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
岩彩壁画艺术—— 弘扬佛法,共沐东方艺术!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丝绸之路重镇甘肃武威市城南约40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随着考古研究的进展,史学家基本判定天梯山石窟是史籍中多有记述的十六国时期北凉王室所开凿的“凉州石窟”,它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天梯山大佛窟
大佛窟,为天梯山石窟编号第13窟,也是天梯山唯一开放的洞窟。始建于唐代,高近30米,是所有洞窟中最高最大的一个。洞窟顶部为穹窿式。
天梯山石窟最早为北凉王沮渠蒙逊所开凿创建,北凉是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或许洞窟的建筑形状受此影响。
窟内现存石胎泥塑七身,正中是一身巨大的佛坐像,在大佛两侧紧贴壁面上,从里向外分别雕造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大佛的背面与石窟后壁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高23米的主尊大佛,靠壁倚坐,左手扶膝,右手齐肩举起,掌心向外,作施无畏印。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从整体还可看出一定的唐代风韵。
洞窟顶部及正壁的泥层几乎全部脱落,只有左右二侧壁的上部还留有明代所绘的几块壁画。右部侧壁绘有双鹿、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闪发光,另外还绘有牡丹花卉等。左部侧壁绘有大象、雄狮、鹿,大象背驮熠熠发光的经卷,另外还绘有猛虎和树木花卉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
大佛前面修筑了一条弧形混凝土防水长堤,以阻挡外面水库的水进入。游人在有护栏的栈道上既能近距离观赏湖光水色,更能近距离观看大佛,这与其他地区由下仰望大佛的情况完全不同,多了几分亲近感。栈道两侧还修有通到大佛脚下的梯子,为游人到下面朝拜大佛提供了方便,而在下面仰望大佛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让人倍感自己的渺小。
在通往天梯山的道路上
石窟文物搬迁史略及修复进展
天梯山石窟修复前
1959年,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部分人员在第13窟大佛前合影
工作人员在测量第18窟
工作人员在测量天梯山石窟总立面
工作人员在修复壁画
塑像残件-菩萨面部
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官方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为挽救珍贵的石窟文物,甘肃决定对天梯山石窟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及25箱文物残片,被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据悉,由敦煌研究院和天梯山石窟管理处共同组成的工作组计划修复壁画327.4平方米,塑像76身,预计2018年将可基本完成。这批珍贵文物预计将在修复后安置回天梯山原址保存和展出。这意味着被历史文献考证为“中国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与藏于此的文物将告别长期的“分居生活”。
(此部分信息来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