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开元

“开元通宝”钱,这是很多人都以为是唐代唐玄宗李隆基铸造的年号钱,因为风流天子李隆基有个“开元”的年号,并且当时的“开元盛世”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开元通宝”钱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始铸的,它以“宝”字作为钱文,为后世铸钱所效仿,故而唐朝以后铸行的钱币多称“××通宝”、“××重宝”或“××元宝”之类。晚唐时均以铸造使用“开元通宝”钱为主,唐高祖以后各帝都铸有开元钱。

背景

唐代中期,由于发生“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唐王朝为应付巨大的军费开支,累变钱法,导致严重的“钱荒”。加之寺庙遍布,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财政负担沉重。至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淮南(今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些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

种类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铸均于钱背增添地名,统称会昌开元。背文记有“昌、京(长安)、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襄(襄阳)、蓝(蓝田)、越(绍兴).、宣(宣城)、

洪(南昌)、潭(长沙)、兖(兖州)、润(镇江)、鄂(武汉)、平(昌黎)、兴(兴平)、梁(汉中)、广(广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丹(晋城)、永(零陵)等23种,“永”字铸量最少,次为“丹福平桂”等。

会昌开元中还有一些特殊版别,也相当罕见,如“京”字反书,称反京;“福”字在背穿右的称右福;背穿右蓝、穿上下各有云文的称蓝三云;背穿右蓝、穿左大王、穿上下太平的称蓝大王;又有双重背文的如“京”字称双京;两个“蓝”称双蓝。

现对背文23字所指铸地和位置及纹饰分述如下:
  “京”,即长安京兆府,在穿上,另见有""京”字反书及背月纹者。
  “平”,即河北平州,在穿之—上二、下,目有正倒之别,倒书者少见。
  “梁”,即陕西兴元府辖之梁州,分在穿上、穿右两种。
  “洛”,即河南洛阳,在穿上,大小书在4种以上,亦有穿下俯月者。
  “荆”,即湖北荆州江陵府,在穿右。
  “襄”,即湖北襄州,在穿上或穿右,并见月纹。
  “永”,即湖南永州,在穿上或穿下,均甚罕见。
  “潭”,即湖南潭州,在穿左,另见有铅质。
  “鄂”,即湖北鄂州,在穿上。
  “兖”,即山东兖州,在穿上。
  “宣”,即安徽宣州,在穿左。
  “洪”,即江西洪州,在穿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横书、倒书均有。
  “越”,即浙东观察使越州,在穿下,有无星者。
  “润”,即浙西观察使润州(今江苏镇江),在穿上,有无星者。
  “丹”,即陕西丹州,在穿上、穿右,均稀见。
  “兴”,即陕西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在穿上。
  “广”,即广州,在穿左或穿右。
  “桂”,即指桂阳监,地在湘黔间,在穿右,少见。
  “福”,即福建福州,在穿上。
  “益”,即西川,在穿上。

  “蓝”,即陕西蓝田,在穿右,大小书体3种以上。
  “梓”,即东川梓州,在穿上。
  扬州因铸“昌”字不复纪地,所见背“扬”字者系伪作。
  会昌开元钱因铸地厂、数量多,故各地均有流传,但要集齐23种背文不同者亦颇不易。今黑龙江五常地区出土窖藏钱中,又新见会昌开元背“晋”钱,“晋”或指晋州(今山西临汾)。此钱实属珍稀,当补谱阙。连同以往发现的23种会昌开元背纪地钱,迄今已发现该系列纪地钱24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