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凹陷知识 中医按摩治疗鼓膜凹陷

鼓膜凹陷

指鼓膜偏离正常位置,向鼓室腔内陷。 鼓膜内陷的原因是由于鼓膜内外的气压不平衡造成的。 只要听力基本正常,轻度的鼓膜内陷并不是什么毛病,如果有的人咽鼓管阻塞或狭窄,以致鼓室和外界气压不能保持平衡,不但有鼓膜内陷,而且听力有所降低,伴有耳鸣、耳闷,这就是病态了,医学上称为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基本概述

所谓鼓膜内陷,是指鼓膜偏离正常位置,向鼓室腔内陷。当医生检查鼓膜时,可以见到正常鼓膜有3个重要的标志:

锤骨短突,位于鼓膜紧张部前上方,呈点状突出;锤骨柄,自短突向后下方呈细条状,色浅黄;光锥,光线照射鼓膜后,自鼓膜中心向前下方构成三角形光反射区,称为光锥。如果发现锤骨短突特别突出,锤骨柄呈水平位,光锥消失或变形时,这就是鼓膜内陷了。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室和耳咽管。外耳与中耳的分界是鼓膜。中耳腔借与咽部之间的耳咽管(又称咽鼓管)与外界大气压相通,耳咽管在每次吞咽动作时开放一次,中耳腔的压力就是依靠耳咽管的定时开放与大气压之间保持平衡的。在耳咽管炎症时,由于肿胀致使耳咽管堵塞,中耳腔内的压力由于其气体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逐渐下降而呈现负压,鼓膜被负压吸引而向内下陷,并且活动受到了限制。

病因介绍

鼓膜,是外耳与中耳的分界,它位于外耳道底,是个椭圆形的半透明膜。
鼓膜表面呈现出一种浅漏斗形,出现鼓膜内陷时,鼓膜便向着中耳的方向往里陷。鼓膜内陷的原因是由于鼓膜内外的气压不平衡造成的。在鼻咽部有一个开口向下、向后、向外,另端开口于鼓膜前壁的管道,这个管道叫咽鼓管。它的作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使鼓室与外耳道的大气压相等,以保持鼓膜压力的均衡。如果患有分泌性中耳炎,则可导致咽鼓管功能出现障碍,使鼓膜内外的大气压失衡。这样由于来自外耳道方向的大气压力的作用,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鼓膜内陷的情形。

症状介绍

折叠

只要听力基本正常,轻度的鼓膜内陷并不是什么毛病,如果有的人咽鼓管阻塞或狭窄,以致鼓室和外界气压不能保持平衡,不但有鼓膜内陷,而且听力有所降低,伴有耳鸣、耳闷,这就是病态了,医学上称为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它虽不像化脓性中耳炎那样流脓或流水,但耳聋、耳闷、耳鸣等症状令人很苦闷。引起咽鼓管阻塞的原因很多,如肥厚性鼻炎、下鼻甲后端肥大、增殖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都可以压迫咽鼓管口,引起咽鼓管障碍,使鼓 膜内外压力失衡。因此保持咽鼓管通畅,是防止鼓膜内陷的关键。

治疗方法

折叠

出现了鼓膜内陷,应当对症治疗。如患分泌性中耳炎、咽喉部疾病或鼻炎,则要先把这些病治好。其次是采取咽鼓管吹张法来畅通咽鼓管。具体做法是:捏住鼻孔屏住呼吸向外鼓气,但用力一定要适当,须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完成,如果用力过猛,容易造成鼓膜破裂。用此法应时注意,由于存在着将鼻咽部的感染传致中耳的可能,尤其是鼻、咽部有炎症分泌物较多时,不要做捏鼻鼓气的动作。咽鼓管发炎堵塞的急性期和感冒引起的鼻堵塞,不要做通畅度检查和吹张术,也不可过分用力擤鼻,此时应及时点些麻黄素一类粘膜收敛药,以保持鼻腔通畅,防止并发中耳炎。

鼓膜内陷有啥症状

鼓膜亦称鼓膜,鼓膜内陷有什么症状?这是耳朵的一种病症,就是鼓膜往鼓室里面凹陷。这会导致人体感觉不适,而且耳鸣耳闷等情况也会发生,更甚至会引起耳聋。

耳膜内陷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耳内的气压不均衡,以至于产生了内陷,其实只要听力没什么毛病的话,轻度的鼓膜内陷算不上什么毛病,因为有些人咽喉病啊等等也会导致暂时的情况,而如果长期听力有所降低,伴有耳鸣、耳闷,这就是病态了,快看看耳膜内陷有什么症状吧。

鼓膜内陷的原因

鼓膜内陷是由于中耳与鼻烟部(鼻腔后端、软腭上端)之间的咽鼓管不通畅所致,鼓膜内有一含气的鼓室,通过咽鼓管通气调节鼓室内的压力为一个大气压,保证鼓膜能有效地运动,以便把声波传到内耳。当咽鼓管不通畅时,鼓室内的气体被粘膜吸收而又得不到及时得补充,就会使鼓室内形成负压,以致鼓膜内陷,听力下降。

