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而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记
屋外天寒地冻,屋里安暖似春,又有“浮生半日闲”,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时节,窝在被窝里,大概就寻着了幸福的模样了吧?
可是有这更具诱惑力的,是朋友描述的网红书店。打卡网红书店,将这半日闲用在读书上,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于是两个人整装待发,穿上厚外套,戴上手套,骑车前行,“驱车向古原”,是快乐的,但是也要浪费体力的。只不过心又惦念,那份快乐足以抵消屋外的严寒。
七拐八拐,兜兜转转,终于到了目的地,抬眼望去,落日的余晖,灿烂地照着高大的建筑物,而空旷的场景,与这冬的肃穆寂静,又让这种美,有了些震撼心灵的感觉。心里想,倘若在“人间的天堂模样”的图书馆读书,和着玻璃看屋外的夕阳,是不是又是另外一份美好,是夕阳的灿烂里暗含着心灵的富足的感觉吧?
可是因了疫情,要扫码预约,人流的限制,吃了闭门羹。像泄了气的气球🎈,刚刚的那股劲全然没有了,再太晚时,好像那落日的余晖里也多了几分没落,前后不也才几分钟的时间吗?
想起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是虽然不遇,但是诗里完全没有失落、遗憾、埋怨,反倒是一种诗意、洒脱。如清风明月,任意由我,率真自然的感觉。告诉自己,“寻,而不遇”才是常态。哪里能有那么多的不期而遇,意外惊喜,生活多的是“寻,而不遇”!
“回了!回了!”就当骑车锻炼身体了,或者咱还可以去排队买板栗吃。“没有心灵的救赎,至少还有口腹之欲的治愈”。如此想来,就又开心了几分,两个人又骑着车、打着响铃,开心地返回了,仿佛那失落感,一瞬间就抖落掉了。又或者说,被这落日的余晖被清扫了。
人生有太多次的找寻,寻花、寻溪、寻竹、寻梅、寻景、寻境、寻人、又哪里能次次圆满回回如意呢?多的是寻不着、不如意、不圆满。
人世有几番挣扎,世事有几番波折,都比不过“寻,而不遇”的恒常。哀叹,嗟叹,哀怨,抱怨,也无济于事,倒不如,换个姿态和想法,潇洒洒脱一些。
《世说新语·任诞》有“乘兴而返,兴尽而归”的故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由着自己的兴致行事,至于结果,根本就不在乎,这种洒脱超脱,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在“寻,而不遇”的恒常中,如果总是失落失意失望,这人生得多无趣,多萎顿,多消弥。
“遇,不见。是一种最平淡的日常。没有任何一种遇,必定会在好的时间、好的地点,重逢生命的美好和坦然。这种最普通的光阴里,遇,然后不见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结局。”用最坦然的心态接受接纳一切的结局和结果,寻得着也不惊喜,寻不着也不失落,便有了一种飘逸、洒脱、禅悟、诗意的文人风骨。便有了遇或不遇都是风景;遇或不遇皆为圆满;遇或不遇均可入诗的智慧。
李白有诗云:“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寻不着就寄情两三松。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说,“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寄情的朋友就是:石桥、流水、树木、山泉、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倘若我们也有这样的心态,就少了尘俗的诸多烦恼,又多了几分出尘出世的洒脱与淡然,生活也就多了几分意趣。
如白居易诗说:“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
“寻,而不遇”,又有何妨?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管它什么结果,又在乎什么得失?
2021.1.2晚 郭江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