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古今丛谈》 ——岳麓山史话(二)

湖南省湖湘文化 1周前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景区历史名胜古迹和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繁多,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其中包含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被外界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被道教称为“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的云麓宫,被誉为“建党先声”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名人墓葬林立,黄兴、蔡锷等仁人志士长眠于此,伟人足迹处处,橘子洲、爱晚亭都留下了革命的红色篇章。厚重的传统文化沉淀,传奇的革命历史传统,以及与湖南人,与湖湘文化血脉相连的精神内核都使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具有了珍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今天刋载网载文章,略论岳麓山的人文历史:

二、宗教名山,佛道儒齐聚

岳麓山是长沙的思想所在:她承载着“湖湘第一道场”—麓山寺;她承载着“求道安心”的云麓宫;她承载着“道南正脉”的岳麓书院。从布局上看,长沙思想在岳麓山上是次第展开,彼此勾连;其次从内涵上看,每一种思想都有一个字的共同诉求,那就是“道”,道是岳麓山的文脉,把中国思想在长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儒、释、道在岳麓山上彼此认同,麓山寺说“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表明佛家以成就他人为自己最庄严的事业;云麓宫说“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悠游潇洒的道家情怀中隐含着对他人的关怀;而岳麓书院讲究“通天地人之谓才”,提倡学生海纳百川以求知识广博。儒家的爱在于“仁”,佛家的爱在于“不执着”,道家的爱在于“无可无不可”,殊途同归,在对很多极端事情的看法都有惊人的类似。因为有了儒、释、道的融合,岳麓山才成为集光、美、爱和灵魂于一身的名山。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栻主教,朱熹两度讲学。

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书院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特别召见山长周式,亲赐“岳麓书院”御匾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历史事实。赫曦台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又改名前台。

道光元年(1821),为存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赫曦”指日出光明炎盛之意。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明代著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泽东等人都留下了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御书楼岳麓书院自创建伊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书楼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共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  麓山寺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存。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

麓山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寺院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观音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正殿为大雄宝殿,又叫千佛殿,因为里面塑有一千尊铜板佛像而得名,位于寺内中心。该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由54根大柱支撑,四面回廊,布局奇特。原殿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1986年重修时,在大殿基址4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的文化遗物堆积厚达1.5米,出土了从魏晋到明清的各类瓷片、泥雕、石雕残片。今天正殿大门上高悬着原麓山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题撰的“大圆满觉”木匾,赞颂释迦牟尼佛觉行圆满。 观音阁位于麓山寺中轴线的尾端,又名藏经阁,今存建筑为民国初年修缮后的遗物,是寺内唯一一处未被日军飞机炸毁的殿宇。“观音阁”匾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手迹。大殿里面供奉有观音菩萨像三尊,分别为观音菩萨的坐像、千手观音像和观音站像。观音阁里除了供奉观音菩萨外,还供奉有地藏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明帝年间才传入中国,所以古麓山寺不仅是湖南省内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在整个汉族地区也是比较早的民间建造的佛寺。
清代名士王闿(kǎi)运有感于此,题写了“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对联挂在山门之上。寺院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麓山寺”,历宋、元、明、清,几度兴废、更名,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建筑被被日军飞机炸毁,仅存山门、观音阁、虎岑堂等。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庙被移交给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 1994年8月圣辉大和尚任驻寺方丈,1999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该寺创办湖南第一所佛教院校。 麓山寺碑现存于岳麓书院的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也是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碑文内容纪录了麓山寺历史沿革,唐开元十八年,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其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千手观音像观音阁距今约1700余年历史,是整个麓山寺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古麓山寺中唯一没被日军炸毁的楼宇。古麓山寺位于岳麓山半山腰,到明朝末年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复。1944年再遭日军狂轰滥炸,仅剩下山门及观音阁没被炸毁。而这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就存放在观音阁的后殿,连同基座高达15米,千手分为8个层面,包括3层大手和5层小手,每只大手都抓着法物。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这都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表现。这里每一支手呢,都是有说法的。比如宝箭手就是管因缘交友的;杨枝手是除病痛的;宝瓶手是保家庭和谐的;如意宝珠手是管发财的;宝经手是管博学的。
云麓道宫云麓宫位于岳麓山云麓峰顶,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1944年被日机炸毁,1957年重建。 云麓宫内楹联很多,都出自名家手笔。山门前的门额“云麓道宫”及对联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吴獬(xiè)所书,“对云绝顶尤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巧妙地把“云麓道宫”四个字工整自然地嵌在联内。其中清人黄道让所题“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气魄宏伟,对仗工整,字迹道劲,素为游人喜爱和吟诵。以前宫门也有一联曰:“古刹出层宵,看岳色平分,江流环绕;名山多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对联的上联写了云麓宫的宏伟,似乎超出云霄之上,在此可以近看岳麓山色,远眺湘江环流;下联描述云麓宫所在的岳麓山有许多历史胜迹,杜甫在这里留下了诗句,李邕题撰了著名碑刻。
云麓宫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加修,道宫格局更趋完善,其中三进殿堂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合体三清,故名三清殿。云麓宫前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丈余,因其可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近处古树杈中有钟,钟上铭文为明万历四年造,经风霜雨雪而无锈,道人作息时鸣钟,其声激越清扬,偶听之如同“归来”之音,故又名“归来钟”。云麓宫内有望湘亭,亭在拜岳石上,是清道光年间修建。凭栏远望,湘江与长沙城区尽收眼底,可以领略“直登云麓三干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阁凭栏远眺,南可望衡山,北可瞻洞庭,俯可视“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宫后坪中竖一石碑,高2米,碑正面刻“麓峰巩寺”,碑阴刻竣工记事。 云麓宫地处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道家崇尚自然,倡行“无为而治”,总是选择清静优美之处建立宫观,修身养性,采药炼丹,以求得道成仙,并将这些地方视作神仙的居所,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长沙市道教协会现亦设于此。 五轮塔五轮塔最早建于1927年,是以佛教最高塔式来作为革命将士的纪念塔,又称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五轮塔占地400多平米,塔高11.18米,分五层,由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和圆点等5种几何图形构成,造型奇特,极为壮观,塔身每一层都有金书梵文。五轮是指地、水、火、风、空,其形表示地方、水圆、火三角、风半月、空圆点,意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空构成,表现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塔即微型世界,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五轮又象征人体,是人体的一个缩影,世界和人体同用五轮显示,表明五轮塔是天人合一之塔。 舍利塔隋舍利塔在岳麓山腰,建于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由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所建。塔全部以花岗岩琢砌而成,塔基为正方形,边长约2米,高12米,共分三层:底部是塔基,作须弥座式;中间四角作蕉叶状,浮雕力士像五尊,含有守护宝塔的意思;上层和正面共有五幅浮雕,正面是佛象。
(0)

