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应该是快消品
现在的中国内陆电影市场,竞争极端激烈。不要说《来电狂响》《“大”人物》《无双》这些热门国产电影,就连《海王》《毒液》《蜘蛛侠:平行宇宙》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也只能是坚持一个月的上映档期,一个月以后,或者下线,或者小范围延长放映周期,影片的黄金票房收入时期,就是上映前10天,有些中小成本电影,甚至只能寄望于首周末三天的票房,三天能赚到钱,就万事大吉,反正后续还有网络版权、电视版权、以及少许的海外版权费可拿。
但还是很艰难,电影的拍摄周期很长,加上后期制作,多数大制作电影的整个制作周期都是一年或者一年半,比如《妖猫传》《红海行动》《捉妖记2》《一出好戏》等等,特效多的电影,在制作周期上则更长。
不管这部电影制作是一个月,还是一年,都要面对电影市场的残酷竞争,大多数电影都是首周末票房定生死,如果后续能坚持口碑和票房逆袭,还有机会能在市场中存活的久一点,比如《红海行动》的内陆首日票房为1.29亿,比同天上映的电影《捉妖记2》的首日票房5.46亿要低很多。但是《红海行动》凭借卓越的口碑效应不断实现票房逆增长,最终成为2018年度票房冠军,口碑和上座率决定了一部影片的生命力。
12月31日,汤唯、黄觉主演,毕赣执导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国内陆公映,因为到位的营销,影片在上映前的预售已经突破1亿元。12月31日上映首日,《地球最后的夜晚》全国排片占比34%!这就意味着,影片在上映当天拥有超过十万场的排片,待遇堪比好莱坞超级大片,《海王》内陆上映首日的全国排片占比是53.1%,虽有差距,但《地球最后的夜晚》拿到的也是顶级的排片待遇。
排片高,票房也就高,《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首日最终拿到2.62亿元的票房成绩,作为爱情电影来说,着实惊人。
但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因为太过于风格化,叙事手法跳跃,还是2D+3D的放映模式,情节上也没有把每个情节都交代透彻,影片不是直线性的叙事,很多观众都大呼看不懂。上映第二天,《地球最后的夜晚》单日票房就跌落到1119万元,比上映第一天少了20倍!断崖式下滑。
票房少了,排片也会大幅度减少。上映第三天,《地球最后的夜晚》排片低至7.7%,截止到1月10日,排片已经低至0.2%!作为一部上映仅仅才11天的电影,一部拍摄+后期制作长达一年的电影,在影院内上映不到两周就要面临下线的命运,真的很惨烈。
其实,《地球最后的夜晚》只是口碑两极,并不是一边倒式的差评。当年的《大话西游》《一代宗师》《阿飞正传》等影片在刚刚上映之时,也是口碑不好,票房不好,但后来证明都是经典。
现在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是经典还是为时尚早,但应该给予这样制作认真的电影一定的市场空间。应该有一些艺术院线长期来放映这样的电影,也会有不少影迷想在影院去观看。
现在的电影市场注重快消文化,一部电影上映一个月已经是卖座大片了,多数电影能上映半个月或者20天已经很成功了,不断有商业片入市,观众迎来送走一批又一批的电影,有些观众看的电影数量多,有些一年也看不了几部电影,很多电影都是来不及给观众看到就匆匆下线了。
在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都有艺术院线支持文艺类电影的长期放映,中国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甚至在日本创造了连续上映一年的佳绩。艺术院线的规模并不大,一座城市内可能只有1~2家,但是让很多文艺片有了发展生存空间。
或许,很多电影是快消品,比如漫威电影、DC电影,《复仇者联盟3》《海王》《神奇女侠》等等,上映了之后就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匆匆去看,看完之后,大家又开始关注其它的商业新片,周而复始。但文艺类电影不能和这样的商业超级大片共同竞争,像是《刺客聂隐娘》《推拿》《阿飞正传》《一代宗师》《桃姐》等文艺片也不应该成为快消品,它们应该在影院停留更长的一段时间。
崔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