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两副面孔”

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发现一批帝后功臣像存放于“茶库”,这些图像是历代累积形成的图像系统。这批帝后像如今90%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21年1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的权力的形状——南薫殿帝后像特展,近距离为我们展现了历代帝后的威仪。

在本次展览中,一张脸上布满黑痣、颧骨和下颚突出的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像,据说正是反映真命天子的“异相”。也就是五官的形状特征,都显露出此人必为掌握权力的帝王。

▌明太祖坐像

有好几部明人笔记涉及到朱元璋画像,明中后期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卷之六方术纪中记载,“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髯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稍后时人张萱《疑耀》卷一高皇帝像中记载:

“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这两段文献反映出两个信息,一,朱元璋画像在明代大概能分成两大类,民间流传和内府所藏,其中后者应出自宫廷画师手笔;二,两类画像容貌差异极大,民间流传者容貌怪异,内府所藏者相貌堂堂。明人张萱描述民间画像为“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应该就是现在所见各类清代民间画朱元璋像的母本系统。台北博物院藏有10件这一类“丑像”,其中的冠冕、袍服、座椅各有变化,然质量皆平平。推测朱元璋这种形象曾经风行于民间,因此被大量复制。

明太祖的真实样貌是什么?展览中有一副描绘了明太祖(1328-1398)晚年样貌。虽然须发尽白,眼周、嘴角肌肤松垮,但眉型、颊上留些小髯等特征,与中壮年《明太祖坐像》相当类似。画中形象细至须发,均排列整齐、弧度完美,为宫廷画家恭谨绘制的忠实肖像。

与“丑像”相比,帝后真实的像貌,反而不如奇怪的五官更能满足民众对最高统治者相貌的想象。

▌明太祖高皇帝与孝慈高皇后

这些帝后像中,最早的一批是制作于宋代的帝后画像。当南宋覆灭后,元朝将这些图像运往元大都收藏,并制作了本朝帝后画像。朱元璋等人驱逐蒙古统治者后,这些宋、元帝后像又成为明代宫廷藏品,合藏于古今通籍库。明代宫廷在绘制本朝帝后像的同时,还制作了一大批前朝名臣、圣贤、帝后画像挂轴与册页。入清后,以上图像又都成为清廷的收藏品。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月辛巳,清高宗弘历注意到内务府库收藏的这批图像,“未经启视,尘封蛀蚀,不无侵损”,于是命将图像中“或有损缺,概令补缀完好,应重装者,即付装潢”。乾隆十四年(1749年)这些经重新装裱的画像被奉藏于整修一新的南熏殿中。弘历作《南熏殿奉藏图像记》,刊刻于石,立于殿前。其中所记图像有:“帝后画像为轴者六十有八,为册者七,为卷者三,先贤名贤图册五。”

南熏殿始建于明代,是位于武英殿西南的一所独立院落。殿内木构及彩绘均为明朝遗物,十分珍贵。殿面阔5间,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5层,奉历代帝王像。殿东室奉历代皇后像;西室贮明代帝后册宝。

▌南薰殿藻井

按胡敬《南熏殿图像考》中记:“南熏殿旧藏古帝王圣贤图像,附以内务府广储司茶库收贮历代功臣各像”。另嘉庆十一年(1806年)修的《国朝宫史续编》中也如此记载:“茶库,在太和门迤西,隶内务府管理,乾隆十四年,移藏历代帝后图像于南熏殿,其历代功臣像仍弃斯库,为轴二十有一,为册三。”嘉庆六年(1801年)敕编的《南熏殿尊藏图像目》与《茶库贮藏图像目》详细记录其中所藏图目。南熏殿中仅藏有帝王、圣贤像两个类型,功臣像藏于内务府的茶库中。现存帝后像大部分在乾隆十三年(1748)重新装裱过。当时清高宗为这批帝后像选定的“裱绫”,是金黄与明黄八瓣缠枝花纹的款式。重新装裱过后的”题签”,除了书写帝后庙号,还特别标注修复时间:”乾隆戊辰年重装”。此外,每件帝后像轴还量身订制云头纹黄绫”囊”,慎重地贮藏在南熏殿里,可见清高宗对这次历代帝后像的整理修复十分重 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