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第三种呼吸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人的第三种呼吸
看到如此的题目,你肯定会说,胡扯,除了鼻子和嘴,你还弄出两个呼吸?请问一下,那是什么器官,长在我们什么地方?别急,慢慢来,听常朴子给我们讲人的呼吸。
常朴子认为,人有三种呼吸,其一是肺脏呼吸,其二是心脏呼吸,其三是肌肉呼吸。肺脏呼吸是气态呼吸,心脏呼吸是液态呼吸,肌肉呼吸是量子呼吸。
呼吸,是生命保持存在的开合形式。这是一个力学命题,还得从力上说起。
力是物质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质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这是传统上科学家对力的定义。
力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是物体获得加速变形的外因。在动力学中,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力的概念形成于推拉物体时,可以觉察意识到“力”的存在。被推拉的物体发生运动以及物体滑行时,由于摩擦而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都反映了力的作用。中国古代文献《墨经》就把这个概念总结为“力,形之所由奋也。”就是说,力是物体奋起运动的原因。所以,力是那样自然地反映到了人的意识之中。但是,人们从直觉意识到“力”的概念到获得“力”的严格科学定义,却历经了长期的斗争。
在西方,力的概念在物理学家提出之前,首先在哲学家中发生争论。古希腊的宇宙论学派的泰勒斯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象人体一样是自己运动的活动组织。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不会产生运动起源的命题,也没有“力”的概念。后来帕门尼德从逻辑推理提出了运动并不存在的观点。他的反对者提出了运动的源泉是“力”来证明运动是存在的。这样就意味着承认了“力”是因,运动是“果”原始的因果论观点。
柏拉图的力的概念基本上是非物质的。他认为自然之所以赋予运动的本性,完全因为有一种不朽的活着的精灵。自然间的所有力的最后源泉是隐藏着的世界灵魂,它才是一切物理活动的根源。当然,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很难用来解释象万有引力所产生的那种运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力是被看作是从一个物体发射到另一个物体中去的。这种发射的力本身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形式”,是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
根据这种力的概念,其作用只限于接触的物体,只有通过推或拉,才能相互影响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力的概念完全否定了彼此不接触而通过距离作用的力的存在。于是只能假设行星自我发力驱使自己运动,恒星自己也是有生命的。
但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所谓的“运动定律”,认为运动物体的速度和通过介质时受到的阻力成正比。
不过,他并没有提出作用的量的度量单位,也没有测量这些量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重量是表示“自然运动”的,即表示物体有返还其自然位置的倾向,而不是表示物体受迫运动的原因。这种认识排除了把重量作为度量力的单位的可能性。
在整个中世纪的过程中,关于力的概念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有重要的贡献,但对力并没有形成完备的概念。他关于质量的定义是模糊的,所以,他不能给出清晰的既适用于静力学,又适用于动力学的力的定义。
当然,他对惯性原理是基本理解的。他的惯性原理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能连续作匀速运动。他把力和速度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破除了亚里士多德把力和加速度联系在一起的长期思想束缚,为牛顿把力和加速度联系在一起开辟了道路。
力的概念在牛顿力学中占有最根本的位置。
牛顿在1664年就提出了力的定义是动量的时间变率(动量等于质量乘速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力的定性定义,这给出力在什么条件下存在和什么条件下不存在的定性条件。牛顿的第二定律给出了力的定量的定义,即力等于动量的时间变率:如果质量不变,力也等于质量乘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一个力而言,必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它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对的,只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才能实现(见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的惊人成就,使超作用力的概念推广到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去。
