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消擎子,教乖,熟马皮
皖北解词︱消擎子,教乖,熟马皮
消擎子
方言读音:xiǎo qíng zi
简明释义:提醒别人倍加小心的话。
擎,有托举之意。我觉得,颍淮人常说的“消擎子”,该就是它了。有人趔趔趄趄地托举重物,旁边必定会有人反复提醒:要“消擎子”啊。
这个在颍淮地面上,使用非常广泛的“消擎子”,其实就是个提示语,是个“温馨提示”,也是个温情“小贴士”。就其功用来说,有些近似于告诫人家“注意安全”,也类似于喋喋不休的安全教育。
常见的语境是,因为街道上车多人多,孩子独自上学,大人会说,一定要“消擎子”啊。老人行动不便,他的一举一动,除了晚辈“招抚”着外,小辈们还常常提醒,要“消擎子”啊。普通人家出了个有出息的人,掌了权,任了职,老辈人总忘不了一番嘱咐,签字呀,表态呀,都一定得“消擎子”。说了这个“消擎子”,心里才会踏实。不说这句话,一颗心总悬着。
厚道本分的颍淮人,最为看重的,就是人的安稳,家的平安。传统观念上,他们怯于冒险,少做“冒鼓头”的事情。时时刻刻,老人牵挂着后代的平安,晚辈惦念着长辈的平安。看似唠唠叨叨的“消擎子”,其中蕴含着的,是不厌其烦的操心,是温情善意的自然流露。
教乖
方言读音:jiǎo guǎi
简明释义: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
有句俗语,叫“好了疮疤忘了疼”。它是说,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皖北的颍淮人可没有这么啰嗦。不教乖。简洁明了的三个字,就精确概括了。
颍淮人常用它教训孩子。孩子大都爱动,爬高上低地“不使闲”。稍有差池,就会受伤——不就是划破了小手,就是崴了小脚。于是,大声哭闹不止。这时候,一旁的大人们就会说:一点都不“教乖”;或者没好气地质问他:这回该“教乖”了吧?
有时候,它还是长辈教育年幼晚辈的话。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做事,总不周全,免不了莽莽撞撞的。等到一头撞到南墙上,就会撞出一个“大疙瘩”。这该是很大的挫折了。此时,长辈会批评,会提示,“这回该教乖了吧”的话,顺口就来。通常,这都是分量很重的批评。拐角里,那莽撞的晚辈,只能低着头,一声不吭地挨训。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才好,年轻人也才能从不成熟到成熟。能长一智,就是汲取了教训,就是“教乖”。之后,就要学乖。不拿教训当回事,把长辈的叮嘱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扔,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不“教乖”。有那屡教不改的不“教乖”的人,长辈恐怕只有唉声叹气的份了。
熟马皮
方言读音:shū má pī
简明释义:较为熟识的人。
亲们千万别误会,“熟马皮”一定不是煮熟的马皮。方言问题上,望文生义通常是大忌。颍淮人的口头语中,“熟马皮”指的是人。
以马代人,在颍淮语言中,有个例子,就是“二马汉”。意为那风风火火、敢作敢当的女子。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标准的“女汉子”形象。
通常,在人多的场合下,人们互相介绍。有人就会指着其中本已熟识的几个,以“俺都是熟马皮”,笼统指称。往往,经这么一说,别的人也就明白了:他们有着老邻居一般的相熟。
能够划进“熟马皮”之列的人,因有熟识垫底,很容易抱团的。尤其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闯荡,“熟马皮”可以就是老乡中的老乡。他们中一人有事,大家都会主动帮忙,而且不计报酬。这是因为,他们让一个“熟马皮”的纽带牵连着,结成了一个“熟人共同体”。在这个“熟人共同体”中,个人的利益得失,往往让位于“熟马皮”的情分。
熟人社会,讲究的是熟人好办事,熟人多吃四两盐。当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但尚未转身之际,“熟马皮”该是颍淮人对乡情、亲情的传承。这可以视作他们还没有适应快速到来的陌生人社会,似乎也是他们对熟人社会的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