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爱喝茶,也好“吃茶”

   

    在过去,老北京早上打招呼,都是问“吃了吗?您呐!”或者“喝了吗您呐”。还有句老话叫“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北京人过去也有喝早茶的习惯,有的老爷子起床先喝茶,然后再去吃早点。

    北京人爱喝茶,也爱“吃茶”,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四大茶”之说。

         

    弥漫着芝麻浓香的油茶,咸香的面茶,甜润细腻的杏仁茶,还有用龙嘴大茶壶冲出来的茶汤。您别看它们都叫“茶”,其实它们又都不是茶。

  

    油茶

    油茶,北京人也管它叫油炒面。早先,它是商人外出时的速食品,后来慢慢流入民间。

  

    要说这油茶的制作工程也不算特别复杂,将面粉放入锅中炒到颜色发黄,注意炒面粉时要用微火,而且要边炒边翻拌,同时将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也可使用芝麻油。后将两者拌搓均匀后放入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就可以吃了。

          

    杏仁茶

    您还记得电视剧《甄嬛传》里纯元皇后因为误食了被掉包的杏仁茶,最终,难产而死的剧情么?虽然剧情是杜撰的,但在清代这种叫作“杏酪”(既杏仁茶)的吃食非常流行。

       

    因喝时不用羹匙,如同饮茶,故名。

    杏仁茶是由宫廷传入民间的一种风味小吃。它选用精制杏仁粉为主料,用龙凤铜制大壶烧制的沸水冲制,配以杏仁,花生,芝麻,玫瑰,桂花,葡萄干,枸杞子,樱桃,白糖等十余种佐料。香味纯正的杏仁茶也是是滋补的佳品。

    

    面茶,在“四大茶”里,面茶最受咱北京人的喜欢。黄澄澄的糜子面儿上,铺满厚厚的香油懈过的芝麻酱,上面撒上炒过的黑白芝麻盐。怎一个香字了得!

    面茶是用糜子面(黄米面、小米面)加水“熬”成的糊。为了使口感好,在熬面茶时还要加一点姜粉,因为面茶自身没啥味道,全靠加的调料调味儿,才能使整碗面茶从头喝到尾都滋味十足!

    昔日老北京卖面茶的摊位很多,有的推车挑担子,有的沿街叫卖,还有小吃店,卖面茶的掌柜对客人十分负责,别看只是一碗小小的面茶,却十分细致讲究。

        

    面茶盛在碗里后,左手托住碗,右手拿一双筷子,麻利地用筷子尖儿从用香油稀释后的芝麻酱表面儿挑起芝麻酱,迅速地像织布一样刷刷地均匀撒在面茶表面儿,这时,面茶表面儿立刻像覆盖一层紫色“面纱”,撒好芝麻酱后,接着迅速拿起一个竹筒儿或铁筒儿,“筒儿”的表面有许多小圆孔儿,筒儿里放着香喷喷的芝麻盐儿,把筒儿表面朝下,刷刷几下,撒在面茶表层的芝麻酱“面纱”上,您可别小看撒芝麻酱、芝麻盐儿这些动作,这一过程必须要在十几秒内完成。

   

    芝麻酱看似覆盖在面茶表面上,但客人按顺时针方向喝面茶时,芝麻酱要均匀地随着客人的“喝”迅速覆在裸露的糜子面上,也就是说,让客人喝的每口面茶上都要有芝麻酱,这是使面茶保持芝麻酱香味儿的必要因素。

   

    芝麻盐儿的制做,也需要一定水平。因为撒在芝麻酱表面儿上的芝麻盐儿,要包含芝麻屑、盐花儿、以及夹杂其中的黑色花椒末儿。这芝麻盐儿撒放多少,是否适量,是一碗面茶滋味儿的关键!掌柜子为了生存,在调料制作和撒放技术上,必下一番功夫,所以这样的面茶到了客人口中,绝没有人说不好喝!

            

    老北京人喝面茶,讲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用五个手指将碗墙儿托起转着圈儿喝。出点声不算“露怯”,因为这种喝法要部分依靠嘴的吸力。转动过程中应适时抖动,不使面茶“挂碗”。喝完了讲究碗光、嘴光、手光。既是讲究,又是乐趣。如果喝完后,碗的内壁还残留不少面茶,那就叫不会喝。

     

    面茶不是茶汤,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

        

    茶汤,相传茶汤源于明代,因用热水冲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汤。

       

    在过去常能见到这么一景:一把大茶汤壶冒着热气,大铜壶金光锃亮,壶身铸有游龙,壶嘴是一个龙头的造型,龙头上面系着两朵丝绒花球,显示它的古雅。大铜壶肚膛内点煤炭,沿着肚膛盛水,茶汤就用烧得滚开的水直接冲入放有茶汤原料的碗内。

   

    茶汤可不是随便冲就行,没点技术还真来不了,而且茶汤原料也很讲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内,用热水调匀,然后用铜壶的开水冲入碗内冲熟,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放一撮白糖。它的质量要求是,冲得的茶汤把碗反过来朝下,立即下坠,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不能从碗内掉下。

          

    茶汤除用糜子外,还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为原料,但不如用糜子做出来的好吃。(信息源自凤凰网美食《吃喝玩乐在北京大凤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