但是,牛顿并不能从物理上说明超距作用的实质,所以长期受到各方的严厉批评,直到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指出一切物体作用的最大速度是光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牛顿有关超距作用力的概念有极大的局限性。爱因斯坦1915年在他的广义相对论里明确指出,万有引力的传播速度不可能大于光速。
在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指出,牛顿力学中的力的概念只是一种方法论性质的工具,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GR基尔霍夫、HB赫兹和E·马赫都认为牛顿的力的概念很难说明力的实质,但都肯定力是一种计算用的量,代表质量和加速度的积。当然牛顿提出的力的概念对科学进展的贡献很大,没有这种概念,物理就会失掉理论的连贯一致性。
力的单位牛顿第二定律,既可看作是质量的定义,也可看作是力的定义。前者把力看作是基本量,把质量看作是第二定律的导出量,后者则反之。
我们把长度单位定义为标准衡器在两点之间的距离,或用待定的光谱线波长来度量。
同样,时间可以用标准运动的周期,如地球公转周期,时钟的摆动周期,或分子的振动周期来衡量。
利用这种长度和时间单位,我们就能给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度量。
现在,我们通过两种途径探讨牛顿第二定律,即绝对制和引力制。
在绝对制中,我们引进标准物体的质量为单位质量,从而根据第二定律,把单位质量产生单位加速度的力作为单位力。其他质量原则上可以和标准单位质量相比,用单位力作用测定它的加速度。这样求得的加速度同它的质量成反比。
实验证明,质量是一个标量,而力和加速度则是矢量,它们服从矢量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常朴子对“力”的认识和上述的所有对“力”的认识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从形式上来解释力的,而常朴子则是从本质上对力进行描述。
常朴子认为,“力”是一种物质,即一种人类还未发现的粒子。它的名字叫“小S场”。
力是一种隐藏在物质和空间之中的物质,它可以通过物质的接触交换能量,也可以不通过物质的接触发生作用。
常朴子认为,这种叫“小S场”的“力”的物质占宇宙总量的37.5%,它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是物质的活动场所。
小S场粒子是由1个小O单子和1个小Y单子组成,其中含9个引力量和3个斥力量,除去形式结合力,剩余6个引力量和6个膨胀空间,在引力和空间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独立的开合运动。
常朴子推测,小S场粒子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粒子,两个单子结合时,小Y单子会把小O单子包容在其中,形成一个核心。所以,粒子的运动是膨胀和收缩型的,也就是一会变大,一会变小的形态。由此推断,宇宙空间可能会形成小S场震荡。
我前边说了,常朴子认为人有第三种呼吸,即肌肉的呼吸。他认为运动中的人,肌肉的收缩会把细胞中的小S场粒子排放出体外,肌肉松驰时会把空间的小S场粒子吸入体内。这一张一弛的开合现象,就是人的肌肉呼吸,也叫量子呼吸。这种量子呼吸和人的肺脏呼吸是一样的道理,呼出体内气体之后又纳入新鲜空气。
人在运动中,肌肉开合的频率愈快,速度愈快,开合的频率愈慢,速度就愈慢。
光速每秒钟30万公里也许正出于光子在空间中的一次开合所产生的特定距离。
常朴子还认为,所有物体都存在着自己的开合运动。开合运动就是物质在小S场中的呼吸。地球自转一周为一个开合。一年是地球的365个开合运动的特定时间。太阳自转一周为一个开合,银河系自转一周为一个开合,星系团自转一周为一个开合,宇宙自转一周为一个开合。宇宙中存在着无限多的开合。
开合是物质呼吸的现象,也是物质排放和吸收小S场粒子的现象,所以,常朴子把小S均粒子称为“力”粒子。
似乎,这一对“力”的表述给出了力的实质。
常朴子是什么时候产生了这种关于力的思想,他自己也无法说清。但他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思想最迟不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他在山中研究他的差异相对论。80年代早期,他是活跃在文坛的一位诗人。他在一首题为《生命的暗能量》的诗中这样写道:
我靠着树看书
我哥偷偷来到身后
哇的一声,吓得我坐在地上
心跳如惊马狂奔
浑身上下没有一丝力量
他笑的前俯后仰
我满眼惊慌,却无力开腔
我常想,为什么人受了惊吓
会失去力量
力气是否是一种能量
老先人把这种东西
叫作元气和元神
或许这种东西
就是一种场
是它构成我们生命的本质
让我们既充满梦想
又活得如此鲜亮
如果象常朴子诗中所写,力是一种场,一种人类还未发现的被称之为“暗能量”的粒子,那么,人的意识和灵魂,是否是一种“暗物质”呢?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中医所谓的经络和穴位,是否由这种东西构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