别诱人。玄印法师送我一套《南京栖霞山贞石录》两册,分别是栖霞古寺摩崖石刻与明征君碑,我回馈他心经一款和楹联一副并合影留念。而后他法事日课我便告知特意寻访高奇峰墓,约好回头再聚喝茶。

藏经楼旁一抬头,千年舍利塔残损的密檐和第一层外威武的金刚力士已经矗立眼前。这座由隋文帝杨坚御赐舍利并敕令修建、南唐时重修的石塔,塔身为八面五级密檐式。不远便是千佛崖,如此多重量级的古迹聚集一处委实令人感叹。

出寺院后膳堂,过一道下山柏油马路便是“岭南高奇峰先生墓道”和南京市人民政府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立“高奇峰墓园”石碑,原来猜“墓道”是出自欧豪年手笔,源于曾入展台湾省举行的书画展恰恰是欧豪年老签题的证书对其书法尤为留意和偏爱,后经查证果然。重修建高奇峰墓园落成于2003年, 经过鹅卵石和筑木铺成的墓道,雨天坡陡也很滑,蹒跚学步般缓缓而上,镌刻再传弟子欧豪年题“高山仰止”四个一米多见方大字于墓后山壁,落款为:癸未秋吉墓园重修天风楼门下众再弟子令拜。充分表达了海内外高氏弟子、同仁以及社会各界对这位民国画坛领袖、近代美术开拓者的崇敬。近在咫尺是高奇峰先生雕像,墓垣呈馒头形,须弥座样式的墓圈,墓前立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以唐楷题书'画圣高奇峰先生之墓';雕像为方形基座,基座周边刻有蔡元培徐悲鸿陈树人题写诗文,上面安放着曹崇恩教授雕高奇峰先生铜像,平和睿智眼神凝视远方,显现艺术家非凡风度。

徐悲鸿题词:“奇峰先生以画负盛名与中外,吾与纳交廿年而一别十余载,去年七月,吾与其孤帆售于法博物院,即期归来,遂已隔世,张女士坤仪以其遗集见示,言念旧游,凄然泪下,庶几其泣鬼神而惊风雨者,不随其魂魄而长往也,呜呼!”

蔡元培挽联:“革命精神澈始终政潮艺海两成功介推岂肯轻言禄笔底烟云供养丰,访客曾到天风楼一别无缘再聚首曙后星孤芒作作继若绝业有千秋。”

陈树人挽诗:“卅载廉偶同砥砺,丹青宁计拟徐黄。妻梅子鹤林和靖,纯白坚贞陶华阳。尽有蜚声扬海外,尚余桃李满门墙。天风楼远魂归处,忍见珠江月似霜。”

高奇峰 林荫小憩

据赵少昂弟子回忆,在赵师授课的房间墙上中高悬挂着高奇峰先生的照片,照片中先生平易近人、谦逊和蔼。二战期间,高奇峰先生还有一个半身胸像铜雕塑,这铜像是由德国雕塑家蒂娜·哈伊姆·文采夫人(Mrs Tina Haim Wentcher)所制作,赵少昂老师曾告知弟子:蒂娜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雕塑家蒂娜是德国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她与丈夫来到中国广州拜访德国朋友约翰.奥托(Dr Johann H. F .Otto)医生,经医生介绍认识到高奇峰,蒂娜为其制作塑像。1933年高奇峰不幸赴南京途中之上海病逝,后安葬在南京栖霞山,义女张坤仪将高奇峰塑像寄到德国请蒂娜将塑像翻铸成铜像。铜像完成后遇上二战,二战结束蒂娜要离开德国到澳大利亚定居,出国前蒂娜把铜像交给德国医生,委托他把铜像还给高奇峰后人,但始终找不到高奇峰的家人。后来,医生通过香港媒体知道高奇峰弟子赵少昂的地址,1971年医生把铜像寄给赵少昂收藏。1980年,赵少昂将这座高奇峰銅像捐给香港市政局,现藏在香港文化博物馆。

