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陈垣学教书与读书
陈垣(海鹏 绘)
在大师云集的近代学术史上,陈垣是一个特例,他自学成才,既无师承也未读大学,更无留洋史,他一生的学问全部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来自于他求知若渴、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与研究。
陈垣的书斋取名“励耘”,“励耘”是其父的表字,他用这个名字表明自己坚持耕耘的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有启功先生设立的奖学金,却命名为“励耘奖学金”,是用的他恩师的书斋名,可见陈垣先生对启功先生一生的影响。
在陈垣先生百年诞辰时,启功先生曾作文回忆先生,文中可见陈垣是如何手把手地让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启功成为响当当的大学教授!
从中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如何成为好的、合格的教师。
启功先生记忆最深的是老师常说:
1、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5、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6、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做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7、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8、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9、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的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之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写错了的字,在他们坐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觉兴趣,不怕来问了。
陈垣没有搞过什么教学法、教育心理学,但他的这些原则和方式,实在符合许多教育理论,这是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辛勤总结得出来的。
陈垣先生也经历了多次的选择,参加过科举,落榜了;创办过西医专科学校,后深感治疗个人疾病,诊脉开方,无关于国,弃医从文;从过政,做过国会参议员,有感于生于乱世,无所适从,于是专心致力于教学与著述。由此成就一教育家和史学家。
陈垣是史学大家,连毛泽东也称其为“国宝”。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认为,只有陈垣与王国维才称得上“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傅斯年说过“静庵先生(指王国维)驰誉海东于前,(陈垣)先生鹰扬河朔于后。”日本汉学权威桑原骘藏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出版后,很快发表评论,称陈垣是现在中国历史学者中“犹为有价值之学者”。而陈寅恪的学生戴家祥回忆:陈师和我在校散步时,自称平生最佩服的是王静庵(王国维)先生,其次是陈垣。
传说陈垣先生读完了《四库全书》,不知确否?
但从他读书的方法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1、从目录学入手,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其中有大批的书可以“不求甚解”。
2、要专门读通一些书,这就是专精,也就是深入细致,要求甚解。经部如《论》、《孟》,史部如《史》、《汉》,子部如《庄》、《荀》,集部如《韩》、《柳》,清代史学家书如《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等,必须有几部是自己全部过目常翻阅的书。
3、像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类的所谓名著,很像报刊杂志,盛行一时,不会传之永久。
4、思想史、文化史等颇空泛而弘廓,不成一专门学问。
5、文学家不善著史书,如欧阳修是文人不是史家,所以他写的《新五代史》是借史作文,有许多浮词。写作应当像顾炎武的《日知录》,一字一句能够表达就不要再写出第二个字第二句话。
6、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
7、写笔记的方式是治学的一种好方式,读书有得,就记下来,集腋成裘,就是一条。
8、竭泽而渔。
9、读书的秘诀就在于“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读”哪里能得“其义”呢?
10、读书而想找捷径,就等于不读书而想得到读书的效果,其结果是你想骗他,他也就骗你,骗来骗去,最后是自己骗自己。读书没有“捷”径,但还是有“径”的,这“径”就是由自己走,自己用辛苦劳动去获得的。自己不走,便永远没有“径”可言。
11、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12、勤笔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