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张西俭

第五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常见有各种皮炎、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丘荨)、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节性红斑、药疹等多种疾病(以下简称变应性皮肤病)。笔者从医47年来,近10余年所接诊的病例数远过于前30年,已成为常见病种。临床疗效大多有效,但欲求长期不复发,非正确的久治不可。此外,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20%的人同时患有皮肤丘疹、红斑、湿疹、皮肌炎等病变,其中部分在较长期的医治后皮损逐渐被控制不再发作,体况也可长期稳定;更多的则皮损反反复复,最终因肿瘤的复发、转移、恶化而病故。似乎肿瘤抗原与皮肤病存在某种相关性。

本文将皮炎、丘疹性荨麻疹、风团性荨麻疹、湿疹、药疹、结节红斑等几种病症合编一节,系彼此之间在病机分析和治疗方法上有较多的统一从治疗的角度而言,当外侵诸毒与内伤病机错杂时,其治疗与内伤诸毒之治是一样的,即祛毒需结合纠正内伤病机而施。如单纯的外侵诸毒,或存在相关表证,或有确凿的外源性的变应原依据,在治疗上消除症状重在祛毒,但巩固疗效仍需结合脏腑三焦的内治。

三、治法规律

变应性皮肤病的治疗思路以祛除诸种毒邪和纠正脏腑三焦、气血阴阳津液和气化气机的失调为主要内容。

(一)组方结构

如同一切疾病的证治一样,变应性皮肤病的处方必须针对相关的病机结构,则根据上述的病机特点,处方的主要药味成分有以下三种:

1.祛除邪毒之药(简称为A)

①祛风毒药(A1)。②祛热毒、火毒药(A2)。③祛痰毒药(A3)。④祛湿毒药(A4)。⑤祛寒毒药(A5)。⑥祛燥毒药(A6)。

2.解毒药(简称B)

仅有以上祛除诸邪毒之药,还不具备强大的祛毒作用,A类药必须配合B类药,才能真正有效地祛除诸毒。

3.纠正内伤病机药

指纠正内伤诸种虚实病机,恢复脏腑三焦功能正常,平衡阴阳气血津液充足平衡,调整气化气机活动正常的药(简称为C)。

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处方结构公式应当是:

A(A1+A2、A3、A4、A5、A6)+B+C

公式中A和B乃方方必备的成分,C则视为是否存在相关的病机变化,或是否应结合体内调治的考虑而定。

(二)药物选择

1.祛风药(A1)

性。变应性皮肤病的治疗思路以祛除诸种毒邪和纠正脏腑三焦、气血阴阳津液和气化气机的失调为主要内容。

(一)组方结构

如同一切疾病的证治一样,变应性皮肤病的处方必须针对相关的病机结构,则根据上述的病机特点,处方的主要药味成分有以下三种:

1.祛除邪毒之药(简称为A)

①祛风毒药(A1)。②祛热毒、火毒药(A2)。③祛痰毒药(A3)。④祛湿毒药(A4)。⑤祛寒毒药(A5)。⑥祛燥毒药(A6)。

2.解毒药(简称B)

仅有以上祛除诸邪毒之药,还不具备强大的祛毒作用,A类药必须配合B类药,才能真正有效地祛除诸毒。

3.纠正内伤病机药

指纠正内伤诸种虚实病机,恢复脏腑三焦功能正常,平衡阴阳气血津液充足平衡,调整气化气机活动正常的药(简称为C)。

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处方结构公式应当是:

A(A1+A2、A3、A4、A5、A6)+B+C

公式中A和B乃方方必备的成分,C则视为是否存在相关的病机变化,或是否应结合体内调治的考虑而定。

(二)药物选择

1.祛风药(A1)

(1)通用祛风药:

荆芥、防风、白蒺藜、蝉蜕、蛇蜕。

(2)兼祛风热的药:

桑叶、浮萍、牛蒡子、苍耳子、豨莶草。适用于热、火较重的风毒(风热)。其中豨莶草在风湿毒或风毒与肝亢并见时也为适用之味。

(3)兼祛风湿的药:

秦艽、藿香、佩兰、木贼、青蒿。

(4)兼祛风燥的药:

桑叶、白菊。

(5)兼祛风寒的药:

麻黄、桂枝、北细辛、苏叶、生姜。

(6)虫类祛风药:

蝉蜕、蛇蜕、僵蚕、蜂房、蜈蚣、刺猬皮、乌梢蛇。

2.清热(火)药(A2)

(1)苦寒清气火药:

其中通用清热(火)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苦参、大青叶。

(2)清肺胃气分盛热药:

知母、生石膏、芦根、淡竹叶。

(3)清阳明积热药:

制大黄、芦荟、苦参、浙贝母、瓜蒌。

(4)清肝火药:

龙胆草(合黄芩、栀子则增效)、野菊花、夏枯草。

(5)凉血药:

丹皮、生地黄、赤芍、紫草、水牛角、炒槐花。

3.化痰药(A3)

半夏、制白附子、制天南星、浙贝母、瓜蒌、海蛤、乌梅、桔梗。其中乌梅本为酸敛之味,但也有化痰散结之功,因而对于丘疹、风团、结节类皮肤损害,可发挥收敛皮肤血络之热与散血络痰湿聚集的双重作用。浙贝母、瓜蒌兼有清泄阳明郁热之用。

4.除湿药(A4)

苍术、厚朴、地肤子、白鲜皮、土茯苓、薏苡仁、赤小豆、茵陈蒿。此外,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草、冬瓜子、通草等淡渗药和石菖蒲、白豆蔻等芳香化湿药也在应用之列。

5.祛寒毒药(A5)

桂枝、乌头。

6.润燥药(A6)

北沙参、天花粉、生地黄、玄参、黑芝麻、制何首乌。其中北沙参重用(30g)对于皮肤损害属燥热的效果较好。

7.祛瘀毒

桃仁、红花、红景天、鬼箭羽、赤芍、当归。

8.解毒药(B)

金银花、忍冬藤、连翘、蒲公英、千里光、紫花地丁、天葵子、漏芦、大青叶。

除以上8类祛除毒邪药味之外,有时因病证顽重,会用到木鳖子(葫芦科)需要碾除油脂,因其油有毒,剂量成人1~3g,儿童忌用。白薇清热凉血,适用于虚热之证,对于耐受力好的患者,在阴阳气血虚而生热毒的病机条件下,为一味适用药味,但白薇含强心苷,部分患者对白薇有恶心、心慌等不良反应,需从小剂量开始较妥。甘草通解诸药毒,也通解诸邪毒,笔者时而用之。

以上皆为针对内外邪毒的选药法,针对内伤病机的用药同内科以及其他各科,本文略述。

(三)参考方剂

(1)芪鲜饮(笔者经验方):

黄芪、白鲜皮。为笔者治疗免疫异常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病症惯用之方,扶正肃毒,可用于气虚兼风湿之毒的变应性皮肤病。因黄芪益气之外又有肃毒之功,也常泛用于各种变应性皮肤病,剂量宜重(50~100g)。

(2)消风散(《医宗金鉴》):

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苍术、苦参、知母、生石膏、生地、当归、胡麻仁、川木通、甘草。适用于风湿毒、风热毒、风燥毒的皮损。消风散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及《张氏医通》各有同名方,药味有所区别,本文略述。

(3)麻黄蝉蜕汤(《冉氏经验方》):

麻黄、蝉蜕、槐花米、黄柏、乌梅、板蓝根、甘草、生大黄。为治疗荨麻疹经验方,笔者扩大应用于风毒之证。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连翘、赤小豆。适用于风毒犯表、表里有湿浊之证。变应性皮肤病多风、热、湿毒,以此方加味应用者甚多。应用指标是诸毒内盛、表气闭滞,脉象浮细弦或中位郁弦,而中、沉位脉见滑盛之力,呈现表郁里盛的特点,取此方外解表邪、里清诸毒的方理。当脉象不弦不郁而浮,麻黄可改为荆芥、防风、浮萍等。

(5)乌头汤(《金匮要略方论》):

麻黄、芍药、黄芪、甘草、乌头。适用于风寒皮损,需加解毒药,取效迅速。乌头宜小剂量短期使用。

(6)凉血解毒汤(笔者经验方):

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紫草、桃仁、红花、防风、大青叶、金银花、白茅根、炒槐花。适用于瘀热血热之毒的皮损。

(7)皮肤病血毒丸:

方略,为北京已故名医施今墨先生制定的经验方,现有中成药市售,治疗风疮血热瘙痒有一定疗效,笔者多作为善后之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