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成于心大,毁于嘴欠
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3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虽然我嘴欠,
但我知道我是个好诗人。
作者:柴华
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这个笑话,不知你们是否听说过。
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因为诗人从来不是一种职业,所谓“诗以言志”,写诗,不过是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手段。
不是说诗人都被贬了官,而是这些被贬官的人都挺喜欢写诗。
只不过,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中,喜欢写诗的,委实是多了一些。
仅唐一朝,有姓名可考,作品存世的诗人,就多达两千八百七十三人。
在这浩如烟海的诗人大军中,总有那么几位独树一帜。
今天,我就想说一说不太一样的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人称诗豪。
一生仕途坎坷,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被先贬后召,再贬再召,一生起起伏伏,不知凡几。
这样看来,他的一生也不过就是“升职-贬官-写诗”的诗人套路,无甚过人。
更何况,他文不如李杜,武不如高岑,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是了,他的特别之处就是,心特别大。
想当年,十九岁的刘禹锡游学长安洛阳,名播士林,何其风光。
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正可谓是春风得意。却因为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一步迈错,耗费半生。
三十三岁的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从此开始了他“一路被贬一路歌”的传奇人生。
唐朝的司马是个什么官呢?
简单来说,基本等于现代一个大县城的副县长,问题是这个副县长是没有什么实际职权范围的,只是名义上辅佐刺史处理州事。
所以它往往成为安排冗闲官员的坑,京官被贬,也喜欢往这个坑里扔。
当年和刘禹锡一同被扔下坑的还有七个倒霉蛋,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柳宗元。
因为两个带头的都姓王,所以这次事件史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咳咳,断句断错的,自动去面壁三分钟。
结果,同时被贬的这八位司马,有两位还没到地方,居然就已经把自己给憋屈死了!是的,你没看错,他们把自己给憋屈死了。
这也难怪王实甫在《牡丹亭》中,要让那位张君瑞张公子自比为“多愁多病身”。
看来中国文人的这种多愁善感,还真是自古来一脉相承的!
而刘禹锡,虽然不至于说是一路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去上任。
但也表现的是元气满满好中年一个。
多数人对于刘禹锡的了解,应该是从小学课本上的《秋词》开始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俗话说“春女悲,秋士思”。
在一大堆诗人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不是肃杀就是凄凉的咏秋之作中,刘禹锡的这首诗显得是那么的空阔大气,与众不同,更何况,这首诗还是创作于他被贬朗州期间呢。
朗州地处偏远,民风淳朴,做不出什么功业。
也好在无甚波澜,闲得无聊的刘禹锡游游山,玩玩水,写写诗,唱唱歌。
在这个坑里一蹲就是十年,从小刘蹲成了老刘。
十年之后,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人,一拍脑瓜的想起来,那穷山僻壤里还窝着这么几位司马呢!
于是乎,刘禹锡和柳宗元才得以被召回京城。
那首歌是怎么唱的来着?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重回京城的老刘发现,这世界,变了!
当年的老朋友们,死的死,散的散,再不就还在穷山沟里当着芝麻官,满朝文武且不说有几个认识的,首先就没几个顺眼的。
心情不好,出去逛逛吧!于是游了一趟京城著名景点玄都观,写了首诗。
成功开启人生一大技能——群嘲。
这诗题目有点长,我们暂且叫它的另一个名字,《游玄都观》。全诗如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你们这些趋炎附势,攀权结贵之徒!要不是我老刘当年时运不济大事未成,京城这片一亩三分地儿上哪有你们嘚瑟的份儿!
老刘爽了,新贵怒了,不带这么埋汰人的!
屁股还没坐热乎的老刘再次被打包扫出京城。
老刘心大,没事儿,不就被贬吗?习惯了!
他没想到,因为自己一时嘴欠,这个坑,他一蹲又蹲了十三年。
先是五年的连州刺史,又是三年的夔州刺史,三年之后再三年的和州刺史,加上为母守丧的几年,人生的五分之一,就这么过去了。
不过老刘依旧表示,Who care!
