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一场拂去心灵尘埃的修行
悬铃木是我以前的同事,前不久脚踝不慎扭伤了。春节前,我跟她聊了几句,恰好她的脚踝恢复得差不多了,我就邀请她体验了几次瑜伽关节活动。本来我想请她分享一下瑜伽练习中,她对于身体的感知,没想到她写了一篇题目很大的文章。
瑜伽是什么?如果年前问我,我会回答是健身方式的一种。经过惰惰几节课的指导,一种感觉却日益清晰——瑜伽最看重的,不在身,而在心;瑜伽所修炼的,是身体的柔韧性、灵活度,更是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心灵洗礼与修行。
如今的世界,物欲横流、复杂喧嚣。如今的人们,众事纷扰、压力重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立竿见影”、“投资回报高”等词汇,似乎成为确认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
但如果有一件事,每日需要你定时定点,风雨无阻、年节不休,而且短期内可能没有实质性的回报。这件事,你愿意做否?瑜伽,像读书一样,无疑是这类“笨差事”中的一种。
练习瑜伽时,需要选择一处安静的所在,全神贯注、全情投入,感受身体、感受呼吸、关注自我,在沉浸于动作练习的历程后,最终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样的练习,坚持一日不难,难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段时间后,瑜伽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体型、提升身体素质。然而,据我理解,这不过是“修心”过程中的“衍生品”。我们最大的收获,将是耐力与意志力的锤炼、心灵的净化乃至生命意义的体悟。
如果抱着急功近利的目的,希望尽快瘦身塑形,瑜伽可能并非最优之选。
如果修炼时只练“形”不重“心”,同样偏离了瑜伽的本意和重点。
每日从世俗中脱身一小时,在挣扎于生活中的苟且时触碰诗和远方,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瑜伽的意义。
我的感受:
尽管悬铃木此前并没有深入接触过瑜伽,但她在视频课上给我的反馈很积极。我能看出她很投入,很专注,在放松时,有时还会睡着。尽管睡着是无意识的,但我觉得瑜伽的初学者,只要能体会到放松,已经是一种很大的收获。
再读悬铃木的文字,很细腻,把瑜伽是一场修心之旅领悟得很是透彻。不过,也许我给她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让她误以为练习瑜伽就意味着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时进行体式练习。我觉得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严苛标准,我们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但不能以此作为硬性要求。不然,很有可能浇灭很多人对瑜伽的热情。
瑜伽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做到规律的练习,比如每周去瑜伽馆练习2-3次。不可由于一时的热情,第一周去了7天,而第二周就彻底休息了。瑜伽的练习讲究细水长流,倘若一周只练习1次,也是极好的,总比没有练习要强很多。
同时,每个人也要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练习的时长。当我还在职场拼搏时,我努力做到一周练习3次,每次90分钟。如今,我基本能做到一周练习5次,每次超过120分钟。出游的日子,我也会调整练习的频次和时长,因为我并不想被框住,硬性地执行某个标准。出门在外,我能坚持走上垫子,哪怕只是做几个拜日式A和拜日式B,都是蛮好的。
当我们的社会角色越来越繁多时,我们也要做很多取舍,留下的都是必须要做的,或者受益其中的。很多阿斯汤加大咖在Mysore练习很久之后,回归到正常生活中时,也有可能中断练习。此时,无需有负罪感,顺其自然就好。等到时机成熟时,自会重新踏上瑜伽垫子,因为那里有一种感受叫自由,身体摆脱疲劳的束缚,内心摆脱烦扰的桎梏。
我眼中的瑜伽是包容的,它就在那里,可以陪你一阵子,也可以陪你一辈子。选择权在你手里,只是它一直都在,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