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被朱元璋逼杀的“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

这几天都在写明初人物,其中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是自其中主要内容,看见很多功臣被杀,十数万人头落地,很是愤慨,又见许多人在分析这些人被杀的原因,似乎又都有道理。

但是,再怎么为朱皇帝辩解,他的残忍和变态都是不容置疑的,说武人威胁到皇位的承袭,说杀胡惟庸是为了解除相权,但那些手无缚鸡之力,不掌一兵一卒的文人,也被逼杀,这怎么也说不过去了。

刘基、宋濂和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被逼死,刘基被毒杀,高启被腰斩,无一得善终,这有何原因?只能说明,朱元璋就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暴君,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妄人。

相对于刘伯温生前的睿智,高启死时的惨烈,宋濂在各方面的声名都要小得多,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修史之人,《元史》便是他主持编撰的,他的文章写得也很好,最著名的当然是那篇《送东阳马生序》,那是编入中学教科书中的。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能入教科书,这篇文章的水平当然是相当高的,其实,这篇文章既没有《滕王阁序》的华美,也无《岳阳楼记》的大气高昂,他是用最为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感想,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宋濂抄书”也成为历史上刻苦学习的著名典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受朱元璋礼聘,为太子师,主修《元史》,累官到翰林学士和知制诰,明初礼仪都出其手。

67岁时告老还乡,后因胡惟庸案被牵连流放,死于途中,年72岁,一直到武宗时方被平反,追谥“文宪”,故后人尊称为“宋文宪”,不过,这已是他逝世百余年之后的事了。。

宋濂抄书

宋濂是个早产儿,自幼多病,且出身贫寒,但他聪敏好学,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在他那篇著名记述文中,对他学习的艰辛也多有描述,他通过自身的努力,终成一代大师,朱元璋也曾经赞誉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少年时的宋濂穷是穷,但还没有穷到谷底,至少他还能读书,还能有基本的温饱,比起要饭的朱元璋那肯定要好出许多,宋濂能借书读,而他守信诺,冒雪还书的故事,也是广为人知。

不幸的是,他遇到了朱元璋,这讨口子皇帝在对待文人的态度,其实很有些性格分裂的意味,他时而很尊重文人,时而又视为草芥,自己也不时的弄个对子,写个打油诗,尽可能的向文人方面靠拢。

聪明心地实无欺,灿灿文章真可梯。

论道经邦谁解及,等闲肯于佞人齐?

这是朱元璋写给宋濂的一首诗,一个讨饭出身的人,能达到这个水平已是很不容易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宋濂的欣赏。

在对世子的教育中,清朝是做得最好的,有清12帝,除了那个同治是个特例外,只有平庸之君,而无荒唐之帝;这明朝自朱元璋始,其实也做得很不错,他是很注重对世子的培养,宋濂便是他请来给世子朱标当老师的大学者。

如果朱元璋在正常情况下,他也还是个爱好学习之人,说个尊师重教并不过分,所以,宋濂不仅是世子朱标的老师,也可以说是帝师,因为,朱元璋也时常会向他请教,这对读书人来说,乃是无比荣光之事。

对古代文人来说,能修国史,那可是梦寐以求的,本朝为前朝修史,这不仅是代表本朝对前朝的总结和批判,也是本朝乃天朝正溯的代言人,对一个王朝来说,实在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而能参与其中,是本朝最高统治者对自己全方位的认可和信任。

而宋濂就是修《元史》的总裁官,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倚重,但是,身为世子的老师,宋濂对朱标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朱标天生宅心仁厚,在加上宋濂的教导,他的性情显得敦厚儒雅,与乃父大为不同,这在明初大局初定,各种暗流依旧涌动之时,让朱元璋很是担心,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对宋濂的不满。

宋濂是个聪明人,他也知道朱元璋对他态度的转变,特别的看见很多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的屠刀下作了冤鬼,心生去意乃必然之事,所以他借口年迈,申请回乡以自保。

他作为一个文臣,对朱元璋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甚至连一个谋士也算不上,同刘基还时有荐言不一样,从朱元璋征战的历程来看,也没见他出过什么奇策妙计和定国方针,朱皇帝所看重的,无非是他的名声,而并不是他的治国能力。

67岁时,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他并不是留恋家乡的美景,而是布衣蔬食,一如既往的埋首读书著述,他远离了尘世,窗边只有清风明月。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原以为可以在家乡茅屋中安享晚年的宋濂,却因为其子孙牵连到了胡惟庸一案中,这朱元璋便向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举起了屠刀,他扛枷带锁,被押解到南京候死,幸亏有朱标和马大脚力保,方才没有人头落地。

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朱元璋并没有放过宋濂,将他从江南发配到茂州,也就是发生大地震的四川汶川和北川一带,这地方属羌人聚集地,即使是现在都还是贫困地区,在当时的苦寒之状是可以想象的。

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

生者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麟溪是指他家乡的一条溪水,这是他踏上发配之路时所写的一首名为《别义门》的诗;他知道自己生前是不可能再回来了,只能寄托于死后能够归葬故里,其凄惨之状,令人唏嘘。

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到地贫山瘠的西南,且不说这地方的宜居程度,光这迢迢千里之途,也是这年迈的宋濂难以承受的,果然,刚走到半路的夔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便连惊带怕的病逝了,不过,史书记载他走得很有些悲壮,他是“正坐敛手而逝。”

宋濂是因子孙卷入那桩子虚的“胡惟庸谋反案”,而受到牵连才招致杀身之祸,作为一名对皇权丝毫也没有威胁的老臣,朱元璋为何要下如此狠手,后世也多有推测,有人说他是因为没有参加朱皇帝的生日宴会,也有人说他写的诗引起了祸端,莫衷一是。

按照正常思维,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不足以成为对一个老迈之人痛下杀手的理由,但如果比起同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中的高启,因一句诗中的“龙盘虎踞”四个字,就被残忍的腰斩并诛灭九族来看,宋濂还算是幸运的了,而他的学生方孝孺则更惨,竟被朱棣诛了“十族”!