高奇峰 翠光点破夕阳归

高奇峰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在近代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奇峰(1889—1933),晚清画家,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广东番禺(今广州)人。高奇峰代表作有《海鹰》《白马》《雄狮》《怒狮》《虎啸》《孤猿啼雪》《山高水长》等,出版有《高奇峰先生遗画集》。岭南画派重视写意写实兼具的山水花鸟,我知道的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关山月欧豪年诸位,可我更偏好他们的书法,而高奇峰艺术上的传承创新亦然举世公认。他自幼从四兄高剑父学画,1907年随其赴日学艺,同年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运动。翌年回国与高剑父等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被袁世凯通缉再次东渡日本。曾担任岭南大学名誉教授,并在广州开设美学馆培育了大批弟子,最为杰出者有周一峰(1890--1982)、张坤仪(1895—1969)、叶少秉(1896-1968)、何漆园(1899—1970)、黄少强(1901—1942)、容漱石(1903-1996)、赵少昂(1905-1998)等,时人并称“天风七子” ,“天风楼” 是1930年高奇峰在广州二沙岛居住和授徒的地方。

高奇峰 猛虎

高奇峰生前不遺餘力的推廣藝術,雖在世匆匆四十五載即因病辭世,惟幸他的畫藝透過眾弟子的承傳而得以發揚。高奇峰存世作品不多,其画风挺健俊美,用笔雄健豪爽、沉重稳练、敷色渲染、线条生动、形神兼备;其翎毛走兽在雄健与俊美之间,早年学习中国传统画,后留学日受到西方艺术教育,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笔墨形式和日本画风技法,注重写生同时又善用色渲染,对传统中国画是一个突破,面目一新。他在《在岭南大学的讲课辞》中说:“ 我以画学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件有生命能变化的东西……所以我再研究西洋画之写生法及几何、光明、远近、比较各法,以一己之经验,乃将中国古代画的笔法,气韵、水墨、赋色、比兴、抒情、哲理、诗意,那几种艺术最高的机件通通保留着,至于世界画学诸理法亦虚心去接受,撷中西画学的所长互作微妙的结合,并参以天然之美,万物之性,暨一己之精神而变为我现时之作品。'当时有人评他的画“赋予中国画艺术新面貌',在他的影响下,岭南画派逐步形成受到社会认可,且传承有绪代不乏人,岭南画派至今仍然是中国画派的主流之一,这也是开宗立派创始人最为难能可贵所在。

高奇峰  霜叶映修蛇

我无缘幸会那个时代也就没有见过高奇峰先生,用司马迁拜见孔庙堂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身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是岭南画派公认的先驱者,1921年高奇峰与高剑父、陈树人以及他们的学生参加广东第一次全省美术展览会,“二高一陈”因此被称为“岭南三杰”。1931年在比利时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其中在国际艺术展览大会上高奇峰获得最优等奖高冠举世画家,当时各国博物馆争相购藏其杰作,享誉国际轰动一时。由于历史风云的沧桑变幻,高奇峰墓渐渐湮没于深山林莽之中,所幸有高奇峰再传弟子台湾著名画家欧豪年教授,数度到南京追踪求源,终于在林莽野石中访得原址,并从台湾档案中觅得当年建墓原档,还在高奇峰一系弟子中募得约二十万元,在两岸有关方面的协助下,2003年终于在栖霞山上按原制复建了高奇峰墓。高奇峰能享尽如此哀荣,主要是其作为“民国功臣”的身份,而非画家的身份,当然“画圣”的溢词也代表了民国政府对岭南画派的肯定,也为“岭南画派”独步天下作了倡扬效应。

