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可写?也许这款“最笨”的素材收集法可以帮到你
李鸿章有一次宴请外国宾客发生了一件尴尬事,客人都还在,菜不够吃了。
于是,李鸿章灵机一动,让管家把撤下去的菜,加上新菜,用大盘装上来,没想到收获意外好评,还成就了一段佳话,这就是“大杂烩”的由来。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尴尬呢?
手里积累的素材不少,就是不知道怎么灵活运用于写作和日常生活中,白辛苦一遭,用时找不到。
怎样才能有效整理我们积累的素材,同时又能够让它物尽其用,烹饪出一道“美味佳肴”呢?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用一个办法就解决这个难题,就是像李鸿章一样,做一道“大杂烩”。
奥野宣之被誉为“笔记本作家”,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就是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大受好评后的又一力作。
这本书围绕的就是奥野宣之独创的“一元化笔记法”,就是将平时我们所见,所想,所经历的,不加分类,随意记录在一个笔记本里。
一元化笔记法有三个执行原则: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
一元化,即不用分类,把所有信息统一记在一个本子上;
时序化,就是给每条信息加上以年份开始的六位数时间,例如210307;
索引化,就是给笔记本建立目录,可以在每个本子的首页或最后一页,手写每页的内容,笔记本多了,就要利用电子表格,形式是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签,只要运用ctrl+F就能搜索到自己要找的内容了。
你无须准备几个笔记本,把工作生活学习等分门别类,也不必绞尽脑汁想到让自己惊叹的点子再记录,只要你觉得“可能有用”,就可以随手记下,只要创建一个索引表,就能随时找到自己想找的素材。
如今,我们通过刷手机,读书,聊天可以获取万千信息,可是一味地攫取,却忽略了我们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
作者告诉我们,创意的产生也可以以信息整理为基础,具体有五个步骤:收集,咀嚼,发酵, 顿悟,具体化。
收集就是上文提到的一元化笔记法,记录下自己每天的发现,疑惑,在意之事及所思所想。
咀嚼就是对笔记的回顾和再整理,通过重读对笔记进行再加工和做标记,在温故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灵感。
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交叉参考,卡片重组,A4纸移植等方法,来促使我们从既有的信息中,萌发新的创意。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有时候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事物,在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常进行书中说的交叉参考训练,也可以锻炼大脑思考事物本质的能力。
白岩松也说过,做个有趣的人,做些无用的事。
有些信息,可能当时我们觉得没什么用处,可能在日后的某一天就会成为一个点睛之处。
其实不刻意思考,随心记录的方式,也是在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没有压力地记录,也是我们可以持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作者说,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
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产生的想法,恰是我们深入思考的契机。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除了要学会整理信息,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这也是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
我们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按照作者提供的方法去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出整块的时间去粘贴整理笔记,我们可以借助印象笔记等APP,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需要用素材时利用检索功能,调出自己需要的素材。
灵感和创意的产生没有固定的法则,有时感觉像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但勤能补拙的道理在这里同样适用。
每天的积累固然繁琐,但也许未来某一刻就会成为照亮我们的灵感之光。
就像读书一样,可能一本书读下来,我们只记住了一句话,但可能这句话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拐点。
与其坐等灵感闪现,不如主动去邂逅可能成为灵感的信息。
如果你还在苦于找不到素材,或者到手的素材不会活用,这本书可以提供给你读完就能立刻实践的方法,任何人都能学会,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每天拿出几分钟时间去坚持。#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