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生死观 2024-05-08 02:55:35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不少神话隐含着对生死观念的探究,精卫填海、杜宇啼血、丹朱化鸟无不如此。在《山海经》中有一段“颛顼死即复苏”的文字,这则神话因“蛇鱼相化”而引人注目。蛇与鱼的意象在上古神话中频繁出现,二者同属阴,都代表了“生命延续”的含义。“蛇”以其神秘性、致死性和生殖含义象征了“死亡与再生”,“鱼”则因其强大的繁衍能力被赋予了“重生”的寓意。这一类变形神话表现出了原始人类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最初认识,并将这种情感与认识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出来,以“灵魂不灭”的方式达到人与万物相融,以“形态多变”的方式宣告生命的永恒,以“死生交替”的方式对抗死亡的降临。而这种非逻辑的原始混沌的认识正是原始人类最早产生的生死观念。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族群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正是通过神话渐次展示出来的。认识一个族群的神话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解析该族群的文化特征,帮助我们认识该族群的思想文化之发展起点。从这一角度而言,对于神话特征的探讨则具备了深刻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神话承载了先民对于当时的社会形态与自然现象复杂而原始的认知,其中复生神话则通过“物化、变形”这一手段,被赋予了初民们针对未知现象的自我解释、判断以及情感上的美好愿望。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种形态,生死问题是人类最为关心的问题,没有一个人可以回避,每一个人对于生死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由此生死观念成为人类最为基础的一项文化心理构成。在研究神话之时,原始人的生死观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我们所要研究的“颛顼化鱼妇”——“蛇化鱼”的现象便是其中的一例。一、“颛顼死即复苏”的神话在《山海经》中记载了众多中国上古神话,其中复苏变形神话在众多神话中大放异彩。特别是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云:“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大意是说鱼妇是颛顼死而复生后变化而成的,大风自北边吹来,海水奔流,蛇正转化为鱼的时候,已经死去的颛顼趁着蛇、鱼这二者之间的转化尚未定型,托生到鱼的躯体中,成为“鱼妇”。在“颛顼死即复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步骤是“蛇乃化为鱼”。蛇与鱼在今人看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接,为何在此这两个意向被联系到一起?二者之间是否有共通点?其中一点非常明确,就是“蛇”和“鱼”作为《山海经》中出现频繁的两个意象,其背后代表的含义一定映射了先民们对于“生”与“死”最初的思考和认识。但颛顼化鱼妇的过程为什么必然是“蛇鱼之化“,“蛇”和“鱼”背后的象征意义为何?蛇向鱼的转变是否意味着早期初民们相信生命可以“死而复生”,可以由此物转入彼物,灵魂可以跨越物种之间的差异而畅行无阻?这些正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原始人类对于死亡是无法理解的,他们并不知死亡为何物,直到生命意识的觉醒。王钟陵先生提出原始人类大致沿着四条路径来克服和超越死亡:一借助于自然逻辑引入人类生命意识,作出死亡——复活的拟构;二是在图腾观念中,以图腾之绵长延续、以祖先在子孙身上的复活,克服个体死亡,三是以化生观念为基础,将死解释为转形,亦即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式;四是灵魂的不朽与转世。二、蛇鱼之变及其文化内涵蛇这一意象在《山海经》中出现极其频繁,据《〈山海经〉中蛇底传说》一文统计,《山海经》中提到蛇的地方共有70处,泛述大蛇、怪蛇的则有处。《西山经》中出现的“见之则天下大旱”的肥遗;《中山经》中“人面,豺身,鸟翼,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的化蛇;《海内南经》中“食象三岁出其骨”的巴蛇,等等。在中国古代,蛇的分布极其普遍,《韩非子》中亦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民不胜禽兽虫蛇”的记载。由于蛇类对人类生命具有强烈的危险性,加之《山海经》成书时代正是初民们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这一特殊时期,初民们对这样危险的物种处于一种既了解又不能完全了解的状态,因此他们发现对这一现象无法理解和解释的时候,势必产生各式各样的猜测。正是这种充满野性的想象和原始认知水平使得《山海经》内的蛇被赋予了诸多奇妙的形态与作用,使得这些蛇的出现被人为地披上神秘的面纱。在《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怪蛇和大蛇们并非只有体型怪异,它们还可以预示凶吉。如化蛇的“见之则邑大水”,肥遗的“见之则天下大旱”,尽管有些蛇也有吉祥之处,例如巴蛇的“君子服之无心痛之疾”,但大多数怪蛇的出现带来的都是灾祸之象。