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行业调查报告:四面漏风、命悬一线的饮片企业
中药饮片企业--是中流,非砥柱!中药饮片企业的上游是中药材种植企业、药材市场、药农,下游是中成药企业、药店、医院等,在中医药产业中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流,但不是砥柱!中药饮片行业可谓是四面漏风、命悬一线!
一.法规风险:公开的秘密--产地片
中药饮片企业购买产地农民、合作社切片的中药材(业内简称“产地片”),改头换面,更换包装,假造切制记录和检测报告等,然后就成了GMP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了,这在行业里简直成了公开的秘密。很多饮片企业里的切制车间都是静悄悄的,有的机器设备上的使用记录都显示是几年前的!
二.质量风险:不合格榜单常客!
药监局飞行检查、省局和国家局药品质量抽检已经常态化,中药饮片是质量抽检不合格公告的“常驻”品种。2019年,各级药监部门抽检2466批次不合格药品,其中中药材(含药材和饮片)不合格率占据76%,可谓“一家独大”!在近年来的不合格公告中, 北京同仁堂、新荷花、九州通等“知名”企业及其下属企业也时有上榜!业内人调侃:没有上过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饮片企业!
上榜的代价:10万或100万起!企业饮片一旦上不合格榜,根据现行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至少罚款10万!对这一条,执法上还有不同理解情况,上榜,也可能100万元起!
《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七条 生产、销售劣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生产、批发的药品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按十万元计算,违法零售的药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按一万元计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生产、销售的中药饮片不符合药品标准,尚不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财务风险:资金链命悬一线,盈利水平差!
笔者调查了安徽、四川、广西等地11家以中药饮片生产为主业的GMP企业的公开财务报告,其中1家企业(源和堂)因为大幅亏损、债务纠纷、老板被公告为失信老赖等原因,企业已经停摆半年以上,没有能力出具半年报,其余10家企业公开了2020年半年报。半年报暴露了中药饮片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资金链命悬一线,盈利水平差!
1、赊赊赊!
公布报表的10家饮片企业,应收账款/营业收入比重平均达154%,也就是赊销严重,中药饮片企业所谓的收入,都是赊账赊出来的,货卖了,没有钱!
以亳州芍花堂为例,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3亿元,应收账款2.97亿元,95%的销售收入都没有收到货款!
更有甚者,坤七药业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仅仅15万元,应收账款却是86万元,应收账款是营业收入的近6倍!意味着旧账还没收回来,新账又来了!更惨的是!这家公司账面现金资产仅有1.4万元!这点钱,还谈何生产经营!
2、资产成色差!
应收账款过高导致企业资产“成色”很差!10家企业的货币资金/净资产比值平均为13%。简单理解就是:真正归属企业自有的可支配资产,每100万元中,只有13万元是流动性强的现金!
3、债务失信风险高!
这10家饮片企业的货币资金/负债的比值平均为27%!这意味着企业负债(银行贷款,欠药材原料供应商的货款等)只要有27%以上到期,企业就会面临账上无钱可还的局面,导致债务违约。后果可能是药材原料供应商的货款无法按时收回,也可能是银行贷款不能按时清还。若银行断贷,饮片厂资金链断裂,后果不敢设想!
有圈内卖药材的朋友吐槽:说好3个月账期,以疫情为借口拖到6个月,6个月到了,又说有困难再拖3个月,然后,就没了然后!
4、毛利低,盈利水平差!
十家饮片企业平均毛利率仅有14%!这与饮片行业技术门槛低,同质竞争严重不无关系。根据《2019 年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报告》统计,2019年,我国中药饮片工业营业收入同比降低4.5%,利润同比下降25.5%。
以上情况,令人堪忧!中医理论有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药饮片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则会给整个中医药行业带来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