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专刊】戏曲行当
肖旭
戏曲行(hang)当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特征之一,是角色的分类。行当没有好坏之分,行当本身虽属类型化的东西,但它并没有限制演员的艺术创造,反而使每个角色再创个性有了更方便的条件。
“戏曲行当”,从角色说,他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每个角色都属于某一行当之中,从演员角度讲,他带有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以及分类系统。“在生旦净丑各种角色类型中,把各自最一般、最具普遍性的最大公约数属性组合起来而形成的性格。”(河竹登志夫语)行当是舞台艺术积淀的产物。如张飞、李逵演得多了,就逐渐积淀下来而形成“架于花脸”这一行当。生、旦行基本来源于说唱,现今仍以唱为主;净、丑行基本来源于滑稽戏,以插科打诨为主。
近代戏曲一般将行当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行”,或生、旦、净、丑“四行”。 “末”多表下层劳动人民,如《一捧雪》中的莫成。现多将其划归到“生行”。亦称“二老生”,如(群英会》中,诸葛亮为第一,鲁肃为第二老生。
每个行当则包括各种不同角色的类型。以京剧为例:
“生行”分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行”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
“净行”分铜锤、架子花脸、毛净、武花脸等;
“丑行”分文、武丑和女丑.
由于各剧种历史发展长短不一,反映生活面宽窄及演员创造个性不同等因素,故在分支层次、名目上,繁简、粗细有别。汉剧、粤剧分行细,分成十行;秦腔分为十三行,俗称“十三网子”。不管怎磨分,大体没出生、旦、净、丑的范围。
中国戏曲行当的历史演变,大体以宋元戏、元杂剧形成为起点,分行较粗,宋杂剧有“五花”、南戏有“七行”。元杂剧分末、旦、丑。已确立了生、旦的主体地位,至今一直在挑班。到昆山腔崛起,四大声腔(昆山、海盐、余姚、弋阳)繁衍,生、旦、净、丑各行得到全面发展,分行更细,如昆腔有“江湖十二角色”。
由于近代戏曲流派的发展,使行当由窄变宽,基本形成粗、细、粗的发展趋势。
文/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