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学中药:牡蛎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从内陆乞讨的农家女流落至大乳山海边。由于疾病和饥饿,一下子昏倒在海边沙滩上。傍晚,一位打鱼归来的渔家小伙,发现一个大半身子已经被海水淹没的这个女孩。善良的小伙便将女孩背回家中,和老母亲一起喂汤喂药将女孩救活。流浪女醒来后看到自己躺在一个渔家里,起身跪向救命恩人,叩头道谢。生活并不富裕的渔家母子,了解到这个贫病瘦弱的姑娘名叫好儿,是个的孤儿,便将她收留下来。病好之后的好儿,显出了她的美丽和勤快,小伙和母亲看在眼里喜欢在心头。

有一天,大海突起风暴,打鱼小伙的木排被风浪打散,人落入大海。小伙抱住一块木板,凭借好水性,与风浪苦苦搏斗了一夜,最后终于爬上了岸,但从此落下了肝散肾虚惊恐害怕的病根,不能出海打鱼。小伙母亲得知多吃牡蛎能够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但当时大乳山海口,牡蛎又少又小,想找到牡蛎很不容易。好儿姑娘为了报答小伙的救命之恩,走遍了乳山口附近的所有海口,找寻牡蛎给小伙治病。有一天傍晚,正在海礁间找寻牡蛎的好儿,脚下一滑,不小心掉进了大海,眨眼间就被大浪吞没。从此,小伙和母亲便天天到海边寻找。南海龙王对好儿和小伙的故事,早有耳闻。这天海龙王视察乳山口海域,恰巧碰见好儿落水,他便命手下将好儿带回龙宫,并把好儿救醒。龙王对她说,念在你善良勤劳,知恩图报,将你救活,我现在给你一些上好的牡蛎种,送你回乳山口,在那片水域撒播牡蛎,看管牡蛎繁衍生长,以便救治救你一命的那个打鱼人。但有一个条件你得答应,你在大乳山一带海口做我看管牡蛎的海神,不得上岸。好儿姑娘想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就答应了。从此,在好儿的看管下大乳山一带海口的牡蛎,长得又多又肥,打鱼小伙的病也因为吃了牡蛎好转起来,身体日日强壮起来,好儿也变成了一位美丽的牡蛎姑娘。

性味归经

味咸、涩、性微寒;归肝、肾

功能

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镇惊安神。

主治

1、主要用于治疗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痰核,瘿瘤,瘰疬,癥瘕积聚;自汗、盗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滑脱诸证;胃痛泛酸;百合病;外伤出血;疮痈肿毒,疮疡湿疹。

2、西医诊为高血压病、前庭系统疾病、脑恶性肿瘤、神经官能症等属肝阳上亢,扰动心神,膀胱炎、功能性子宫岀血、肺结核盗汘等属滑脱之证,肿瘤、子宫颈恶性肿瘤、肝脾肿大、急性单纯性淋巴结炎等属肝郁痰凝,以及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等胃酸过多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干撒或调敷。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子良;恶麻黄、细辛、吴茱萸、辛夷。

注意事项

1、咸寒质重,有重镇软坚之功。身体虚弱,脾胃虚寒症见少气、乏力、食少、自汗、恶寒胃冷、手足发凉者禁大量内服或单味药久服。

2、肾气虚或肾阳虚证见面色能白、形寒肢冷、气短喘逆、尿颇而清、腰膝酸软、阳痿滑精者忌大量内服或单味药久服。

3、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外感表证以及表证未解者不宜服用;便秘者忌用。

4、内服牡蛎可能会导致过敏性腹泻,因此对牡蛎过敏者忌服。

5、所含的碳酸钙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忌单味药大量服用。

6、含有多种矿物质,肾炎、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以免引起矿物质在体内蓄积从而加重病情。

