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10孟冬纪2节丧诗解1葬藏重闭无有可利
《吕氏春秋》卷10孟冬纪2节丧诗解1葬藏重闭无有可利
题文诗:
审知生也,圣人之要;审知死也,圣人之极.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知死也者,
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二者圣人,之所独决.
凡其生於,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夫孝子之,重其亲也,而慈亲之,爱其子也,
痛於肌骨,人之情性.所重所爱,死弃沟壑,
情不忍为,故而以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
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心虑.
以生人心,为死者虑,莫如无动,莫如无发.
无发无动,莫如坟中,无有可利,此谓重闭.
古之人有,藏於广野,深山而安,非有珠玉,
国宝之谓,葬者藏也,不可不藏.葬藏浅则,
狐狸抇之,葬藏深则,及於水泉.葬高陵上,
以避狐患,水泉之湿.此则善矣,而忘奸盗,
寇乱之难,岂不惑哉?譬若瞽师,之避柱也,
而疾触杙.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
杙之大者.慈亲孝子,能避之者,得葬之情.
知生养生,恬淡虚无,知死安死,侈葬害死。
情真义深,非死非生,坦然处生,安然对死.
【原文】【节丧】
二曰: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
凡生於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於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虑。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则此之谓重闭。
古之人有藏於广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谓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抇之,深则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则善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岂不惑哉?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此杙之大者也。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
【译文】 节丧
职察生命是圣人的要事,明察死亡是圣人的急务。明察生命,目的在于不以外物伤害生命,即为了养生。明察死亡,目的在于不以外物损害死者,即为了安死。这两件事唯独圣人才能知晓。
凡生活于天地闻的事物,它们必然要有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孝子尊重他们的父母,慈亲疼爱他们的子女,尊重,疼爱之心深人肌骨,这是天性。所尊重、所疼爱的人,死后却把他们抛入沟壑,这是人之常情所不忍心做的,因而产生了葬送死者的道义。葬就是藏的意思,这是慈亲孝子所应慎重的。所谓慎重,就是说活着的人要为死者考虑。活着的人为死者考虑,没有比不使死者被移动更重要了,没有比不让坟墓被掘开更重要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没有比让坟墓中无利可图更保险的了,这就叫作大闭。
古代的人有葬于广野深山之中而平安至今的,不是说由于有珠玉国宝,而是说葬不可不隐蔽埋藏。葬浅了,狐狸就会掘开它;葬深了,就会与泉水相接。所以,凡葬一定葬在高高的土山之上,以便避开狐狸的危害、泉水的浸渍。这样做好是好,但是如果忘了恶人、盗贼、匪乱的祸害,岂不是糊涂吗?这就象盲乐师躲避柱子一样,虽然避开了柱子,却用力撞到了尖木桩上。恶人、盗贼、匪乱的祸害,这是大大的尖木桩啊!慈亲孝子埋葬死者能够避开这些,就获得葬的本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