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症和证的关系
现代的人们认为,“症”是症状,是疾病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异常感觉和状态,而“证”是证候,是对一组症状和体征的高度概括。其实,在古代中医里,症和证是通用的。《伤寒论》中所谓的“证”,其实就是现代人们认为的“症”。
症,是疾病的外在表象;证,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同一症状,而原因较多,这就是“同病异证”。同一证候,症状各异,这就是“异病同证”。从一定意义上讲,症就是病。
按唯物辩证法来讲,症是内因的外在表现,证是内因的外部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通过外因而发生变化。
中医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搜集症状和体征,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证”,如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等等。
症有表现部位,通常人们称作病位,其实不然。症状是内因的外在表现,真正的病位是内因所在的部位,而不是症状的表现部位,如肝病引起的头痛,病位在肝而不在头。证是外因,并无“证位”可言,而当外因作用于内因时,其作用点就是“病位”。因此,在中医辨证时,一定要把病位的概念搞清楚。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也就是证,就是“邪气”。概括起来讲,就是八纲辨证中的虚实、寒热等。这些异常的外因作用于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等内因,便产生了疾病。因此,用现代语言来讲,中医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就是找出引起疾病的主要外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以上为探讨中医之感悟,不吝赐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