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姬永胜丨探寻科学与文学的步点
作者简介
姬永胜:山西永济人,现住垣曲,年逾知命,心如止水。在梦中,也不叨扰别人。宁可让真情的期待落空,也不想承受一丝假意的殷勤。去来总是悄然,最爱山水花木。静静的,听窗外风雨,看床头闲书。能对坐半日不发一语者,可做挚友。
探寻科学与文学的步点
作者:姬永胜
我一直对科学与文学各自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传承方式很好奇。
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领域,它们各自都经历过萌芽期,漫长的积累期和阶段性的爆发期。但是就成果而言,它们的表现却是各不相同。
不可否认,科学和文学都是在前人积累下无数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是相同的。按理说二者都应该是后来居上,因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必然是越往后走积累的经验越多,后来者既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获得新的启发,没理由不能超越前人呀。是的,如果我们仅仅从科学方面去看,果真是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后一代的科学成果必然超过前一代,比如牛顿,厉害吧,在物理学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在天文学方面,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在数学方面创立了微积分;在光学方面发现了色散现象、牛顿环现象,写出了《光论》;在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英国的“金本位”体制,他还做过英国皇家造币局的局长。诗人蒲柏为牛顿所作的墓志铭中是这样写的:
“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上帝说:降生牛顿!于是世界就充满光明。”
但是,这么牛的牛顿,他所构建的经典物理学大厦还是被作为后来者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轰出了一个大洞。哥白尼的日心说,让人类的眼光第一次离开自己脚下的土地,投向更广阔的太阳系,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小小星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样一个神一样的人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现在不是连我们这样的平常人也超越了他的思维极限,知道了更深远的太阳系之外的宇宙空间吗。
现代科学突飞猛进,随便拎出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是古人打破脑子也想不出来的。科学的进程确乎是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
然而文学却很有意思,虽然也有继承和发扬,但是从文学的萌芽期,创始之初,就奇峰突起,如同圣婴一样,文学好像一出生就是成熟的,比如古埃及的《亡灵书》,古印度的《罗摩衍那》,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有我们中国的《诗经》等等。这每一部神圣的作品的诞生都树起了一个标杆,一直到现在,用马克思的话说,即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个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文学似乎总是喜新厌旧,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出现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达到一个高峰,迫使后来者只能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仿佛在一个平面上不断地树起一座又一座的丰碑,却并不敢说后来的丰碑就高于前人。莎士比亚的四大名剧,塞外提斯的唐吉可德,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谁能超过谁呢,只能说各有千秋。拿我们中国来说,科学界的一个屠呦呦便超越了古代所有的神医,但是文学界的一百个徐志摩也不敢说能够超越屈原。时下的文人也有许多在写古诗词,能和唐诗宋词比吗?这是为什么,难道说我们后人在文学方面的领悟力比老祖宗差,遗传基因出了问题,我们越来越没有情趣,只会在算计中生活了?
我想来想去,有了一点心得,不知道对不对,愿意和大家分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这个话题抛出来,让更多的人思考其中的道理。
我觉得科学的传承是线形的纵向的,阶梯状的,而文学的发展是散点的,横断面的,群峰林立状的。科学好比垒积木,上一块积木必然垒在下一块之上,文学好比串珍珠,只有前后串起来的顺序差异,没有孰优孰劣的不同。科学纵向的承继关系决定了它总是在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开枝散叶,一个人脱离开整个社会的科学进程想要取得成就几乎是天方夜谭。而文学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文字,完全有可能凭一己之力创作出震古烁今的好作品。科学的纵向承继关系决定了它受政治影响相对较小,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不会拒绝科学发展带来的好处。二战中那些为希特勒研究新式武器的科学家,二战后不是照样为美国研究更新的武器吗。而文学的发展却总是受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社会制度都不会毫无限制地任凭文学由着自己的性子发展。道德管不了科学,却总是绑架文学。屈原在秦兵入侵,祖国将亡时选择了跳江殉国,是因为他所认定的道德标准不可能去做一个亡国的佞臣。科学可以游离于政治之外,文学却很难不关乎时事。 即使如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这样的隐者,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对黑暗政治的不满。科学是发现,答案是唯一的,发现一个少一个,不可能雷同。文学是创造,是对人世间所有现象多方位的思考与想象,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科学成就的排他性决定了它只能是纵向的发展,而文学的多面性容许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表述和抒发,所以它总是在某一个时期横向地涌现许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
科学和文学一纵一横,构成了人类文明一道一道的十字架,这些十字架搭起来就是一架梯子,文明就是沿着这样的梯子一步一步登高。而我们自己和以后的每代人,都在自己那个时代十字架的坐标点中心。也可以把科学和文学做成一个坐标,科学是纵轴,文学是横轴,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是这个坐标中从零点向正数区间上升的一条曲线,科学发展快的时代,曲线的坐标点就离科学那个轴近一点,文学兴盛时代,文明的脚步就离文学的这个轴近一点。
当然文学和科学并不是割裂的关系,文学对科学有启发作用,文学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搭建了人类最初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比如世界各民族在人类文明之初都不约而同地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本民族甚至近邻民族每个人的思维,其中有的人试图在科学层面进行理性思考,寻求给神话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发现了更多大自然的绝对真理,成为被大众认可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就把人类的眼睛一遍遍擦亮。反过来科学的发展又拓展了文学的想象空间,人类的思维又向科学暂时未能企及的未知领域拓展,从而产生了像刘慈溪的《三体》这样的文学作品。我相信在以后,《三体》也会像屈原的《天问》一样,被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出许多幼稚,但这种幼稚是超越同时代大多数人的,是给未来可能成长为科学家的孩子们以启发的。文学和科学的关系就是在这种启发和拓展中交替影响,递进前行的,它们和其他的文化现象一起,形成了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大动脉。
文学创作的手法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杨树不能因为觉得槐树比自己长得结实就变成槐树,它依然会坚持做自己的杨树,这可能是自古以为文人相轻的缘故,其实我觉得并不是相轻,而是自己看重自己,坚持自己,故而显得看轻了别人。而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却是可以互相利用的,是互相吸引的。科学家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作出两个完全相同的科学实验,而文学家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也不可能写出完全相同的两篇文章。
可是,我们作为普通人,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当然有用!
