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理与作用

“五劳七伤”,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人们经常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其实,“五劳七伤”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形成因素也包含着多个方面。例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的“久视伤血”。肝藏血,开窍于目,由于肝脏的经脉联系于目,人的视力又有赖于肝气疏泻和肝血濡养,因此,眼睛过度疲劳会伤肝,进而影响血的调节,所以有“久视伤血”之说),久卧伤气(是指人长时间卧床,会导致精神昏沉、萎靡不振,引起气的散内,得不到凝聚,久之则气散,无力化神,则人更是萎靡不振,神疲乏力,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由于人体呈坐姿时,身体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平衡,长时间坐着不动,则颈、腰等局部肌肉必然会疲劳、损伤。再者,人体呈坐姿时,由于体位关系,其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影响肌肉等组织的代谢活动,长此以往,肌肉的功能便会出现退化,所以说“久坐伤肉”),久立伤骨(是指人长时间站立不动,人体骨骼会因长时间支撑身体而劳损,引起骨或骨关节的发育畸形和活动障碍),久行伤筋(由于人的行走主要有赖于筋肉对骨骼的拉动,如长时间行走,必然使下肢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筋膜等软组织因疲劳而受伤或劳损,这也是为什么人走路多了会酸痛疲劳的原因),是谓五劳所伤。”“五劳”有时还指人的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五种劳伤,而这“五劳”与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有着密切的关系。“七伤”是指因为“七情”太过而造成脏腑损伤和疾病的说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由于七情致病直接伤及脏腑,故又称“内伤七情”。再有另一种说法是《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提到的“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寒饮伤肺……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寒暑伤形……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由此观之,“五劳七伤”应理解为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较为恰当,那么为什么五劳七伤要强调往后瞧呢?

综观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功法动作及要领要求,首先可发现,往后瞧的转头动作能使脊柱两侧的肌肉得到舒、缩运动,可有效刺激颈部大椎穴及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俞穴;其次是往后瞧的转头动作配合两臂向外充分旋转,能使脊柱微微成反弓活动,及使胸腹向上伸展,牵拉胸腔、腹腔内的脏腑。而由经络知识可知,这样动作能有效刺激身前的任脉、冲脉、身后的督脉和环绕于腰腹的带脉。由此可见,通过本式动作导引,使奇经八脉不断受到松与紧的交替刺激,进而起到调节十二经脉及周身阴阳作用,从而调和脏腑器官的气血运行,起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

传统医学角度

中医学“五劳七伤”指人因为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诸虚百损之症。所谓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有时也指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等五种疲劳。

所谓七伤,《诸病源侯论·虚劳候》中说:“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寒饮伤肺……五日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寒暑伤形……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 这些都是指由于过度劳身与劳心所产生的种种疲劳状态,久而久之形成疾病,就是中医所谓的“虚证”。

该动作从歌诀来看,直接针对各种虚劳疾病进行锻炼。通过八段锦前三个动作的锻炼,在将肩周的气血疏通开的基础上,通过本动作的锻炼,进一步把颈椎周围筋肉通过松紧交替的锻炼,将之梳理正常。

该动作还能较好地刺激、疏通颈部大椎穴,该穴又称为“百劳”,意指各种虚劳疾病均可通过该穴进行调理。该穴位于人体督脉第七颈椎下,手三阳走头,足三阳走足,皆行于颈而会于大椎,故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共七条阳脉的会穴。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颈项为其根基,其对大脑的供氧供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椎穴对头部的有关疾病、情志疾病及人体寒热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往后瞧”从调节颈椎入手使身心同时得到调整,可以很好地缓解疲劳,对“五劳七伤”各种虚损型疾病的恢复均有所助益。

该动作锻炼得法,还可体会到整条脊柱有一种螺旋的拧劲,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节节贯穿,通过有序的松紧交替,使骨节与骨节之间松开,进一步气血畅通后,沿脊柱两侧的经筋肌肉松柔而有韧性,可体会脱骨的感觉,这时候整条脊背感觉气脉通畅,元神清醒,眼睛明亮,举手投足之间轻盈灵活。

现代医学角度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脑力工作者日益增多,加之电脑使用的普遍,患有颈椎病的人日益增多。颈椎病不仅仅表现为颈项部的疼痛僵硬,其他包括失眠、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肩背疼痛、手指发麻发胀、眩晕、心慌心悸等均与颈椎的病变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颈项部如果不健康会影响脑之思维,使大脑容易疲劳,没有灵感,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因此颈椎的调理运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很多颈椎疾病往往都是因为肌肉的过度紧张牵拉而导致椎体的移位,造成椎间孔狭窄、骨质增生等。

因此,放松颈部肌肉是治疗颈椎疾病的不二法门,而该动作恰恰就是主要针对颈椎而进行的,通过缓慢的左右“往后瞧”可以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该动作的优势是不仅仅运动颈椎,而且还对整条脊柱进行旋转拧劲,运动中有弹性,避免了单纯运动颈椎用力不当导致肌肉拉痛的弊端。坚持该动作的锻炼会使颈部肌肉、韧带恢复弹性和活力,进而改变颈椎的关节小错位,使其气血通畅。

人的情绪与大脑中枢神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大脑又与颈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该动作使颈椎得到锻炼,颈部血运通畅,则大脑的新陈代谢增强,神清气爽,头脑清醒自然会不期而至。而且,通过静力牵张,可以扩张牵拉胸腔、腹腔内的脏腑,并结合呼吸,增大脏腑的血流量,从而对脏腑起到了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本经所主病候:头项强痛,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目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

本经主治病证:本经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命门。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3、背俞穴: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故称俞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肺经的肺俞,心经的心俞,心包的阙阴俞,脾经的脾俞,肾经的肾俞,肝经的肝俞,大肠经的大肠俞,小肠经的小肠俞,三焦经的三焦俞,胃经的胃俞,膀胱经的膀胱俞,胆经的胆俞。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萎及骨病等。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肺、心、脾、肾、肝、大肠、小肠、胃、膀胱、胆。

五劳七伤往后瞧的作用

1、转头,即“往后瞧”这个动作。眼睛使劲往后看,眼神向后转移,这就锻炼了颈部后面的大椎穴。大椎穴非常重要,人体几乎所有的阳经都经过它。七伤是外界天地自然对我们身体的伤害,这种伤害必先伤阳的层面。这个动作通过扭动大椎穴,提升了阳的作用,使身体内部产生变化,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增加颈部运动幅度,活动眼肌,同时改善颈部及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糸统疲劳。

2、旋转手臂。我们的手臂,阴经在前,阳经在后,手臂从里转到外,再从外转到里,其实是把阴经、阳经都打开了。五劳是内伤,阴经主内;七伤是外伤,阳经主外。所以,这个动作在旋转手臂、锻炼阴阳经脉的过程中,可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

3、这个动作通过上肢伸直外旋扭转的静力牵张作用,可以扩张牵拉胸腔,腹腔内的脏腑。

4、这一动作,还能增加颈部及肩关节周围参与运动的肌群的收缩力,增加颈部运动幅度,活动眼肌,改善眼肌疲劳的及肩、颈与背部等疾患。同时,改善颈部及脑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颈部疲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