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费的利与弊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古代中医的行医模式与现代是有许多不同的,比如诊费的问题。在过去,许多中医是与药铺脱离的,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合作关系不强。患者生病找大夫看病,医生经过望闻问切,开出方子交给患者,患者支付给医生诊费,然后拿着医生的方子外出抓药。也有一些医生是在药店坐堂,或者有了一定的名气成了一方名医,实力雄厚了,带着一群弟子学徒也经营着药铺。
中医诊费是医生劳动与知识的体现,与找人算卦交卦金,或者找人写字付出润笔费一样,也算是一种交换。进入新社会,各级医疗机构把医生与药物统一起来,联系的非常紧密。比如一位中医大夫在诊所或者医院坐诊,虽然不收诊费,但是也会有收入,这种收入实质上是从医疗平台药物的营业额中抽取的,也就是常说的以药养医。
诊费有高有底,有些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主要收入,有些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很低的诊费。中医诊费,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都是有利也有弊。比如,一个中医坐诊,收诊费或者不收诊费,对于门诊量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致命的。我一直收诊费,有一段时间在一家医馆坐诊,里面许多大夫只有我收诊费,找别的大夫看病都不收诊费,后来老板对每位患者都象征性收取诊费,虽然只有十块钱,但是门诊量骤降,直接影响营业额,于是又紧急叫停。
同样收诊费,金额高低对门诊量影响也很大,我一位师兄对我说他每次长诊费,都会流失大量患者,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老患者,然后外从头开始,这都是现实问题。
收诊费的好处是可以让医生有限的精力产生最大的社会价值,把一些“假患者”拒之门外。有些“患者”,没事就喜欢找中医大夫聊,中医大夫四诊下来,又是把脉又是解释病情又是开方子,半小时的宝贵时间,最后“患者”丢下一句“没带钱,下次吧”,自以为很聪明,其实素质很低。如果收了诊费,这类“患者”自然就不再“光临”了。这样,可以一心一意去治病,不用像卖保健品的一样推销话疗。
其次,医生靠诊费生存,让看病变得透明与纯洁,不再想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不考虑药物提成问题,心无旁骛按照自己的路子踏踏实实去治病,心里特别踏实,无论方子价格高低,都有一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洒脱磊落,一切从病情出发,而不会担心个人的门诊量或者其它。比如最近有个患者来看妇科病,在外面兜兜转转看了许多年无效,我开了方子,里面有些价格稍高的药物,我们诊所无货,让患者出去买,但是吃了确实很有效。所以,疗效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可谓坦坦荡荡,潇潇洒洒。
但是,如同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诊费也有许多弊端,比如对门诊量的影响。还有,诊费高低会对患者的粘性产生直接影响,整体来看,诊费越高,患者粘性越差,而诊费很低或者象征性诊费,甚至不收诊费,患者粘性就会比较强,这是客观现象。
凭良心说,一个中医医术的进步,除了自己的悟性、勤奋、名师指路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身体力行,也就是实践。说白了中医的医术都是患者给的,越是名医越是如此,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名医门前冤魂最多的说法。患者对医生的反馈,无论是特效,还是无效,都会促成一个医生的进步与发展,患者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因为诊费,限制了门诊量,限制了患者粘性,于一个中医大夫的成长与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不当名医,所以不在乎脸面,中医不是百病皆治,一名中医大夫更不是百病皆治,哪怕是名医,所以每一个医生都要掌握疾病治疗形式中西医的最新动态,如果自己不拿手就及时撒手,不要顾及自己名声,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最为关键。我经常让患者去医院完善西医检查,明确诊断。甚至遇到有些情况个人认为西医治疗更合适,于是直接撵着患者看西医专家,中西医打配合战。
也有一些患者,也推荐去尝试别的中医疗法,比如祖传膏药或者秘方等。师兄说我这样做会让一些患者伤心的,会降低中医或对面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权威与地位,即便说也要委婉一些。我个人觉得,既然收了诊费,就是一种责任,把最合适的交给对方,做一个纯粹学问人心理舒坦。患者若能明白这个道理,都是聪明的患者,当然也肯定会有一些患者一辈子都不会明白这个道理,是由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所限制。如同一名导游,带着对方去欣赏最美的风景,即便因为自己体力不支无法到达,也要把道路指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