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航海开启,海权强国与陆权强国的数百年较量

在地缘政治学上,有两大主流理论,一为海权论,一为陆权论。海权论的主要思想:是强调制海权,其战略思想,是建立强大的海军,以保障制海权,并通过控制世界上的各处险要的航路咽喉(海港、海峡)来掌控世界。而陆权论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陆上交通的重要性,要建立强大的陆军,认为只要控制了世界岛(欧亚大陆),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海权论主导,还是陆权论主导,还是源于该国的地缘政治。海权论的思想,最早诞生于古希腊,适用于海洋型国家,而陆权论则适用于大陆型国家。自大航海开启,欧洲崛起的强国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意志(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

而以海权型强国与陆权型强国而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为海权型强国:有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一类为陆权型强国:德意志(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一类为海-陆混合型强国:以法国为代表。

海权型强国:多以岛国、半岛型国家为主。如英国为岛国,无陆上之敌,就可以全力发展海军。而葡萄牙、荷兰,虽地理上属于欧陆,但体量太小,没有争夺欧陆霸权的实力,也只有往海权国家的方向发展。

西班牙虽从疆域、人口来说,都称得上是中、西欧地区的大国,具有争夺欧陆霸权的基础。但是,西班牙的地理却具有一种内向封闭性,其统治核心位於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卡斯蒂利亚高原,致使其中央对地方的统驭力严重不足。再则,西班牙与欧陆又被比利牛斯山脉隔断,更有碍西班牙往欧陆地区的发展。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西班牙的陆上安全。因而,西班牙也只适宜成为海权型强国。

而从世界的其他区域来看,日本的地缘政治与英国极为相似。而美国虽位于北美大陆,但是,美国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此种地缘政治为大国独有。因而,美国与日本也都可袭用海权论思想,而全力发展海军。

海权型强国的代表--大英帝国争夺欧陆失败,却成就了日不落大帝国。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之后,英伦三岛与欧陆便栓在了一起。实则上,英国(英格兰)与法国的诺曼底公国,此后的安茹、布列塔尼、阿基坦等地形成了共主联邦,英国国王成为了法国境内的最大领主。

此后,英国与法国因法兰西王位之争,而互啃了一百多年。结果,英国尽丧欧陆领地,此事件对英国的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让英国放弃了对欧陆的想法,开始采取大陆均势政策以保障自身的安全,转而全力经营海外,因而也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1714年,德意志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继承了英国王位,英国与德意志的汉诺威又形成了共主联邦。但是,一方面,英国的王权早已衰落,君主的利益并不能主导国家的战略方向。另一方面,汉诺威离英国本土比法国的诺曼底、布列塔尼、阿基坦等地要更远,更加难以让两地合并为一国。因而,英国也并没有再次转向经营欧陆。至维多利亚女王继承英国王位,而汉诺威王位由维多利亚女王的叔叔坎伯兰公爵继承,才结束了英国与汉诺威共主联邦的局面。

英国(英格兰)之所以能与苏格兰维系共主联邦,并组合成一国。却与欧陆地区的诺曼底、布列塔尼、阿基坦、汉诺威等地形不成一国,在根源上也是由地理决定的。

陆权型强国。欧洲纯陆权型强国为德国与俄国,自西罗马帝国寿终正寝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便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衣钵,并获得了皇帝的头衔(神罗皇帝头衔,在名义上为欧洲皇帝,天主教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凭借自身实力,长期承袭皇帝的头衔(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在欧洲传统五强国(英法俄普奥)中,神罗(德意志)也占据了两个席位。

俄国则自称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衣钵,名义上也有皇帝头衔(东正教系)。在拿破仑称帝之前,德国(德意志)与俄国是欧洲仅有的两个拥有皇帝(凯撒)头衔的国家。而欧陆中世纪的霸主,可以说为哈布斯堡家族所有,从历史上来看,哈布斯堡家族不止下半身康健,上半身也同样强健。

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据有了传统欧洲最为辽阔的疆域,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不但包括神罗的大部分疆域,还包括伊利比亚半岛的西班牙(也曾据有葡萄牙)以及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世界上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皇帝,就来自于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查理五世曾说道: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辽阔的疆域,也让哈布斯堡家族拥有强大的实力基础,不但成为欧洲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绝对主力。还在欧陆痛扁了法国,查理五世于帕维亚战役击败了法国,并俘虏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逼得法国竟与异教徒奥斯曼土耳其勾勾搭搭,做出令所有天主教国家不齿的行为。

但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疆域虽然辽阔,却极其分裂。各地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等差异也都比较大,在管理上很有难度。因而,查理五世将自己的帝国一分为二。西班牙与尼德兰地区(原属神罗疆域)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而神罗的疆域则传给了弟弟斐迪南。而查理五世对帝国的划分,也基本符合海权型国家(西班牙、荷兰)与陆权型国家(奥地利等神罗疆域)的划分。