高奇峰 猫头鹰

“岭南三杰”师出同源画脉相连,都曾东渡日本,艺术观点通融。归国后,他们试图走“艺术救国”之路,提出了“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革新理论,提倡“新国画”且付诸于自己的艺术实践,形成了注重写实、表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大众化”风格。并且他们编纂美术书刊、举办展览会、创立国画图书馆、创办美术学校,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美术体系,培养学生传播思想扩大影响,开岭南画派。然而高剑父始终自称为“折衷派”,对'岭南画派’这个称号持不接受意见,因为它带有狭窄的地域性,且又没能体现出“折衷派”吸收外来营养,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革新国画之理想。但长期以来,约定俗成,人们已认同了“岭南派”这一名称,且它已经有了广泛的影响,于是乎岭南画派自然而然地被写进了现代美术史册。不过,曾经在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神州国光——黄宾虹文献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专题展中见到高剑父给黄宾虹的书简,应该是天涯高山流水之知音,想来高老对宾翁和新安画派的心灵相契。

高奇峰 石榴小鸟

20世纪初期是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璀璨的时代,多元化的绘画流派与个性化的画家群体并兴,成为这一时期美术发展的主流。当时影响最大的当属岭南画派、海上画派和京津画派,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纵观古今中外,画派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权威性开派人物为标志性的艺术群体,以地域为标志性的艺术群体,以审美观念、艺术风格为标志性的艺术群体。岭南派、海上派和京津派属于地域性艺术流派,但它们也兼具了其他两种类型的一些特点。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发展,必然要具备它的基本条件,周积寅认为:“风格相近,传承关系一致,有权威性开派人物。”三个条件。画派本质上是中国绘画艺术生命文脉的传承和中华民族传统文脉的延续,是一代代传承者创新的驱动力给予了画派内在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画派发展并促进着鲜明的文脉轨迹延绵流长。以岭南、海上、京津三大画派为例:岭南派从创始人“二高一陈”到第二代方人定、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海上派从任颐为代表到后海派吴昌硕为代表再到今海派程十发等;京津派从溥儒、金城到陈师曾、齐白石再到刘奎齢、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画派的成长离不开各具个性、优秀画家们的成长和支撑,构成了画派繁衍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成为画派发展的主旋律。当然,同期声也有新安画派、长安画派、金陵画派、浙江画派、姑孰画派等并驾齐驱、静水流深。追溯20世纪初期以来画派的兴盛繁荣,促进了近现代中国画坛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带有鲜明地域性特点的画派,已经开始与大众渐行渐远。在当今地球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之下,“画派”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否还需要创立新的画派?真正的“画派”都是超越时代与地域的,画坛的繁荣与学术早已不在于“画派”数量的多寡,时代的艺术高度呼唤真正的有独特味道、多元风格、有美术史价值的画派在沉潜中升华。

