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
孔子,只怕是这世上有史以来最会教学生的老师了。且不说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光是孔门七十二贤,就已经是一种恐怖的存在。当代有人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来统计孔子教学的优秀率。。。。。。哎,我只想说,没文化没见识,还是不要出来吓人了。每一个都是可以独当一面或者执政一方又或者开山立派的贤者,任何老师一生有一个这样的学生都可以足慰平生了,何况是七十二个!
这些学生当中,在论语中出现过的名字当有二十几个。毫无疑问,孔子最喜欢的那必定是颜回——谁不喜欢闻一知十的学生!最爱的只怕是子路——孔子可能是把子路当成弟弟来教导了。这些人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不聪明,甚至还有一点愚笨,反映慢,理解能力不太好——我仿佛看见了学生时代的大多数同学。这个人,就是樊迟。
樊迟经常跟在孔子身边,以至于孔子回答了别人的问题后还要特地向樊迟再解说一遍,生怕他产生歧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看,回答孟懿子就俩字,跟樊迟就细细解说了一番,足以证明樊迟的理解能力不太好,且认死理。樊迟经常问孔子问题,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反复提出,而孔子妙就妙在根据环境情境的不同往往能给出不同的解答(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今天我们并不太能知晓当时樊迟问问题的情境,却能从中看出孔子的高明以及樊迟的愚笨。子夏一听就懂得道理,樊迟即使听了子夏的解说也未必就全然能够理解。但是很显然,樊迟虽然属于中人之姿,依然有着一颗好学的心。孔子即使对樊迟有时候很不感冒,却也一样能谆谆教导,毫不放松。因为孔子始终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矣。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矣。”最终,樊迟还是跻身于七十二贤的行列,名传千古。
说起来,大多数人都是中人,都是樊迟。但是世界同样也是由无数的樊迟们组合而成的。只要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多闻阙疑,多行阙殆——禄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