相关推荐

  • 贺有德丨朝觐岳麓书院

    一个晴朗的日子,与朋友漫游星城长沙--最难忘怀的,是朝觐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历经宋.元.明.清,"千年学府,弦歌不绝",虽世易时移,誉满海内外,成名既久,盛传不 ...

  •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长沙岳麓山禹王碑 | 静思斋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0年10月16日 写了两篇岳麓山的墓,今天不妨换个脑筋,来说一个很有趣的东东,按照国保名录中的立项,姑且称之为"禹王 ...

  • 这本书里有江湖|湘江水系

    江湖记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河""江""湖"三字 :"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江,水.出蜀 ...

  • 麓山风清

    岳麓书院书院 云麓宫 爱晚亭 黄兴墓 蔡锷墓 麓山风清 深秋时节,登山古城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山间迴荡着秋天清新的风.风,清新扑鼻,沁人心脾,猛吸一口,竟然感到这风中凝聚了一丝丝沉重. 云麓宫上,放 ...

  • 《湖湘文化古今丛谈》 ——岳麓山史话(三)

    湖南省湖湘文化 1周前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景区历史名胜古迹和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繁多,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 ...

  • 《湖湘文化古今丛谈》——岳麓山史话

    湖南省湖湘文化 1周前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景区历史名胜古迹和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繁多,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 ...

  •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古今丛谈》———岳麓山抗战故事漫谈

    长沙晚报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5天前 说起岳麓山,人们想到的都是郁葱翠山.人文胜地.然而,70多年前,这里曾硝烟四起,是长沙会战的战略高地.1941年12月,侵华日军进攻长沙,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时任第 ...

  • 湖湘工艺美术之花、湘绣(二) 老雪 摄....

    湖湘工艺美术之花.湘绣(二) 老雪 摄. 刺绣关健是针法和绣艺技但这却是内行们的事儿.大家无非看的是成品效果.画片是最能代表绣品的世界.单面绣品占了大半壁江山.画,照片只要上眼的都能绣,其丝线在光中的 ...

  • 大国工匠——湖湘文化守望者老后

    大国工匠——湖湘文化守望者老后

  •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湖湘文化和千年女尸

    推荐阅读: 长沙印象:可盐可甜,亦庄亦谐 前言 在"长沙印象"一文中,由于篇幅较长,"博物馆"部分只是略略带过,但博物馆却是了解湖南和长沙最值得一转的地方. 今 ...

  • 郑佳明:屈原与湖湘文化(下)

    原创 在悟 在悟 2020-03-14 鲁迅曾这样评价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 ...

  • 郑佳明:屈原与湖湘文化(上)

    原创 在悟 在悟 2020-03-13 郑佳明先生在内陆最具影响力的长篇历史题材电视剧<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和<恰同学少年>中,分别担任总监制和总策划,在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