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茶道、中茶道、小茶道,你在哪一道?

喝茶,能悟道吗?我想可以,否则,也就不会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在说煮茶论道。那中国人喝着茶,到底论的是哪个道?
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还是佛家的,还是新时代的新的思想,还是其他的?
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是可以提提《道德经》,毕竟其中的道经对道有较早的描述。其关于“道”的说法是这样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说明“道”指代的那个本源的东西足够大、足够难以说清。
为何这个被称为道的东西如此之大?正是在于一方面它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而且独一无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另一方面,它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
这个东西既然作为世界万物内在的规则和能量源头,那也将在世间的所有一切中存在着。这正是客观世界物质性和运动性的体现,在天、地、人及世间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
当然,这讲的是深层次的“道”。直观的理解来说,从茶自身的发展历程看,其在历史中不断地被寺院和道观所接纳,在后来被官家、士大夫、文人墨客所追捧,最后又成为商家的宠儿,其间已汇入了非常多样的文化与哲理。茶道,已是很长的历史,涵盖很大的世界,包含很深的学问,想简单描述,都不是件易的事。
当然,从个人的修习角度切入,讲讲茶道的修习,我想,也不是不可以的事。
最近一直在思考,茶道到底是什么?跟这个隐于世间的大道有什么关系?一个人借茶,要经历什么,才能接近这个大道,才能把茶的内在精神通过个体的修习,有步骤有层次地修炼出来?
问了很多茶友,也拜访了些有各类修行理念的茶道中人,结合自己的喝茶历程和所学所历,有这么些感悟。
我想,一个人借茶接近三个层次的“道”,生命之道,世间之间和天地自然之道,应该与深藏于万事万物中的大道、与茶在历史中汇就的思想精髓会很接近。