相关论述

1、《本经》:主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下赤白。

2、《别录》,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3、《本草备要》:咸以软坚化痰,消瘰疬结核,老血疝瘕。涩以收脱,治遗精崩带,止嗽敛汗,固大小肠。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诸证。阴虚心阳亢盛所致心神不安,惊狂烦躁,心悸证忡,失眠多梦等症,多与龙骨、酸枣仁、柏子仁等同用以安神定志;热病后期阴伤,虚风内动,手足搐搁蠕动者,多与龟版、鳖甲、阿胶等同用,以育阴潜阳,熄风止痉,如《温病条辨》之大定风珠;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耳鸣,面赤烘热,心烦易怒者,可配生地、白芍、龟版、代赭石等以滋阴潜阳,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建瓴汤。

2、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漏。自汗盗汗,心悸气短,可与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等煎汤服,以固表敛汗,养心益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牡蛎散;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腰脚酸软,多配沙苑子、芡实、莲须等,以涩精止遗,如《医方集解》之金锁固精丸;崩中漏下,赤白带下,可配龙骨、乌贼骨、茜草等止崩止带。

3、用于痰火郁结之凛疡,痰核,多与玄参、贝母等配伍以化痰散结,如《医学心悟》之消瘰丸;治痿瘤,可与海藻、昆布、黄药子、土贝母配用;治癥瘕积块,则可与丹参、鳖甲、夏枯草等配用。

4、煅牡蛎有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单用或与鸡蛋壳、石决明等份研末服。

相关配伍

1、牡蛎配龙骨:牡蛎敛阴潜阳,涩精,止汗,止带,化痰,软坚;龙骨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固精敛汗涩肠,止血生肌敛疮。二药合用,龙骨益阴之中,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摄纳下陷之沉阳,相互促进,增强益阴潜阳,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收涩之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以及遗精滑泄,自汗盗汗等。

2、牡蛎配黄芪: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其质重咸涩,长于益阴潜阳,收敛止汗;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其甘温补中,升阳补气,实腠理而止汗。二药合用,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力增强。适用于自汗盗汗证。

3、牡蛎配天花粉:牡蛎软坚散结,清虚热,引热下行;天花粉开郁结,降痰火,润肺胃,生津液。二药合用,清热生津,降痰火,散坚结。适用于痰火郁结之燃瘤,瘰病痰核。

4、牡蛎配鳖甲:二药合用,滋阴潜阳之力增强,用于阴虚阳亢之头目眩晕,烦躁,心悸失眠,以及热病伤阴,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等。二药均有软坚散结之力,合用功能协同,用于治疗瘢痕积聚。牡蛎收敛固涩,鳖甲滋阴理血,合用还可治疗妇人崩中漏下。

5、牡蛎配葛根:牡师质重潜降,引血下行;葛根升散解肌,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二药配伍应用,活血散瘀。镇静降压。适用于治疗肝阳上充之血压升高。

鉴别用药

牡蛎与龙骨:二者功效相近,均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同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及各种滑脱证候。然牡蛎以入肝经为主,平肝潜阳功效显著,安神和收敛固涩作用逊于龙骨,又可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癥瘕积聚等;龙骨以入心经为主,安神功效见长,收敛固涩作用也优于牡蛎,但无软坚散结之功效。

相关药品

泻肝安神丸、金锁固精丸、龙牡壮骨颗粒、胃痛片。

相关方剂

桂枝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救逆汤(《伤寒论》)、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药膳食疗

丝瓜牡蛎汤:

1、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和血、止渴降糖。对糖尿病、前列腺炎、尿道炎有疗效。

2、原材料:丝瓜450g,牡蛎肉150g,味精、五香粉、湿淀粉、植物油料酒、清汤、葱花、姜末、精盐皆适量。

3、做法:把丝瓜刮皮,洗净、切片。把牡蛎肉入沸水锅中煮5分钟,剖成薄片。锅上火,油烧到六成热,下牡蛎片煸炒,烹入料酒、清汤。中火煮开下丝瓜片、葱花、姜末,煮沸,加精盐、味精、五香粉,用湿淀粉勾芡,浇麻油,拌匀。