先民对蛇既畏且敬,在与这些猛禽野兽长久的相处过程中,对其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当先民发现其具有我们所没有的能力之时,抑或为了减少对其恐怖之心,逐渐生成了将它们当做神灵来崇拜的心理及行为,先民们试图借助蛇的力量和眼睛来应对现实生活中无法理解和无可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由此便形成了对于蛇的崇拜——蛇图腾就此出现。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到“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神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的蛇神阶段”,在初民们创造出半人半兽型的神灵并加以崇拜之前,蛇本身必然会被当作“神灵”的一种而予以精神上的敬畏与寄托。女娲作为典型的“人首蛇身”形态的神灵,她留下来最为脍炙人口的传说便是“以土造人”,她与另一位著名的人首蛇身神灵——伏羲,常在各类壁画中以蛇尾相缠的姿态出现。古人把蛇敬为神灵,有'蛇吞象’,'蛇九首’,'蛇化为龙’,'蛇无足而飞’等传说。这些传说所包含的最重要的一种看法是:蛇是不死的动物,是善于变化、具有再生力量的动物,因此是性能力的象征。”女娲和伏羲在中国神话传说上一直被认为是人类之始祖,其神性上所包含的生殖意义与蛇强大的繁衍能力不无关系。蛇作为《山海经》中出现频繁的一类意象,它被先民们赋予了神秘性和操控生死的能力。蛇性属阴,其强大的生殖力也被认为是“再生不死”的代表。蛇的出现最早引起了上古先民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它既象征了灾祸与死亡的到来,又代表了再生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神话里,“人类最早作为性的象征的是水,最早的生命象征是海,海中和河中的鱼游上游下,使人想起了性行为,所以被用来隐喻生命与性”。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指出:“用鱼来象征配偶,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颛顼复苏不会是禽类到鱼类的转化,也不会是蛇类到其他物种的转化。颛顼即代表了“死亡与重生”的蛇,而死去的蛇借由水复苏后,重生的躯体便化作水中能够生存下去的、代表“生命”意义的鱼。这个必然的转化,也反映出原始初民们认为生命由生到死、由死到生是必然的。外在的躯体可以发生转变,生命却是循环往复,轮回不止,死亡与重生脱离了外物的限制,在不断的“死去—重生”这一过程中得到永恒。三、 “颛顼死即复苏”中的生死观由于远古时期社会环境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先民们在遇到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时,大抵会自觉或不自觉通过“对梦境或幻觉的回忆来理解,产生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意识”,从而萌发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认识,并据此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魂,不管是一颗树还是一块石头,都和人类一样有其自身的思维和感知其他外物的能力,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独立的灵魂,而每一个灵魂之间又能相互感应相通,并以此为路径进而达到生命体的相互转化、生与死的相互贯通。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些神话所表现的都是个体生命一旦结束立即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所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肉体可能会泯灭而灵魂不灭,灵魂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态获得新生,并由此取得永生。故生命在这些神话中是流动的,而非静止不变的,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生命在无限次变形重生中获得永恒,死与生之间并无界限可言,它们同灵魂本身一样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楚辞·天问》中也有着类似灵禽死而复生的神话。“天式纵横,阳离爰死?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这里说的是一个鸟在火中复生的神话。这四句话很有可能隐含着一个类似凤凰涅槃的中国神话。《春秋孔演图》云:“凤,火精也。”从这一注释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上古必定有着火化为鸟或者鸟借火得以重生的神话。原始人类真诚的相信万物有灵,并以此作为审视世界的准则。“万物有灵”使得某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变形神话中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能够被打破,人可以变成鸟,蛇可以变成鱼,生命体可以变为非生命体,非生命体亦可以变为生命体。