而哈布斯堡帝国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又给了法国崛起的机会。德国(德意志)与法国的关系,很像我国春秋时期的秦晋、吴越,只能存在一个区域强国。德国强,则法国弱;法国强,则德国弱。第三帝国元首,在其自传中就说道:我们必须要绝对的认清,法国和德国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法国对外政策的关键,是想永久的占领着莱因河一带的土地,并且想靠德国的衰替,去保障他们领土地的安全。

而自德意志结束分裂,法国就再难是德国的对手。故从法国的利益出发,就必须让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这也是拿破仑三世要干预德国统一的根本原因。

俾斯麦主政德国期间,正是鉴于德国如此的处境,而在外交政策上小心翼翼。其战略思想,就是固守住既有领土,并确保在以后的冲突中,每次战争只以一个同等量的敌国为对手。俾斯麦认为德国的核心利益就在欧陆,反对大力发展海军与争夺海外殖民而削弱陆上防卫力量,更可避免刺激英国。俾斯麦并且还鼓励法国海外殖民扩张,以减轻其对欧陆的注意力,进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德国的利益。

可是,威廉二世主政之后,违背了俾斯麦的战略方向,热衷於成为海上强国,而掀起了与英国海军的军备竞赛,激化了英德矛盾,也为德国在一战中树立了最大强敌。

第三帝国元首在其自传中就对此指责道:我坦白地承认:在大战(一战)以前,我曾经想过,德国要是放弃了他的愚笨的殖民政策海军政策,联络英国去对抗俄国,并且再抛弃他支配全世界的野心,去采取一种在欧洲大陆上能够获得领土的确定政策,那么,他的情势必定会较好。

根据第三帝国元首的自传,而坦露出的帝国元首内心最真实意愿。作为极端种族主义者的第三帝国元首,其是想与大英帝国平分世界霸权。按帝国元首不切实际的想法,德国作为欧陆国家,其生存空间的拓取也在欧陆(俄国方向),而英国的核心利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与德国并无根本利益冲突,而两国又同属日耳曼民族,不应该内耗,而应该携手并进(就如七年战争中的英普同盟),共享世界霸权。

而德国二战前的地缘政治专家--卡尔·豪斯霍费尔,就为著名的陆权论者,纳粹德国的生存空间理论就出自於豪斯霍费尔。按豪斯霍费尔的战略构想,德国应该与苏联、日本、意大利,缔结成德苏意日四国同盟,而控制整片欧亚大陆(世界岛)。

从可行性上来看,德国与苏联的确存在缔结同盟的可能。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而苏联又因搞社会主义,而成为了当时的另类国家,更受到了其他所有强国的孤立与敌视。再则,从心理上来说,俄国对德国(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也一直心存畏惧,只要德国伸出友谊之手,苏联也不会过于冷淡。如此,德国也就可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命运

但是,豪斯霍费尔的战略构想与帝国元首的意愿相悖。帝国元首认为中、西欧国家都属优等民族,故而,德国生存空间的拓取并不在中、西欧,而在东方的劣等民族国家。帝国元首认为德国要啃就得啃俄国,啃倒俄国就有了生存空间。再则,如果苏联决策层看过帝国元首的自传,也的确很难信任帝国元首。德苏两国的地缘利益冲突与帝国元首的意愿方向,导致了德苏两国的拔刀相向。

陆权型强国的代表--俄国,出海受阻,却成陆上巨无霸。德国眺望海洋,乃是德国还有一段海岸线与优良港口。而俄国出海的处境却最为悲催,自大航海时代开启,葡、西、荷、英、法等国,都因海洋而富裕强盛。俄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理,但是俄国缺乏优良的港口,在搞海外殖民上有着先天的劣势。

但是,俄国并不认命,就拼命地往外扩张。在彼得大帝时期,沙皇终于击败了北海强国--瑞典,而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东岸及芬兰湾等大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在此建立了新的城市--圣彼得堡,并迁都于此,以作为俄国走向海洋的起点。但是,波罗的海却是内海,离真正的出海口还很遥远曲折,且要经过多个国家的海峡,很容易遭到敌国的狙击与封锁。故而,沙俄从此处走向海洋,而谋取海上霸权无疑是痴人说梦。

于是,沙俄就拼命地向西征服,向南征服、向东征服,其中有一个雄伟的意图,寻求出海口(不冻港)。据说,彼得大帝有一份政治遗嘱---走向四大洋。尽管沙俄官方对此予以否认,但从后来沙俄的扩张方向来看,却无一不与该计划相吻合。