小茶道

以茶接近生命之道,在此,我们曰其为小茶道。
以对茶之精细感悟,对身和心的健康,形成愉悦、快乐的感受,这应该就是习茶最基础层面的作用。
把身心养活好,这看似简单,但其实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往往因不够重视,不够敬畏身体这个自然之物,而让身心处于疲惫、过度运转的状态里。借茶之物、之念,调身调心,是有一定作用的。
那么怎么起作用呢?最直接的,就是喝,就是品,就是去接触,去历证,带着一定的敬畏、珍惜和重视,以小学生的姿态面对浩瀚深奥的茶世界。
把身体喝得干净些,把心理喝得更平静些,少点心浮气躁。茶的内质之理与身体之理,深入感应,深入互动。这里有不少的学问,可以是终身修习的过程。在历茶习茶实践中,慢慢地,茶自身带来身体的通畅和内心的平静平和会越来越多。
因此,修习小茶道,我想至少修习三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身心体感的觉知、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二是对美的广度和深度的觉知;三是对内心平和能量的累积和把控。
当然,茶要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身心愉悦起作用,不仅仅是品茶品品这么简单的事,它还涉及到整个茶事的方方面面。我想,与茶事有关的人,都应该去修炼和力争达到。种植、制作、存储、冲泡、品鉴等,他们的身心都应去接近此生命之道。
比如,一泡原料很干净,山场很好的茶,却因制茶者、卖茶者心态太多浮躁,而使茶的表现力过度张扬;或者是泡茶者的浮躁,不专一,而实质上出来的茶汤却仍可能失去其该有的宁静、平和,而对身心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要让茶呈现得更好,对品饮者有助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事。让其成为灵物、雅物。如诗词,或婉约,或豪放;如书法,或丰润如“颜筋”,或劲瘦如“柳骨”;如音乐,或柔情温婉、清远悠扬,或激荡豪迈、荡气回肠。是得花点心思和力气的。
好的茶,如好的诗歌、音乐、书画一样,一定是要制作者修行走过一段较为漫长的路,能从“豪华”到“真淳”,从“绮丽”到“平淡”,不走完这条路,很难创造出走入人心、令人身体感受舒适、赏心悦目的成品。这也是好的诗词或其他好作品,不容易产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好的茶其实是很淡雅,有对好茶“浓非厚、淡非薄”“淡而有味水含香”“气味清和兼骨鲠”等评价的原因。
当有这样的品鉴机会,也能深悟此道之人,我想总会不那么一般,或气度不凡,或儒雅斯文,或气宇轩昂,少见鄙陋粗俗或下流之辈。
尽管修炼此道,有点难,但我想,这个小茶道,至少值得爱茶人,或者说与茶事有关的人认真对待的。在这条路上,可以通过修习做到三点:一是我身心很健康;二是我能让别人身心健康;三是我正在传播身心健康的路上。
中茶道
以茶接近世间之道,在此,我们曰其为中茶道。
中茶道,也即,在生命之道基础上的精进之道,也即松弛之道。通俗点说,世间之道就是你自己得活好,还要能为世间创造点价值。
说书面点就是,在身心通透的基础上,持续秉持世间的某些优秀的理念和行动,带动更多人修习茶道、善道,践行善行,力所能及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多做点事。
具体到茶道修习的层面,便是,借由历茶和历人历事中深悟的茶理,形成自己的理念,也持续地付诸行动,有站位、有格局,有策略、有方案,有行动,能精细,能带队,能成事。世间之道,其实是挺不易的,有自然法则、人际法则、商业法则及各种价值法则,唯有效率、实力、付出,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做事有做事的规则,有方案、有思想动员、有具体部署、有执行落实、有监督管控、有整改调整,是一个系统的闭环。而具体到世间的每一个个体,那便是: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有情趣、开朗乐观过生活;有敏锐性、洞察力和一定的智慧,安排给你的事能做好,没安排的能想到,要能带好队伍,成就一番事业更佳;当然,人有人的现实需求,人性有人性的薄弱,在与现实、与人性的博弈中,能做到给人希望,给人方向,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给人自信,给人快乐,那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此时之茶,已是忙碌后的一种休闲,是奋进中的静雅,是精进中的宁静淡泊,是历苦后的丰满与沉淀,是生命的松弛之道,是通透后的生命责任与担当。是一种更复杂的思维处理体系,既考虑“自我”生命的情愫,也遵循世间的规则与现实,同时还兼济人间“无我”的德行与使命。
前段看过《学习时报》里的一段话,觉得讲得足够透彻。
担当有为是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宁静淡泊是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前者要求我们效法乾道,自强不息;后者要求我们效法坤道,厚德载物。“我”与“无我”的辩证统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中茶道,就是在修炼“有我”与“无我”的辩证关系中,把好松弛之道,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善待生命,尽人事,勇担当,有方略,出成效。因此,祝愿习茶者,在修习路上,遍历世间,却永不言弃,活出自己的精彩,也力争让更多人活得精彩。
大茶道
以茶接近天地自然之道,在此,我们曰其为大茶道。
在身心通透的基础上,体悟自己为自然之子,形成自己的理念和行动体系,如天地生养万物一样,心怀天下苍生,真正的进入精神性的殿堂和实实在在地建立自己的丰功伟业,带动影响并帮助和惠及更广泛的人群,为世间、为宇宙留下属于自己闪耀的丰碑。
可以说,大茶道,与其他大道是一样,万法归一。佛家在小乘解脱自我的解脱道的基础上,修大乘的菩萨道,有情于众生,能修炼到因无所住而生其心,生慈悲心、利他心。道家亦然。《老子》有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庄子·逍遥游》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忘掉自己,与万物化而为一;神人没有有意的作为,无意求功于世间;圣人无心汲汲于声名。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能做更大的为世间苍生之事。儒家要求修达的圣人之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则是“无私”,“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便是圣人君子需修达和秉持的精神境界,最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修达无我之境,心怀百姓、天下苍生,这就是修习大茶道之习茶之人应奋力前往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化约在每项具体工作和事业之中,心在,境界就在,世界就在。成就境界,成就自己,成就队伍,从而成就事业,当然也是在不断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训练队伍,塑造自己,提升境界。
最后总结一下:
至于你现在处于何道,希望前往何方,自觉自悟,渐行渐悟即是。在所在的每一道里绽放自己,便是最当下,也是最好的修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