高奇峰 鲤鱼图

2013年蛇年新春初六上午,被誉为“当今台湾画坛第一人”欧豪年教授,专程登上南京栖霞山缓步来到林木掩映中的一座墓前,拜祭其太老师高奇峰先生。在中华海峡两岸佛学发展协会刘玉增夫妇等一行文化友人的陪护下,欧教授旁征博引,向身边人介绍起画圣高奇峰的崇高业绩——1933年冬,德国举办中德美展,高奇峰被中央政府任命为赴德国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专使,旅途中,十一月二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4岁,艺海同悲。三年后,国民政府为高奇峰举行了国葬。据1936年12月28日天津《大公报》报道:“高奇峰公葬礼二十七日下午在栖霞墓地举行,参加者有国府代表吕超及居正、褚民谊、叶恭绰等。及院部代表来宾共千余人。孙科、孔祥熙、薜笃弼、吕超等均送挽联或花圈,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并亲题墓碑:“画圣高奇峰先生之墓”。其墓底用干黄泥铺面,四周以天蓝漆涂过,中间砌台,棺木安放于台上。二时举行公祭,由褚民谊主祭,并献花,次读国府等祭文,行礼默哀后,奏乐礼成。高榇即自祭坛移至墓穴安放后,三时行公葬礼,由吕超主祭,高女弟子张在仪(张坤仪)献花,全体向榇行礼后,由牧师依宗教仪式主礼,最后祷告,盖椁礼亦告成。”高奇峰先生,生于公元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三日,广东番禺人氏。为岭南画派“三杰”之一,虽然英年早逝,但其艺术成就不在高剑父、陈树人之下。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坚认为:“与高剑父、陈树人相比,高奇峰的画更趋向于西画构图造型的写实元素,更体现出雅俗共赏。作品中日本画风和西画写实主义因素更浓,而比传统国画有一种精纯、质感的崭新感觉。高奇峰是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中为数不多的中坚志士。吴炳晶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委他以重任,而他功成不居坚辞高官;志在画学,归隐民间设馆授徒,为国族艺术重整毕生从事国画创作,瘁力不懈。高奇峰画作雄奇俊美,擅花鸟走兽,早年常以鹰虎狮等巨禽猛兽作主题,通过象征性形象表达革命者豪情壮志与英雄气概,中后期作品或淡雅灵动,或雄深俊秀,或简约洒脱,体现不同时期的心境与艺术追求,作品兼备雄奇与俊美之美。

高奇峰 雨打蕉花

“一九三一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国际艺术展览,先生代表中国参展,得最优等奖,个人分数高冠世界各国画家,当时欧美博物馆,争相罗致其作,享誉国际,一时无两。”(陈树人言)在当时,还有'论岭南画派实质是以奇峰画风为其主流’之论,足见其画坛地位。现任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说,“从高奇峰先生的艺术来看,他被誉为“民国画圣”不无道理,如果天假以年,其艺术成就将不可估量;他的传世文著,虽常见仅有《美感与教化》和《画学不是一件死物》两文,但其艺术思想高度浓缩其中,并且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至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全面侵华,并于同年12月13日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六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自此后,战火不断,高奇峰碑坟渐圮,关于这段历史烽烟还有电影《栖霞1937》专门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山水开矿,坍塌落石又将高奇峰墓地覆盖,一代画圣的魂居栖息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为世人所知,后来,再传弟子欧豪年数度跨海北上来到南京,追踪求源,但求无果。2002年冬,在寺北路上,栖霞寺档案室主任徐业海偶然发现有块小青石上竟刻有一个篆书“森”字,惊讶之余但不以为意,回家同父亲徐公义闲谈间聊到此事,曾目睹高奇峰安葬过程的徐老当即立断便去找高墓,终于在乱石丛中找到一个墓顶,被断定是高奇峰墓园。于是,徐业海撰文给南京某晚报报道栖霞山发现画圣高奇峰墓葬,可惜未引起重视。2003年春,岭南画派再传弟子欧豪年赴大陆于南京博物院办画展,流露探访高奇峰墓地之心愿,恰好徐业海先生和隆相法师也接待了欧豪年先生,在讲述了一番经历后,徐业海随即带欧先生去了高的墓地。后经考证证实徐氏父子所说完全符合历史记载,于是欧先生向台湾媒体通报在大陆发现高奇峰墓的消息,一时间成了热闻。随着高奇峰墓的重现,欧豪年又向岭南画派发起募捐,决定修复高奇峰墓,并于2003年秋重返大陆为高墓建桥修园。在两岸热心人士和高奇峰海内外弟子的协助下,终于在栖霞山上复建成功高奇峰墓。

高奇峰 达摩

據1936年12月28日《大公報》(天津)報導:高奇峰公葬礼二十七日下午在栖霞墓地举行,参加者有国府代表吕超及居正、褚民谊、叶恭绰等。及院部代表来宾共千余人。孙科、孔祥熙、薜笃弼、吕超等均送挽联或花圈,林主席并亲题墓碑。二时举行公祭,由褚民谊主祭,并献花,次读国府等祭文,行礼默哀後,奏乐礼成。高榇即自祭坛移至墓穴安放後,三时行公葬礼,由吕超主祭,高女弟子张在仪献花,全体向榇行礼後,由牧师依宗教仪式主礼,最後祷告後,盖椁礼亦告成。