如大禹与涂山氏的神话中,涂山女最终变为了一块石头。故在原始人类看来这个充满苍莽气息的宇内,众生一律平等,所有的生命都自由而生机勃勃地流动着,它们殊途同归。万物有灵论不仅存在于《山海经》的神话中,在先秦时期的其他典籍里也有相似的记载,如《庄子》中的“鲲鹏之化”“庄周化蝶”等,这些变形神话的共通之处在于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灵魂,灵魂与灵魂之间可以相互交通。“我们相信,诸如神话传说、志怪故事之类的文学作品,在貌似荒诞或杜撰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真实的观念或礼俗作为理论支撑,那些光怪陆离的虚构和想象却也真实展现了社会民众的内心渴望和理想信念。”既然人与自然万物都是这个宇宙的一份子,生命所属同源,那么不管形态如何差异,任何生命最终都可以融为一体、相互转化。因为这种变化,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生命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变中延续下去。在“颛顼死即复苏”的神话中除了表现出万物有灵的观点之外,同时也表现了生死循环、死生交替的观点。在“死即复苏”这一状态下,生与死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首尾咬合自成体系的生命循环系统。原始人类对于自然和自身的认识莫不来源于观察,自然界特别是季节的交替变化,当给予原始人类很大的冲击。春天到来风和景丽、百草丰茂,枯枝发芽、荒野新装、昆虫吟哦、鸟类飞鸢,夏去秋来则是由盛转衰,冬天则是满目萧条。这样一个时间循环往复的观念,是上古初民们观察总结出的结论。再加上太阳每日的东升西落,月亮的圆缺变化以及岁月交替,这些不断循环出现的自然现象,使得先民们认为世间万物莫不是处于生死节奏之中——从兴盛走向衰亡,又从衰亡走向兴盛。所有的宇宙间的生命都遵循时间的基本法,因此初民们根据这样的规律得出结论——生死也是往复循环的。既然世间万物可以轮转互替,那人的生命为什么不能死后再生呢?自然的逻辑自然地被引入到对生命的理解之中了,以至于屈原发出了“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的发问。生死循环的时间观也流露出上古初民们对生命热忱的投入。在他们的意识观念中,即使肉体消亡,灵魂也不会消亡,生命不存在绝望的“尽头”,有的只是一段崭新的、充满生机的“开始”。消亡的个体,因为“死亡”的缘故而重新获得新生,就如死而复生的颛顼,溺水而亡却化为精卫鸟的女娃。生死循环的情节隐喻着时间的交替,再生的意义是为了抛去旧的时间段中弥留下来的不详之意而选择用一种纯白的、积极的姿态来迎接未来。新生的意义就在于“新”,旧为新所替,死为生所换,死亡成为了重生的契机,将生命带往另一片纯净的乐土。在原始思维中,死亡绝对没有被看出是服从一般法则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是取决于个别的和偶然的原因,是巫术、魔法或其他人的不利影响所导致的。……那种认为人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是终有一死的概念,看来是与神话思维和原始宗教思想完全相斥的。原始人类有生死观念,但在他们的认识中生死之间的界限是可以跨越的,生与死相互交织在一起,故此,颛顼才有可能“死即复苏”。原始人类选择反抗死亡的方式,就是将生命以另外一种形态延续下去。他们坚信“灵魂不灭”,对死生相替抱有虔诚的信念,尽管他们并不能准确地认识何谓生何谓死,对生死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但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甘,他们选择直面抗争,以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生命不再是一个单向且不可逆的过程,万物有灵使得灵魂摆脱躯壳的限制成为可能,于是原始人在保持灵魂不灭的前提下,通过死生交替不断的变形,为自己争取到了永生。摆脱死亡,让生命成为不朽,这是原始人类对于自我命运的抗争。将生命变形是原始人类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萌发出的最初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单纯而质朴,却充满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力量。初民们拒绝死亡,却不回避死亡,他们以生死循环的信仰开启了对生命这个永恒母题最初的思考,以神话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对生死的自我感知与认识。四、结语“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话的原型。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透过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对抗死亡。上古时期生存条件恶劣,《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有: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天崩地裂、大火洪水猛兽横行于天下,原始人类从生到死只在朝暮之间,这其实正反映了原始人类对于死亡的超常恐惧与抵制。而为了克服这一恐惧,原始人类必须给自己找到克服死亡的方法,于是与生死相关的各类创生、创世神话就成为原始人类解决生死矛盾的一个路径。