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巴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 葫芦巴、苦豆、葫巴子、芦巴、胡巴、季豆、香豆子。
〔来 源〕 为豆科葫芦巴属植物葫芦巴Tr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种子。
〔成 分〕 种子含龙胆宁碱、番木瓜碱、胆碱、葫芦巴碱(烘干至褐色时, 约2/3的葫芦巴碱转变成菸酸)等。并含粘液质、皂甙、蛋白质、脂肪油、卵磷脂、 植物甾醇、甘露梣糖、水解乳糖、苦味质、维生素B1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有温肾阳,祛寒湿作用。《嘉祐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 《本草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益右肾,暖丹田。” 《本草备要》: “补命门,除寒湿”。
二、近代研究
葫芦巴碱一般认为无药理作用;但有人报告在肌肉标本上,能降低神经的时值,对肌肉的时值则为先降低后增加〔1〕。子种的油中有催乳成分,此成分不含碘、氮、硫,无任何性激素样作用〔2〕。去油后的种子含50%的不易消化的粘胶,故有致泻作用。种子还有轻度的驱肠线虫作用。
〔性 味〕苦、甘,温。归肾经。
〔功 效〕温肾壮阳,祛寒止痛。
〔主 治〕肾阳虚冷,命门火衰,阴寒凝滞之寒疝腹痛,腹胁胀满,寒湿脚气,睾丸肿痛,阳萎,腰酸膝软。
〔临床应用〕葫芦巴主要用来温肾散寒止痛。如腹胁胀痛、蟠肠气、奔豚气、疝气等,类似于肠绞痛。常配伍吴茱萸、 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方例《葫芦巴散》、《葫芦巴丸》、 《芦巴丸》。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步无力,类似于多发性神经炎、腓肠肌痉挛等,常配伍破故纸、木瓜等,方例《葫芦巴丸》。若气攻头痛则配伍京三棱,方例《葫芦巴散》。并可入其他助肾阳方中用。近年用治高山反应有效。
〔用 量〕 3~10克,丸散酌减。
〔用 法〕生用或盐水炒后用。
〔禁 忌〕阴虚火旺者忌用。
〔附 方〕
1.葫芦巴散(《仁斋直指》) : 葫芦巴、小茴香。
2.葫芦巴丸(《和剂局方》):葫芦巴、吴茱萸、川楝子、大巴戟、川乌、小茴香。
3.芦巴丸(《圣济总录》):葫芦巴、附子、硫黄。
4.葫芦巴丸(《杨氏家藏方》):葫芦巴、破故纸、木瓜。
5.葫芦巴散(《济生方》):葫芦巴、
京三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