4、用法:随餐食用。

1.孟全林经验:治疗过敏性紫癜,牡蛎:90g,每日一剂,水煎服。(《临床皮肤科杂志》,1992年第4期)。

2.张锡纯经验:治疗瘰疬,饭汤送服煅牡蛎细末30g,一月之间消无芥蒂。(《衷中医学参西录》)。

【大剂量配伍及名方应用经验】

1.仝效林经验:(1)软坚散结。治疗瘿病,阴虚内热,痰瘀凝滞。自拟方:生牡蛎(先煎)60g、煅牡蛎(先煎)60g、生地30g、知母30g、黄柏30g、炒酸枣仁60g、五味子9g、玄参30g、浙贝母15g、当归30g。(2)益阴潜阳。治疗消渴,热盛伤阴。代表方:瓜蒌牡蛎散。生牡蛎(先煎)120g、天花粉30g、葛根120g、知母30g、黄连30g、西洋参6g、煅龙骨120g、煅牡蛎120g、桑叶30g、地龙30g。

2.尹岭经验:(1)镇静安神。治疗顽固性失眠。代表方: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龙骨50g,牡蛎50g,百合、生地各30g,天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g,知母12g,浮小麦30g,甘草6g。(2)镇静安神。治疗多动症。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合大量龙骨牡蛎。龙骨50g,牡蛎50g,桂枝15g,陈皮12g,生甘草9g,浮小麦9g,大枣2枚。

【注意事项】

1.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2.服用生牡蛎煎剂可致剧烈呕吐(《中国中药杂志》,1990年第9期)

牡蛎主治汗证、胁下硬痛、痰核瘰疬、带下证。孕妇慎用。

牡蛎配伍用量为30~50克。

治自汗、盗汗,配生地黄、黄芪各30克,白芍20克;治胁下硬痛,配柴胡15克;治痰核瘰疬,配玄参30克,清茶1撮;治带下,配山药、芡实各30克,白果20克。

裴正学(甘肃省医院主任医师)

生龙骨、生牡蛎主治高血压伴心悸、头晕、烦躁、失眠、多梦;全身各处之癥瘕积聚;胃脘痛伴泛酸暖气;妇科带下病。

两药常相须为用,同具镇惊潜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收敛止带等功能。生用最佳,煅则仅可外用。

牡蛎配伍用量为重镇潜阳用15~30克;收敛止带、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用15克。

治全身各处之癥瘕积聚,疗效最佳,配伍三棱、莪术;治胃脘痛伴泛酸嗳气,配伍乌贼骨;治带下病属热者,配伍苍术、黄柏,属寒者,配伍乌贼骨。

(五)临床妙验

失眠

胡国俊老师,对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之失眠、头昏、心悸怔忡,用生牡蛎60克,附子3克,生地黄20克,黄连2克,生白芍15克,阿胶10克,鸡子黄1枚,可以滋肾水,降心火,3剂效显,5剂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4期)。

肺结核盗汗

曹青冰老师用牡蛎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早晚分服,连服3剂,汗止后再服2~3剂,观察肺结核盗汗10例,7例有效(《江苏中医》1964年2.期)。

过敏性紫癜

孟全林老师每日用生牡蛎90克,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温服,儿童酌减。治疗过敏性紫癜30例,治愈.26例,未愈4例,治愈时间平均7.93天(《临床皮肤科杂志》1992年4期)。

(0)

相关推荐

  • 《本草精荟》:软坚散结:牡蛎

    <本草精荟>:软坚散结:牡蛎 原创中医实战笔记2021-01-28 14:36:23 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等的贝壳.人们平常食用的蚝就是牡蛎的一种.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

  • 《本草精荟》:平肝潜阳:龙骨(附:龙齿)

    龙骨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的骨骼化石.其牙齿化石,即为龙齿.龙骨与龙齿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尤其龙齿越渐稀少,当珍惜应用.产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常生用或煅用. 一.功效应用 龙骨味甘.涩,性平 ...

