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真的会伤害土壤吗?发生肥害应如何防治!(上桥生物)
化肥对土壤的肥害的产生
(1)增加土壤重金属
化肥的生产从原料开采到加工,都会给产品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元素。例如,磷肥的原料为磷矿,除了矿石中含有的主要有害元素氟和砷外,加工过程还带进其他重金属元素,特别是镉,所以许多磷肥中含有毒元素,主要是镉、汞、砷、锌。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张夫道的调查研究,我国各地使用的磷肥中含有多种重金属,从含量来看目前尚不至于构成危害,但其潜在危险不容忽视。
(2)促进土壤酸化
从20世纪70年代起,工业国家已经发现了氮肥使用量与土壤pH变化有密切关系。过量使用氮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农业生产上常用的(NH4)2SO4和NH4CI本身就是酸性肥料;在植物利用过程中还会产生生理酸性;在土壤通气良好时,铵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硝酸,所有这些都会引起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在南方中性与酸性土壤上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它使有机质矿质化加快,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活性态AI、Mg的含量增加,从而引起盐基的淋溶,土壤酸化进一步加剧。铵态氮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NH3挥发损失,进入大气的NH3经过氧化与水解作用转变为HNO3,成为酸雨的成分之一,引起土壤与环境的酸化。监测结果显示,西欧、北美等酸雨严重的地区,酸雨组成中的HNO3可达30%,我国重庆地区也曾检测到施肥季节里大气中HNO3成分有所增加。
(3)土壤中营养成分比例失调与植物NO3-积累
我国农业生产中特别在蔬菜生产上施肥存在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由于蔬菜的需钾量比氮素多,因此,造成土壤钾素含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土壤中营养成分比例失调。
农业生产上偏施氮肥,一方面表现出土壤酸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引起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增高,对人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4)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微生物个体小,但活性高,具有转化有机质和降解有毒物质的重要作用,是土壤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合理施用化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有促进作用,过量则反而降低其活性。这一现象可能包括酸度的变化,重金属的增加以及营养成分不协调等因素。
防治措施
问题并不在与化肥本身,而是在于施用结构的不合理,氮素过量却缺磷缺钾的土地,怎能长出好的庄稼。
(1)调整化学肥料结构
肥料结构不平衡是肥效当季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化肥结构为N:P2O5:K2O为1:(0.26~0.37):(0.059~0.16)。这种比例结构,可以认为是氮肥过多,也可以说是缺磷少钾。虽因作物和土壤肥力条件各异,但通过各地肥效试验,N:P2O5:K2O应在1:(0.4~0.6):(0.3~0.5)。只有提供合适的供肥结构,才能防止偏施氮肥现象。化肥的合理结构,还包含与适量的微量元素的平衡。我国土壤有区域性的微量元素缺乏症,如有3.3×107hm2缺硼,4.5×107hm2缺锌,4.5×107hm2缺钼,缺硫的面积也很大,缺微量元素也同样影响氮的吸收。
(2)普及平衡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
平衡施肥需在测土的基础上按作物需要配方,再按作物吸收的特点施肥,并不是仅靠化肥的配置结构就能奏效的。因此,它需要社会良好的技术服务,并与使用者的良好科技素质相结合才行。
(3)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
施有机肥(如丰甜宝水溶肥,黄腐酸钾微生物菌肥),不仅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同时还能补充土壤的钾、磷和优质氮源,如植物可直接利用的氨基酸。
(4)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损失
施肥技术不当,表现在轻视底肥,重视追肥,撒施和追肥期不当,是形成化肥损失、肥效降低的重要原因。采用深施技术是避免化肥损失的关键。据河南省测定,深施碳酸铵,氮的利用率可提高约15%。实践证明,化肥深施对减少化肥用量作用很大。
(5)合理灌溉,减少化肥流失
灌溉技术的优劣与化肥流失关系很大。我国的灌溉技术以传统的地面漫灌为主,并在向管道灌溉、滴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过渡,其中水的利用率与化肥的流失率很相关。地面漫灌引起土壤化肥流失的量是惊人的。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豆科作物固氮能力很强。据试验,一茬大豆可固氮177~351 kg/hm2。豆科绿肥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更多。此外,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能转化石灰性磷为有效磷,可活化和富集某些微量元素,对建立土壤养分库作用很大。我国现代农业丢失了谷豆轮作的传统,导致了绿肥面积减少,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减少,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扭转 。
问题并不是在化肥本身,而是施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