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
遗传性共济失调在中医理论中显非外感之邪所侵,多为先天之本肾虚之故,且其临床以共济运动障碍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肝、脾、肾三脏。
肾虚骨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多因高年肾气虚衰,或因先天禀赋不足,骨痿而致畸形,肾督阳虚,支撑无力,以致站立时身体前倾或作左右摇晃,而成骨摇之症。且肾生髓通脑,肾虚则脑髓不充,筋骨失荣,脑散动觉之气,无气则肢动失常,甚则痿辟不用。
阴虚风动肾虚为本病之本源,肾精亏乏,则肝明不足;肝肾阴虚,则筋膜干涩,筋挛而致运动失灵,呈现共济失调之症。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其振摇抖动,尤以动作之始末为剧,书写之动作也失之协调,均系肝风之候,且肝失所荣,而可兼有目流色盲,月经不调等。
脾虚肉疾肾虚则脾阳失健,脾虚则四肢不用、四肢不收,尤以肢体动作力缓,肌张力减低为其主要表现。放初病之时,以肌肉无力、步态瞒粉为主,并努力使用双上肢协助以维持身体之平稳,以解摇摆不定之势,是为特异之行态。后期脾虚,发为肉展,且与骨枯而髓减之骨倭并存,遂成痿辟之症。
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年龄、生活环境、患病时长、病情程度、体质、累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又因疗程较长,随着治疗的进展,证候、症状都会发生变化,很难用某个固定的处方完成治疗,但调理脾胃 补益肝肾 固本培元应始终是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中心环节,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病期辩证施治、随证加减,将“补肾健脾,疏肝息风,开窍增智,扶正驱邪,固本培元”贯穿治疗始终,在治疗时既考虑病人体质的强弱,脏腑功能失常,和病情随着时间和药物的变化不同等,又结合病人职业、环境、气候和生活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遗传性共济失调病情变化和轻重缓急,确定对症治疗方剂,所以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从病人整体出发,这样也能有助于病情的更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