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胜义路(新大厝)拱莲楼
南胜的村组地名多以“楼”为尾缀,如下云楼、花美楼等等许多,以“厝”为村组地名尾缀的就相对少了,如:蔡厝、高厝、新大厝等。
新大厝,是南胜义路村的一个小组,位于白楼仔和新楼之间。其地名来源于村里的一座古老的建筑:新大厝。其实新大厝原先是有楼匾有名字的,名曰:拱莲楼。只是后来改建把楼墙降低取下了,楼匾今在何处不得而知。据说义路原来有两座规模比较大的大厝,一座旧大厝乃是义路埔杨氏九世祖杨以谦(人称杨百万)的福宅,今已不复存在,但从残留的地基和老者的讲述可知当年的规模非同一般。新大厝之所以称之为新大厝,是相对于旧大厝而叫的,据说它是杨以谦的后辈所建造。
今天的新大厝已经破败不堪,略显苍凉,虽几经改建但依然处处可见它当年曾经的显赫与辉煌:一,面积大。整个新大厝的建筑连同周边的附属设施占地约有近十亩地的面积。二,用材讲究。大厝的墙体在墙基以上一米左右都是以三合土夯筑而成,还有建筑广泛使用石材,无论是门柱,门槛,门拱,还是中间立柱都是石头打造,甚至大厝里面的大部分地面包括天井都以大长石板铺就而成。三,设计独特。大门进去有个照壁,所谓照壁,是古时候大户人家大宅子才有的,照壁或是垒墙或是木作,中间是一个大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侧门。平时中间的大门是不打开的,进出都走旁边的侧门,只有大人物或是贵客来了,才打开中间的大门迎客,以示对贵客的尊重。所以有了“中门大开”一说。大厝分前中后三进,中间有两个独立的天井。整个大厝里面共有九十九道门,户户想通。相传,原先大厝是设计有一百道门的,代表圆满之意,结果被地理仙算计,变成了九十九道,以至于大厝后来家道中落。更为巧妙的是大厝的正门的上面那个门栓,你在里面亲手把它插上,之后任凭你怎样努力都无法把它打开,其中玄妙无法破解,但大厝里的原住居民却可以毫不费力地打开它。他们说,只要是大厝的人都知道怎么开,但从不告诉外人的。
大厝里的房间布局很有特色,有点类似于四合院,但比四合院要错综复杂得多。九十九道门,大大小小的许多房间住着许多看似分离却浑然一体的大家族。可以想象当时这个大厝里是多么的热闹,人们是多么融洽地过着他们的小日子啊!
大厝的门口是一个面积很大的长方形大埕,大门正对的大埕中间外沿,听长者说以前有一个石头搭的戏台子,那埕上依然可见遗留的台基。大埕的左边有一口上圆下方的井,可惜的是圆形的石头井圈已被盗了,顶替它的是水泥圈,井台则是由许多的石板铺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井旁原先立有两根石旗杆,后来在“文革”期间被破坏了。要知道,在古代立旗杆是家族的荣耀,只有家族里有人中了秀才,举人或是当上了大官才可以立石旗杆的。大埕出去是一个半圆形的大池塘,远看它像一个弦月。想必以前这池塘里一定是莲叶满池,莲花朵朵,与大厝相互辉映,所以大厝的大当家的才给大厝取名为:拱莲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