在连州,他施行文教,政绩斐然,更留下了几十首散文诗篇。
在夔州,他深入民间,吸收巴蜀民歌精髓,创作了一系列《竹枝词》。
在和州,他更是留下了人生巅峰之作《陋室铭》,而这,其实又是老刘的又一次嘴欠创举。
话说这和州的知县是个狗眼看人低的货色,一见老刘被千山万水的贬到这穷山僻壤的地方,且还二十年没什么起色,眼见是此生复起无望,白欺负谁不欺负。
依规定,老刘应该住在衙门的轩敞大院里,知县偏让他住城门南的三间民居,面江而居,潮气袭人。
老刘也不生气,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口,自娱自乐。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县令气得够呛,把他的住所挪到城北,面积也缩水了一半。
新居邻水,杨柳依依,景色居然颇为不错。
老刘还不生气,又写了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也难得这位县令大人能把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做得这么执着,他居然又让刘禹锡搬了一回家。
这一次,搬回城里,无水无树,小小蜗居仅装得下一床一桌一椅。
想必他的心理是:让你狂,让你写,让你乐呵!这回看你写个毛线。
老刘是心大,他又不是傻。
这回他不仅要写,还要写个长的大的气死人的。
于是,千古名篇《陋室铭》就这么诞生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挥而就,老刘咂摸咂摸嘴,差点意思。
于是又去请了一位大牛——当世书法名家柳公权。
用他潇洒清瘦的柳体,把《陋室铭》书写一遍,再选一块厚重的石碑,铭刻其上。郑重的立在了自己陋室的大门口。
也不知道那位知县大人被气死了没。
一直到公元826年,好友裴度拜相,老刘才算再次迎来自己人生的转机,应召回京。
途经扬州,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碰了个正好。白居易写诗相赠。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早就知道你倒霉,没想到这么倒霉。
老刘宝刀不老,写诗,who怕who,当即挥毫,回了一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嘿嘿嘿,二十三年不算啥,再来三十也不怕。
感动得白居易差点把自己乐天的字当场送给他。
论乐天,舍老刘其谁。
再回京城的刘禹锡老怀大慰。
二十三年了,朝廷里头人来人往,连龙椅上坐着的那位都已经换了四个。
正可谓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老刘。
于是闲步到玄都观门口再次大笔一挥,又留下了一篇传世经典。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些小子有什么好得意的,十三年过去,你们不知道哪里吃土去了,我刘禹锡可是又回来了。
群嘲技能,不发则已,一发轰倒一片。
大家一致觉得不能留下他给自己添堵。于是,年近花甲的老刘再次出发。
这一回,他的目标是苏州。
到了苏州,他开仓赈灾,减免赋役。
他离任后,苏州百姓为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兴建了“三贤祠”,至祭不绝,可见得民心之盛。
此后,他又历任汝州刺史,同州刺史。
这根让朝廷上层百般难受的刺,半生时间,几乎刺遍了大半个中国。却是地地留文名,处处显贤达。
直至六十六岁,颠簸半生的刘禹锡才回到京城,任了个太子宾客的闲职。
官是做不动了,群嘲也嘲不动了,可诗还是要写的。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公元842年,一代诗豪刘禹锡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中华诗坛上的又一颗明星陨落了!
观刘禹锡一生,毁于嘴欠,成于心大。
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们,或早早的淹没在官场的诡谲风云中,或无声的死亡在贬谪的穷山恶水中。
唯有他,开开心心的活到了古稀之年。
与其说他嘴欠,不如说他高傲自矜,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与其说他心大,不如说他豁达坚强,才能于世俗自得其乐。
利禄功名视若浮云。这于别人不过是一句假大空话,于他,却活成了人生的哲学。
终其一生,历尽沉浮,不改初衷。
不负人,不负己,不负心。
大丈夫,正当如是。
作者:柴华,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