  • 中药学——平肝熄风药

    中药学——平肝熄风药

  • 龙骨

    龙骨-牡蛎对药解析汇编 原创中医学生王世杰2021-03-04 14:46:41 [龙骨-牡蛎]龙骨为化石之属,质重坠,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牡蛎为贝壳之类,质重坠,敛阴潜 ...

  • 中药学——平肝息风药(一)

    中药学——平肝息风药(一)

  • 龙骨牡蛎共同的功效与作用

    [药对功效] 龙骨.牡蛎为临证常用的平肝熄风.收敛固涩药对. 1.龙骨 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骨骼化石.味甘.涩,性平.归心.肝.肾经.具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

  • 龙骨与牡蛎配伍的药对作用与功效主治

    [基源与功效]龙骨为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性味甘.涩,平.归心.肝.肾经.具有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效. 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 ...

  • 听故事学中药清热解毒药:6.青黛

    李时珍曰:殿,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也称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淀漫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呈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拧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 历史上曾经传说着这 ...

  • 听故事学中药清热解毒药:5.板蓝根

    东海龙王和南海龙王在从天宫返回龙宫的路上,看见人间尸首遍野,又惊又疑.经打听,原来是瘟疫流行造成的.如果不控制,还会蔓延到海里去.两位龙王急了,连忙商量对策. 南海龙王有一儿子叫青金龙.他听说要到人间 ...

  • 听故事学中药清热解毒药:4.大青叶

    相传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李世民刚刚平定天下,但是残兵流匪仍流窜乡里,祸害百姓,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中原地区发生了瘟疫,死人无数.官府派官员前往疫区监督疫情的控制,但是由于 ...

  • 听故事学中药清热解毒药:3.穿心莲

    相传达摩祖师跋山涉水从印度来到中国弘扬佛法,遍历我国的大江南北.一日,达摩祖师及其弟子游历到我国的广东岭南地区时,路遇一老农倒在路边痛苦呻吟,奄奄一息.便上前询问到:"老乡,你这是怎么了?& ...

  • 听故事学中药清热解毒药:2.连翘

    很久以前,摩天岭的山岙里住着大牛和莲巧这对相依为命的兄妹.有一天,莲巧去山上给哥哥送饭,走到一个山坡上,忽然看到一条大蟒蛇缠住一个孩子.她一个箭步冲上去,搬起一块石头,用力不停地向蟒蛇砸去.蟒蛇疼痛难 ...

  • 听故事学中药清热燥湿药:7.白鲜皮

    在长白山一带,有一个叫"拔毒牛"的传奇故事: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从长白山流下一条弯弯曲曲长有几百里的河,河的下游有个河弯子,这里有八个用木头垒起来的木屋,住着八户人家.有种地的,有打 ...

  • 听故事学中药清热燥湿药:4.龙胆草

    相传,大洋山曾村有个穷孩子叫曾童,长年替财主放牛过日子.一天,曾童牵牛上山,见山坪的水塘中有个美女在洗澡,就躲在柴丛里张望.一会儿,那美女洗完澡,走上岸来,忽然变成一条大蛇,盘在塘边呼呼睡去,口里还吐 ...

  • 听故事学中药清热燥湿药:3.黄柏

    从前,长安有个富商,叫王善夫,小便不通,成中满(饮食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病)以后,大腹便便,坚硬如石,壅塞之极,腿脚肿胀,破裂出黄水,双睛凸出,吃不下,睡不得,苦不堪言.求李东垣治,李东垣询问了病因和其 ...

  • 听故事学中药:核桃仁

    有一年,卢氏发生了瘟疫,神医扁鹊带着弟子到玉皇山采药,灵芝.天麻.枣皮.金银花都采到了,独独少了最主要的一味药--核桃.到哪儿找核桃呢?弟子子阳建议:进瓮潭沟,向住在瓮城瀑布上面瑶池旁边的西王母讨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