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三防”

日子过得真快呀!总觉得日子还有很久,立秋却已悄悄迎来了!今日8月7日,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那么,立秋后,秋天真的就到了吗?其实并不是!“立秋”只是个送信儿的,告诉大家秋姑娘准备动身啦!立秋到了,但不代表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以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俗称“秋后有一暑”。那么立秋该如何养生呢?


         关于秋季养生,我们先回味一下经典!!《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所以,秋季养生重在一个“收”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大自然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长阳消的过渡时期,经历了夏季阳气发泄、阴伤津耗,到了秋季则应顺应秋冬养阴的规律,使体内阳气有所收敛而不外散,积累阴精,以养“收”为总的养生原则!对于秋季养生,我认为,立秋后当有三防,具体如下!!

◆● 防秋燥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怎么来养阴防燥呢?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 立秋以后气温慢慢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凉爽,但白天气温仍很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秋天应多吃黑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

另外,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秋燥是四时气候的自然现象,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然而我们可通过某些中药具有滋阴润燥、灌溉脏腑的功效,来弥补秋燥对身体的伤害,减少甚至避免干燥的发生。其原则为滋阴润肺,不腻不燥,药物有西洋参、百合、玉竹、沙生、麦冬、天冬、黄精、桑葚等。

◆● 防贼风
        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秋夜凉风习习,有的人爱开窗而睡。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被中医称为“贼风”。当人们受到夜间贼风侵袭,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防贼风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盖被,不要随意减衣;另一方面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冻才会对贼风有抵抗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防秋郁

立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秋季中医往往会建议病人畅情志,就是要平心静气、安神勿躁,主动排解悲忧伤感之事。秋天天气凉爽,气息平静,降噪润肺也变得尤为重要。人的情绪也要适应气候的变化,以做到天人合一,避免病患的发生。人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相应低沉消极。怎样才能防止秋郁呢?首先生活规律不要随意打破,心情不好,该做什么还是得做什么。秋高气爽、吐污纳新、增加肺活量、降燥养肺,都是这个季节需要做的,养生首先是要顺应季节,自我调养时不可违背自然规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运动,如登山、歌舞等。秋天尤其适宜登高远足,是登山活动的黄金季节,于群山环绕中,置身天地间,可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

♥ 最后附拙诗一首:

夏去秋来天气爽,

朝夕露夜送清凉。

丰收在望年头好,

五谷杂粮进满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