1936年12月27日的《中央日报》,上载高奇峰先生公葬典礼通告,照录如下:

高奇峯先生公葬典礼通告

还启者画圣高奇峯先生毕生宣劳党国瘁力美育行昭日月学贯天人 总理每称其勤廉国人皆颂其高洁 廿二年奉行政院聘赴柏林宣展国光美化不幸积劳病发於十一月二日下午三时终沪大华医院国丧珍宝士失宗师业承 国民政府明令表扬并令将生平事积学术作品分别存备宣付史馆具仰国家追尚先哲崇奖艺宗之至意去冬同人等以高奇峯先生窀穸未安因呈请迁其遗柩於京公葬亦承 国民政府交行政院通令京市府及广东省市政府一体遵照协助保护办理本会成立更承行政院将简章名单抄交京市府内政部备案各在案高奇峯先生灵柩经於今春二月八日安运抵沪惟遗柩在粤淹渍太甚迫得亟厝沪中国殡仪馆修理刻幸整理完善而栖霞山墓域塚圹建筑亦已完成复承铁道部拨给铁棚花车送运灵柩定於本月念四日下午三时在沪海格路中国殡仪馆公祭四时移灵六时起柩自沪附挂沪锡沪锡车十时抵无锡念五日晨六时自锡转挂锡京车十一时径达栖霞起柩二十七日下午二时在栖霞公祭三时公葬特此通告高奇峯先生亲友门人及各界人士贲临会葬以崇先哲此启袛领挽章诗词文诔上海海格路中国殡仪馆 南京北平路 四十八号

高奇峯先生公葬委员会启

高奇峰先生于1933年11月2日在上海去世之後,由高冠天护送于同年12月12日回到广州,并於1934年2月10日12点在广州河南草芳播道会礼拜堂行礼,安葬于河南新凤凰该会坟场。其後,他的众多弟子、尤其是他的女弟子张在仪奔走呼号,声明其师高奇峰不仅是著名画家,同时又是大革命家,是孙中山领导的早期同盟会会员,是民国功臣,必须举行国葬。此议引起国民政府重视,并被采纳。这才有了1936年2月高柩由粤运抵沪、再转运至宁之事。1936年12月27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葬于南京栖霞山栖霞古寺旁。

高奇峰  立马

栖霞山,乾隆皇帝写诗赞为“第一金陵明秀山”,栖霞寺,距今将近1600年的南朝古寺,佛教“三论宗”祖庭,唐初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山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为天下“四大丛林”。“春牛首,秋栖霞。”栖霞山的人文景观丰富而密集,乾隆行宫遗址、白鹿泉、试茶亭白乳泉、小营盘……大都空余建筑遗址石刻,但都是真实历史写照,如试茶亭白乳泉,亭去泉干,只剩下六个隶书大字的摩崖石刻,但早在南宋《景定建康志》的年代,那六个大字已经赫然在那里了。小营盘遗址上行约半小时,经太虚亭可到栖霞最高峰凤翔峰,峰顶旧有三茅宫,现在片刻而至始皇临江处。这是一个真正蔚为壮观的所在。遥看江天混茫一色,让我不由想起老杜称赞高适岑参的一句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一座南京城,半部中国史;一座栖霞山,半部南京史。到建康金陵白下南京,怎可以不深情叩谒栖霞山?栖霞山红叶也是六朝古都一抹无法忽略的风景,我来的时候正是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可是为了高奇峰这些我都不再走心流连。

江海滨于徽州新安艺舫

2021、2、8 18:25

高奇峰 秋叶翠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