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故事丨91 岁的印尼归侨,五代同堂的冷暖人生
之前我给大家写了几篇归侨的故事
许多 OCTer 纷纷表示
此前住在侨城,但竟对归侨没有任何了解
今天,我们就特地来到了
陆丰华侨农场
一起来听
91 岁的印尼归侨——曾婆婆
给我们讲更多归侨的故事吧!
↓点开视频,一起来看↓
曾桂兰婆婆是印尼万隆的归侨
从 60 年到现在,回国已有半个多世纪
五代同堂,和家人们一直住在陆丰
过去的岁月虽远,但老人的记忆犹新
南洋美食是最好的回忆
中午时分,我们刚到陆丰华侨农场,曾婆婆家里人早已备下丰盛的午餐,迎接我们的到来。
听说一家人从早上 6 点就开始忙碌,去市场买菜准备。光看着这一桌丰盛的午餐,就已经感受到陆丰华侨的热情好客了~
林爷爷还专门为我们搭配好“加多加多”,淋上调好的花生酱,味道好极了!
除了地道的印尼午餐,还有家里人亲手做的印尼糕点,经典的啫喱膏、千层糕、七层糕,我们忍不住赞叹,只有真正的归侨才能做出这种味道。
排华年代, 30 岁的曾婆婆带着三个孩子回国,经历了中国最艰辛的时期,也许唯有这一桌南洋美食才是最好的回忆。后来,婆婆教孩子们做印尼菜,孩子们又教给下一代,就这样代代相传,这一桌南洋美食,见证了曾婆婆家五代人的共同成长。
能每天和五代同堂的子孙们一起吃饭,曾婆婆感到非常欣慰:
60 年代的艰辛岁月
曾婆婆今年 91 岁了,但她仍清楚地记得,自己 30 岁左右,跟着爸妈,带着孩子踏上回国的轮船,经历数日的海上漂泊,在1960 年 3 月 6 号,被安置在陆丰华侨农场。
曾婆婆拿出旧照,一个个给我们介绍,这是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这是当时办护照顺便拍的照片,那时候曾婆婆的大儿子还不到 15 岁。
哇,我不禁发出感叹,这家人的颜值都好高哇~
曾婆婆说,当年回国之后很不习惯,生活和饮食都不一样,水土不服,身体也多病,没办法参加工作。又遇上了饥荒和文革时期,日子非常艰辛。
老一辈华侨农场建设者们
那个年代孩子们都没怎么读书,家里条件不好,为了给家里挣补贴,孩子们相继离家工作,大儿子林先俊不到 16 岁就参加工作了。
曾婆婆的大儿子林先俊
讲到这里,曾婆婆眼里忽然充满了泪花,久久不说话,只是摇了摇头,不停地喃喃,太苦了……
印尼归侨曾桂兰
在一旁的林爷爷和我们说,当年饥荒,家里没有吃的,想尽办法把回国时带回来的金器、首饰都拿出去换吃的,还有给曾婆婆治病。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民都是同样艰辛,讲到这段历史时,两位 70 多岁的爷爷并没有太多悲伤的表情,而曾婆婆已泪流满面,可见曾婆婆是多么心疼自己的孩子们。
曾婆婆的两个儿子
这样的艰辛生活,虽然已过去 50 多年,但是在婆婆心里,这是一段最柔软的故事,怕被提及,更怕被遗忘。
曾婆婆经常拉着小玄孙,给他讲以前的故事。小孙子自然听不懂,但也许曾婆婆更怕听懂了故事的人,也听懂了她心里曾经的苦难和悲伤吧。
曾婆婆和小玄孙
新世纪的幸福生活
无论曾经的生活有多苦,曾婆婆还是带着整个家族挺了过来,她含着眼泪摆摆手说:“已经过去了啦,现在我们很幸福。”
现在的陆丰华侨农场在 1994 年时,已被更名为“华侨管理区”,只是农场人依然保留着这个叫法。现在的农场,已经是个街道干净漂亮,人们生活平安祥和的好地方了~
新世纪的生活,让曾婆婆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她说,现在的身体非常健康,家人也都非常长寿,她的母亲也活了 102 岁高寿呢。一家人互相扶持,日子越来越好,是曾婆婆最开心的事。
看到桌上的全家福,我们请曾婆婆给我们介绍一下家里人:
曾婆婆便高兴地让家人取出来,非常自豪地给我们介绍,她的五代同堂:
虽然有些家人在外地工作,无法每日陪伴在身侧,但是看到曾婆婆拿着全家福笑眯眯的样子,我们知道,她很幸福。
所有的艰辛都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印尼归侨曾婆婆是苦难的经历者
也是中国归侨历史的见证者
作为归侨子女
我们向往美好的未来
也要铭记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祖辈
*感谢曾婆婆一家,愿家人幸福绵长
你家中有归侨吗?
是几世同堂呢?
有珍贵的全家福吗?
上传你的全家福,说出你的故事吧!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