后人都将朱元璋的那句“开国文臣之首”,看作是对宋濂的器重和褒奖,不过,对朱元璋这类的赞誉,也就那么一听了,其实在他的心中,是很看不起这类文人的,他公开说宋濂是“才不兼文武、迂腐呆气”,所以,杀宋濂同杀胡惟庸家中的一个婢女,没有任何差别。

李善长和刘基等人也都曾得过类似的评价;他成天夸了这个贬那个,随心所欲,何况,以他的水平,能看出个啥好坏来,要说对武将的评价,还能靠点谱。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曾夸奖一位叫桂彦良的儒生,称赞其为“江南大儒,惟卿一人”,这让桂姓文士如何敢当,忙说自己不如刘基和宋濂,而朱元璋却说:“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所以,他那大嘴巴中的话是当不得真的,“余子何堪共酒杯?”这才是朱元璋对待所有文士最准确的评价。

朱元璋是个暴戾邪恶之人,在他的眼中,除了他的亲人,几乎所有人都是妨碍其统治的潜在敌人,所以,他可以不顾早有定制的政治制度,改封其子侄为王,行付分封之策,他可以将几乎所有的功臣诛杀,他可以将所有知识分子的骨头打碎,使他们都成为气节全无的御用文人。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明末清人来袭之时,会出现大批“衣冠跪马前”的无耻文人,也可以看出近现代吃香喝辣的,总是那些依附权势,看风使舵之徒的缘由。

作为一名“文人帝师”,宋濂运气实在是太差,也是很不成功的,他在以他的文人气质想影响朱元璋时,成效几乎为零;他对世子朱标倒是影响很大,却可惜朱标短命,比他老爸走得还早。

宋濂在历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有些尴尬,作为文学大家,他除了那篇送东阳马生序》,似乎也没有什么让人赞叹的文章,在诗词方面更是没一首能脍炙人口的作品,为帝师也近乎失败,算来倒是在史学上,一个《元史》的总编撰而青史留名了。

在政治和军事上,宋濂当然是乏善可陈,但他却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他曾经在住宅的门口贴有这样一幅对联:“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将自己的心迹公示于人,所以,在有明一朝,他的廉洁自律是尽人皆知的。

宋濂还是一位思想家和书法大家,作为一代大儒,如果在太平盛世,定能有更大的作为,不幸的是,他身逢战乱,更悲催的是,他效忠的是一位历史上最残忍暴虐的皇帝,人生如过山车一般,最后是只赢得夕阳晚照,命陨他乡,悲哉。

(0)

相关推荐

  • 苦命的朱元璋

    图片来往网络,下同 46集的电视连续剧<朱元璋>看完有段时间了.当时是日以继夜,夜以继日.上这是一部我觉得很不错的电视剧,所以才可以不眠不休地去追它,追完后意犹未尽,想写一篇东西.时隔多日 ...

  • 朱元璋“削刺”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杰出的政治家.在开创天下之时,朱元璋善于笼络人心,广招天下文人贤士,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策士齐聚他的帐下.他们为朱元璋平定天下,扫 ...

  • 说他是暴君的,不妨读一读这封亲笔信

    琅琊刻石,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千夜/摄 2019年末,在国家博物馆偶然瞥见一块半残碑石,灰扑扑的有点脏,上面的字迹经岁月风霜早已漫漶.这么块不起眼的碑石残件,没有玻璃罩子保护,也没有红绳围挡,就这样敞亮 ...

  • 南京发现“明开国第一功臣”墓,石碑出土后,却洗清朱元璋的污水

    历史真的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文人动动笔杆子,什么样的谣言都能造得出来,古代有许多的帝王其实是非常憎恶文人的,为此作出了许多得罪文人的事,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遭到了历代文人的不 ...

  • 宋濂是明初大儒,又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为何非要逼死他

    初中语文课本上学的古文要求背诵的大多以唐诗宋词为主,明清时期的文章很少,我记得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算是一篇,这篇文章算是议论叙述文,里面没有<滕王阁序><岳阳楼记> ...

  •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为什么封赏最低,做过一件事让朱元璋害怕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尤其是传说中,刘伯温精通各种命理算卦,占卜预测等各种神秘方术. 跟诸葛亮一样,刘伯温的很多事情的确是被夸大了,历史上确实存在刘 ...

  • 历史上的寒门学子:朱元璋称赞他是“开国文臣之首”

    近日,中科院工学博士黄国平先生的论文<致谢>走红网络,让无数人为之泪目."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论文送到你面前--"将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的辛酸与艰难悉数道 ...

  • 【书画欣赏】 朱元璋赞他是:开国文臣之首,文坛领袖宋濂,小楷直追赵孟頫

    上中学的时候你是否读过这样一篇古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 ...

  • “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楷书欣赏

    宋濂(1310-1381),初名寿,字景濂.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qu ...

  •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 ...

  • 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小楷真是漂亮

    宋濂(1310-1381),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 ...

  •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宋濂(1310年-1381年),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 ...

  • 雅赏 | 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小楷真是漂亮

    宋濂(1310-1381),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明初时受朱元璋礼 ...

  • 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这小楷值得一看!

    宋濂(1310-1381),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 ...

  • 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这小楷值得一看!

    宋濂(1310-1381),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