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之论 | 第4章 脉络,经典忽略了一个环节
原创 姚志军 腔调中医 昨天
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中、西医之争是两种思维之争,其实也是两种角度看待人体,人体是一样,所以很多概念表述不同,实质都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2020年最大的事件就是新冠肺炎,3月3日,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公布了8大治疗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循环支持: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这里的微循环问题就是本文要阐述的脉络之病。
《荣卫气血》的篇章中讲到了经脉的堵塞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横向的堵塞是脉内脉外的堵塞;而纵向的堵塞就是沿着经脉道路流动方向的堵塞,这种纵向的堵塞沿着经脉线路随处都可以发生,就如道路塞车一样,一个车祸就堵上了。
虽然随处可以拥堵,但也是有概率大小之分的,道路塞车自然就是在交叉路口、宽窄车道转换口、道路汇合处等地方。同样的,经脉纵向的堵塞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就是脉与络之间的堵塞。
所以《针灸大成》中论述的针道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脉络绥。
脉,有两个含义:一为经脉,流通的是气和血;一为血脉,流通的是血。从《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的前后内容对比来看,这里的脉更多指的是血脉。
络,也有两个含义:
一为十五络,为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这也有两种,一种是络穴的络脉,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另一种是两经的交接处,如手太阴肺经的络脉是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
二为由皮毛入孙络,再由络脉入大经脉的孙络和络脉。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来源《黄帝内经》调经论)
这两种含义都偏向是血络。
绥,从糸,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
所以,脉络绥指的是大血脉与小血脉之间的连接通畅。如果不通畅,就会产生疾病。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大络十五络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四末,谓四肢也)。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谓病易且移),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缪刺的病机就是血流溢于络脉而不得入于血脉,从而生奇病。此类疾病的治法不限于缪刺,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种: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对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关冲穴,疮也),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来源《针灸大成》卷之一缪刺论)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来源《针灸大成》卷之一ž缪刺论)
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来源《针灸大成》卷之一缪刺论)
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治只在背腑俞。(来源《针灸大成》卷之九东垣针法)
此段并没有提到脉络的词语,但“中于阳而流于经”实际上就是“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的变化描述。只是从风雨扩大到了六淫而已。本质上没有改变络脉传变之病的规律。因为一开始是堵塞而呈现有余的特征,所以采用的是泻法。
血流溢于络脉而不得入于血脉,这是一个由表入里的方向,是从小血脉进入大血脉的方向。
这个方向有明确的病机病理阐述,有治法。
同时,我们发现存在着暗藏的经典遗漏的第二个方向: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这是歧伯的说法,说的就是由表入里的方向。但仔细琢磨,“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并没有那么想当然地成立。腑脏并不是一个大水缸,气血可以通过经脉直接灌输进去,仍然是需要一些步骤和一些环节的:“由经脉到络脉,再入孙络,然后进入腑脏”。
所以,另一个暗藏的方向就是从大血脉进入小血脉的方向。
这个方向也是同样存在着脉络之间的堵塞而产生奇病。
这个方向,在古文献中未找到明显相关的内容描述。但如果仔细研究,还是可以在《针灸大成》找到一些近似的表述:
1、同样是《黄帝内经》的缪刺篇: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来源《针灸大成》卷之一缪刺论)
清代医家张志聪对此段的解释为:此邪客于五脏之间,而病及于经别也。盖十二经别,内散通于五脏,外交络于形身,故邪在五脏之间,其为病也,引脉而痛者,当取手足之井穴,随其所病之经而缪刺之。时来时止者,邪随气而或出或入也。视其脉者,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即泻出之。间日一刺者,邪客之深也。五刺已者,五脏之气平也。(来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001至卷046之7)
这一段来自于刺络的缪刺篇,说明这个邪客于五脏之间的也是络脉之病,只是方向没有提及。张志聪的解释是从经别的角度出发,认为是通过经别而内散通于五脏,外交络于形身。经脉之支别为络脉,络脉之支别为孙络。虽然表述上不那么直接,但也明确了刺络的治法及其基本机理。
另外,在张志聪的解释中看到“五刺已者,五脏之气平也”, 正好与策论中的五气顺一致。也就是说,策论的诊断方式“探脉络,索荣卫,诊表里”中的“探脉络”与治疗结果“阴阳和,五气顺,荣卫固,脉络绥”中的“五气顺”是相关对应的。
2、对于脏腑的络脉之病,在《针灸大成》里还可以找到的另外一个近似表述是:
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来源《针灸大成》卷之九ž东垣针法)
这段话的表述比较隐晦,也没有直接提到脉络,但从由表入里治由背俞穴,五脏九窍不通治由腹募穴的对称性来看,刺腹募正是治疗脏腑络病的方法。
可以看到,这些近似的表达并没有由络入经堵塞而成病的机理表述那么清晰,并且散落在各个地方,虽然归总起来,可以隐约地看到其暗藏的思想体系及其相应的治法,但也是说明古人对这个方向的认知不深不清晰。
这个由由脉到络,由大血脉进入小血脉的方向不仅是在血脉进入五脏六腑会存在,其实在濡养人体各器官组织中都会存在。针灸中的各类刺法的实质都是与此类微循环有关,比如刺皮、刺肉、刺脉,刺筋、刺骨的五刺法中除了刺脉,其他四刺均与络刺有非常大的关系。四川有位老太太,其家传的针法就是刺骨,针针刺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效果非常好。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儒、说文。柔也。王氏曰。顺也。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来源《素问》皮部论篇)
这一段就是由络入骨的说明。
从脉到络,堵塞而气血不到,则荣卫皆虚。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这种情况在四末比较容易看到,糖尿病足就是明显的案例。上海李政道老师采用刮痧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显然,就是打通了脉络循环。
总结起来,脉络之病有两个主要堵塞方向,从络到脉(从小血管到大血管),从脉到络(从大血管到小血管),这两个方向都会有一个宽窄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容易产生拥挤而产生堵塞,然后产生一系列的奇病难病大病。而这些疾病的范围广阔,不仅涵盖了外感六淫之病,也涵盖了五脏六腑之病,皮肉筋骨脉之病,全身处处均与脉络之病有关。但古人对此类疾病的研究尚未足够明晰及深入,掌握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将是中医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