严重者可有鼓室内积液,也叫卡他性中耳炎,长期不愈会使鼓膜与鼓室内壁粘膜相粘连,鼓膜不能运动。鼓膜内陷的症状主要由以下几点。

只要听力基本正常,轻度的鼓膜内陷并不是什么毛病,如果有的人咽鼓管阻塞或狭窄,以致鼓室和外界气压不能保持平衡,不但有鼓膜内陷,而且听力有所降低,伴有耳鸣、耳闷,这就是病态了,医学上称为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它虽不像化脓性中耳炎那样流脓或流水,但耳聋、耳闷、耳鸣等症状令人很苦闷。引起咽鼓管阻塞的原因很多,如肥厚性鼻炎、下鼻甲后端肥大、增殖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都可以压迫咽鼓管口,引起咽鼓管障碍,使鼓 膜内外压力失衡。因此保持咽鼓管通畅,是防止鼓膜内陷的关键。

1、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领先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甚为有关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2、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3、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被发现。

4、耳闷:患者周围皮肤有发木感,心理上有烦闷感。

其实耳膜内陷的治疗方法是很谨慎的,患者一般不能自己进行操作,要让医生来帮忙,方法也是物理性的,比如捏住鼻孔屏住呼吸向外鼓气,但用力一定要适当,尤其是鼻、咽部有炎症分泌物较多时,不要做捏鼻鼓气的动作,不然那些耳膜内陷症状可能无法消除。

鼓膜内陷的自我按摩方法

门诊医生一看便知,不必特殊检查。必要时,可以行鼓膜电镜检查。 属于非化脓性中耳炎的重要体征。急性期、慢性期均可见到。主要由于感冒后引起非化脓性中耳炎,特别是反复感冒者,更易出现。由于大多数人都有感冒的经历,所以,大多数人都可能存在鼓膜内陷的情况。一般只能引起轻度的听力下降,大多数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日常交谈会话。经过治疗,可以有所恢复,但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有鼓膜内陷时,可以自行鼓膜按摩或自行咽鼓管吹张,有助于鼓膜恢复正常。方法:

(1)自行鼓膜按摩法

以两手掌心贴于耳孔,一下一下地按压,使空气进入外耳道,然后又放出,从而使鼓膜产生向内、向外的运动。此即鼓膜按摩法。因为是患者自己给自己做的,所以称为自行鼓膜按摩法。

(2)自行咽鼓管吹张法

用一手拇指、示指(也称食指)捏住双侧鼻孔、闭紧口唇,不使出气,然后自肺部向外鼓气,一下一下地鼓(出一口长气的时间),有意识地让空气进入鼻咽后部的咽鼓管内,使之进入中耳腔。当空气进入中耳腔后,进入空气的那侧耳内立即有闭塞感,听力顿时下降。反复几次吹张后,然后停顿下来,让空气从中耳腔排出,则听力恢复原来的状态。每天如此多行数次,有助于内陷的鼓膜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A、当鼻腔有急性炎症,特别是有分泌物未听力在涕时加净时不可吹化和,以免将分泌物吹入中耳,反面引起化炎症。

B、吹张时不可将软腭上抬,软腭处要自然放松,否则软腭上抬将鼻咽部住,空气进入不了中耳腔。

耳朵鼓膜内陷怎么办

00:0001:16

01:16

语音内容

耳朵鼓膜内陷,很多情况都是先天的,没有不适症状,是在检查耳朵鼓膜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这样的鼓膜内陷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严重者出现鼓室内大量渗出液,渗出性中耳炎的鼓膜内陷,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声导抗提示鼓室压曲线C型,负压曲线,治疗上可以行咽鼓管吹张。经过多次咽鼓管吹张后,看鼓室负压及鼓膜内陷能不能够得到改善,如果经过反复的咽鼓管吹张无法改善,需要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如果由于鼓室负压,鼓室内出现渗出液,需要行鼓膜穿刺,鼓室冲洗。如果仍得不到缓解,需要鼓膜置管术或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

中医按摩治疗耳鼓膜内陷

耳鼓膜内陷是难治病之一.临床以耳鸣,耳聋为其主症.大都属虚.病例:陈××,男,56岁,干部.自诉一九八一年春,左耳患"急性中耳炎".经市××医院治愈后,还有听力,而后听力逐渐消失.经×医院复查,确诊为"左耳鼓膜内陷."其主症为耳鸣,耳聋,耳根部发冷;伴有麻木感.多方就医无效.一九八二年五月初求我治疗.余用以下四法施治: 一,按摩疗法:选耳门,听宫,听会,内关,曲池,合谷等穴位进行按摩.手法是:用拇指尖分别在上述各穴点进行按摩.(耳门,听宫穴较近,可一指同时按擦)手法由轻渐重。

1. 【耳门穴取穴位置】

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位置】

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

2. 【听宫穴取穴方法】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主治疾病】耳鸣,耳聋,聤耳,牙痛,癫狂痫。

  【人体穴位配伍】配翳风穴、中渚治耳鸣、耳聋。

3. 【听会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听会穴的位置

【听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穴位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4. 【内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内关穴的位置

内关穴位于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即:从手腕横纹向上,手三指并排的距离,正好在中间(肌腱内))。

5. 【曲池穴位置图】准确位置:曲肘的时候,在肘部的横纹末梢。按压的时候酸痛。这个穴位可以按住、点按,也可以把手伸直用另外一只手进行局部摩擦,擦热擦红。

【取穴技巧】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6. 【合谷穴位位置图】

图解合谷穴位的位置

合谷穴的位置: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先以右手拇指内侧(第一个指骨关节)横纹,对准左手虎口(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右手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着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就是合谷穴。按住以后按照一定的方向按揉,合谷穴其实一个保健穴,就算平时没有什么病的情况下,按揉它对身体也有好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