至今,俄国仍无优良的不冻港,但是,俄国却在追寻出海口的进程中,成为了陆上巨无霸。从而,也成为了最大的陆权强国。

海陆混合型强国--法国,法国的地缘政治与我国最为相似。既为大陆国家,又拥有很长的海岸线,可以向海洋发展。但是,在享受两种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就注定要分散国力。英法百年战争之后,法国的综合国力远在英国之上,不但法国疆域比英国大,土地比英国肥沃,法国的人口也约是英国的四倍(英国约有400万人,法国约有1600万)。

但是,法国与英国争夺海外霸权,却败给了英国。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为岛国,无陆上之敌,可以全力发展海上力量。而法国为大陆国家,要防卫陆上之敌,不可以全力发展海上力量。我国也是一样,清末时期,李鸿章与左宗棠就有海防与陆防之争。

拿破仑时期,法国就为了谋取欧陆霸权,而不得不收缩战略,舍弃了众多的海外利益。法国人曾说道:整片北美殖民地的价值也比不上一个比利时。而法国也是在拿破仑时期,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以8000万法郎的价格卖给了美国。根源上就是海陆混合型强国,在特定的时候不能兼顾,拿破仑在位期间,就因为既要面对欧陆的反法同盟国,又要面临英国的海上封锁,而不得不舍弃掉海外利益。

(0)

相关推荐

  • 德意志的前世今生 德国简史

    德国曾经的军国主义以及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提起德意志帝国不得不提曾经德国之前的意识形态,普鲁士现在大家对普鲁士都很陌生,普鲁士现在叫一部分在俄罗斯,就是现今的加列宁格勒还有一部分属于现在的 ...

  • 德国之所以总是后发强国的榜样,实在是它的崛起之路太励志

    文章正文: 相较于传统的英法俄等欧陆列强,德国的崛起是比较晚的,但德国对于现如今的世界格局和历史脉络的影响却非常巨大,甚至不下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这主要还是因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直接摧毁了旧有的 ...

  • 欧洲十大强国排名 瑞士、奥地利上榜,第一横跨两个大陆

    欧洲作为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诞生了众多的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现根据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因素来排列欧洲十大强国,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国家吧. 欧洲十大强国排名 1.俄罗斯 2.英国 3.法国 4.德国 5. ...

  • 强国之间的对抗,为什么鲜有陆权击败海权的先例?

    陆权 在人类文明史中,陆权国家一直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例如华夏文明,奥斯曼帝国,蒙古,苏联都是盛极一时的超大型陆权帝国.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15世纪末,在航海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利 ...

  • 从西域到东海,中国陆权和海权的转变,是海陆兼备型​国家的坎坷

    从古代的历史来看,西域始终和中原王朝息息相关.古代的西域,如果用广义来定义,它包含着中亚许多地区.从汉朝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中原王朝开始对西域管理,西域也成中国的版图. 如果把西域说成一个复杂 ...

  • 苏伊士往事:海权与陆权的碰撞

    苏伊士运河近日来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关于堵塞事件的经济影响,笔者非专业人士,无法准确评判.但借着此事的热度,我们不妨来回顾一番苏伊士运河的历史. 一百多年前,海洋霸主英国和新兴列强德国曾为了苏伊士运河 ...

  • 陆海复合型强国竞逐海权的历史经验

    文:吴征宇 海洋秩序跟大国秩序不一样 我这里简单讲几个纲要,海权的含义及其要素,海权的英文叫Sea Power.Sea Power可以翻译成海上强国,或海上力量.马汉讲的Sea Power,这两个内容 ...

  • 海权的兴起,源于欧洲的大航海。大航海给欧...

    海权的兴起,源于欧洲的大航海.大航海给欧洲带来了海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刺激了欧洲大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为欧洲列强掠夺其他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坚船利炮.近现代史,本质上是以西欧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对世界其他不 ...

  • 何谓海权、陆权、空权

    一,海权. 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马汉. 获得海权--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海上要道)--控制世界贸易--获得世界财富--获得世界霸 ...

  • 海权的没落与陆权的崛起

    吃瓜小花园 见字如晤. 公众号 在美洲大陆上,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两边都是大洋,纵使有强敌,也很难进犯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可以通过超级海军,控制两个大洋,一手北约,一手亚太,来控制全世界.过去的几 ...

  • 荣宝斋推荐艺术家——崔海权作品欣赏

    盛世书画收藏2021-05-27 07:44:22 崔海权,笔名.静致,号,风岭山人,男,1968年出生于云南南诏发源地之一的大理市.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顾问,人民美术出 ...

  • 华盛顿海军条约背景下舰艇的发展(英国海权的兴衰及其主力舰篇)

    本文会分为多个部分,会根据内容进行划分更新,全文较长,如有错误请斧正,可以私信我的B站私聊.另外本文采用的吨位制均为长吨/英吨而非公吨.请不要在评论区或者私信反复提及本问题,但如果是排水量数据有误,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