原始人类的生死观就其基调而言是沉重而悲哀的,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生化为万物;夸父逐日,近日口渴而死,死后其杖化为邓林;精卫填海,死而不歇。但悲哀中又有着超越,是与死亡相抗争的伟大幻想曲。原始人类对于生命的感悟是感性的,他们以自己所听、所看、所想来把握自然、把握生死,而不是以理性来把握。尽管直至今天,有关死观的问题都都各种成熟的宗教来解答了,然而从先民们丰富质朴的想象和感知中,我们亦能窥得几分生命的奇妙。 原载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王海远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讨论 凝听 文化滋养心灵。65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本周精读】 韩星丨修身为本,家国天下 当人们开始像信教一样“信仰”科学...... 林安梧丨 “开天辟地”:《易经》乾卦的创造、坤卦的生长 为什么南方农村不怎么看《新闻联播》呢? 郭齐勇丨日见丧失的大学人文精神 吴光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真正的村里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而被无视的大多数。 那些万恶的军阀是怎样办教育的 为何乡绅维护了乡村的稳定? 郭齐勇丨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一定不要错过这段音频 赞 (0) 相关推荐 西王母长生的真相,真有长生术吗?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没停止过对生与死的思考,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在最近很火的网剧<盗墓笔记>中集中,但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为了阻止陈文锦尸变,唯一的方法就是去西王母的地下城, ... 《山海经》75种异兽图鉴大全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的奇 ... 上古神话里出现过的鱼,来看看你都吃过哪些?舌尖上的《山海经》 上古神话里出现过的鱼,来看看你都吃过哪些?舌尖上的《山海经》 山海经中隐藏千年的秘密,一旦被证实,人类的历史将被改写? <山海经>是古代一本奇书,其中记载着,许多让人不可思议的故事,人们常常将它视为消遣娱乐的课外读本. 书中记载了很多趣味性极强的故事,在古代很受小孩子的追捧.<山海经>还被誉为& ...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 ... 伏羲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伏羲女娲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刘 辉 远古时期,人神杂糅,神话传说充斥于世界.然而某些传说中虽然掺杂着神话,但是它与单纯的神话有着根本的区别:因其系口耳相传,失实之处在所难免,却 ... 中国上古神话中最美的九大女神 在中国上古时期,出现过很多关于女神的传说,她们的事件和人物故事被流传至今,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女娲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 带你了解嫦娥 2.5万播放 00:57 嫦娥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共26个含义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 邹鹏执导电影 梁凯程执导电视剧 央视2013年春晚节目 徐子崴歌曲 小说<仙侠六界>主 ... 中国上古神话和苏美神话中,隐藏着人类起源的秘密?全是外星人? 中国上古神话和苏美神话中,隐藏着人类起源的秘密?全是外星人? 上古神话中的八大蛇神,一个比一个凶残,中国的九婴只排在第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表达了人们对蛇的恐惧感,不论在神话故事还是民间流传中,都是一种恐怖的存在.蛇在神话故事中更是描绘的五花八门,而且一个比一个强,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八条神话中的大蛇,看看谁才是神话 ... 上古神话中“鸿蒙”是什么意思,原来在西游记、红楼梦中早有记载|西游记|万物|神话|神仙 小的时候最爱听的便是女娲造人一类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呢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上古神话.即便是现在有很多人对上古神话也有非常大的好奇心,觉得上古神话里蕴含了一个神秘且遥不可测的世界.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大神棍,哪根棍子最强? 古代有刀枪棍棒等十八般兵器,古代神话中各路神魔也有着各种通天彻地的武器和法宝.棍子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最常见的武器之一,最有名的五大神棍分别是: 第五名:遁龙桩 遁龙桩,又名七宝金莲.锁龙柱,出自< ... 盘点上古神话中的六大巨人,他们分别是谁? 盘点上古神话中的六大巨人,他们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