第一、无论是理工男或文艺女,都可以由此而知道,人类文明的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你会因此而增加全面掌握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不会再觉得学理工的就不能写小说,而文科生就应该轻视数理化。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着《天文学》,其实应该是爱情诗:
比黑洞更不可测的
是你的心思
所有的探问递去
没一丝反馈的信息
比光速更快的
是我的念想
说想起就想起
好像从来就没有分离
红移或者蓝移
都不是我期盼的色谱
我的标准烛光
就在你窗前闪烁
拂去所有的背景辐射
只接受你的波段
若你是极点
我愿意做没有选择的
单磁体
这里边的黑洞、光速、红移蓝移、色谱、标准烛光、背景辐射、波段、极点、单磁体都是天文学用词,如果没有天文学知识,是写不出来的,同样如果没有天文学知识,读的人也会不甚了了。
第二、我们知道了科学和文学各自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无论从事科学还是文学的研究都会有很大帮助。我们会在因循和求变之间更好地把握时机,知道所有的发展都是从变中得来的,墨守成规只能固步自封一事无成。在学习和继承中,我们要不断求新,才能突破旧知识的壁垒,开辟出新境界。
第三、全面掌握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对于以后教育自己的子女,自然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如果自己有偏废,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就有可能被你忽略。这一点我也是在有了孩子以后才意识到的,我上学时一直偏科,觉得既然立志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学数理化就没有用,直接导致了我高考成绩不佳,上不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后来我的次子上中学,有一次,学校的老师邀请我去给他们班的同学讲一讲学习的重要性,讲什么呢,总不能把自己的偏废讲给孩子们,我才开始对学校设置的各门课程进行深入思考,觉得中学以前的教育就好比在你的大脑开天窗,学校并不知道每个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所以就把人类文明的各类基础知识都拿来和你的大脑对接,让你知道有这么多可以选择的门类,然后到了大学你就可以在其中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门去攻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各门功课对于大脑的训练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数学可以锻炼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化学可以让你了解世间万物的奇妙变化,地理历史可以让你从横向和纵向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语文锻炼你的形象思维能力,政治哲学是先哲们对世界的经典思考,可以让你知道哲人们是如何思考人生的。知道了门在哪里,有多少可以进入的门,你才能登堂入室,一窥堂奥。这就是开启心智的过程。学校的基础教育主要就是科学与文学,其他的爱好都可以在打下这些基础以后再进行个性选择。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人整个的生命历程更像一部文学巨著,充满了偶然性和许多曲折生动的故事。而在生命的每一阶段的努力更像是科学实践,有明确的目的,有制订的计划,有阶段性成果。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张草图,没有人能够回头修改,但是唯其是一张草图,才会让整个世界在层出不穷的偶然中多姿多彩,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回头修改自己觉得过得不好的那段日子,世界会变得多么无趣而又可怕。但是,我们虽然不能修改自己整个的生命历程,却可以阶段性制订我们的学习、事业和生活的计划,努力过好接下来的每一段人生,这不也是我们理解文明的文学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意义吗。
在这里我想单独强调一下诗歌,我是一个喜欢诗歌并且坚持每天写诗的不入流的诗人,虽然写得不咋滴,却因为长时间浸润其中,从而对诗歌也有一点自己觉得独到的认识,我们今天不说诗歌的创作,我只想告诉大家诗歌对思维方式的锻炼有其独到之处。科学活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活动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文学中的诗歌创作锻炼人的跳跃性思维能力。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中的灵光乍现更符合人生的偶然性。
科学也需要灵光乍现,一个只会老老实实做实验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的科学成就的,伟大的科学家都应该有诗意在胸。
一个普通人也要有诗意在胸,所谓诗意地生活并不是每天拿着唐诗三百首念个不休,而是你有诗意的浪漫情怀和灵光乍现的聪慧。它能够保证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而不是举足无措死板应对。
我对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感兴趣,都好奇。虽然说好奇心害死猫,但我们不是猫,我们比猫聪明,况且猫也不是被好奇心害死的,猫是被好奇心后的鲁莽行动害死的。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有一探究竟的动力。一个丧失了好奇心的人一定是个庸人,一个只有好奇心而没有探究精神的人只能是个传闲话的邻居大码,有好奇心也愿意探究却不缜密思考的人却也只是个莽夫。好奇心加上对世界清晰的认知,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才是一个人成就自我,不虚度此生的最好途径。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但愿能够给大家一丁点的启发,或者你认为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那么恭喜你已经走在我的前边。或者你认为是谬论,那么但愿你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就像不起眼的花也敢大胆地在春天开放,我已经抛出了我的观点,至于能结出什么果,还要等一些时日,成熟是需要时间的,不是吗。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李竹青
微信号:gushancuizhu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