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老祖宗肺腑之言,务必细品

很多人都觉得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学会认命,在他们看来,“奋斗”似乎只属于年轻人。这种观念确实有些道理,因为年纪越大,试错空间就越小,一个普通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层层重担之下,再让他去毫无顾忌地奋斗,的确有点强人所难。于是乎,不少人就会早早地收起奋斗野心,转而图个安稳,不管愿意不愿意,平淡都将成为其余生的主色调。

然而这种普罗大众的处世哲学,却并非贯穿历史始终,更不是放之四海皆准。在我国,民间还有一句俗语流传得很广,叫做“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意思不难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岁,仍然具有奋斗拼搏的资格,甚至比年轻时更有资格,也更容易成功,好比“出山老虎”一样威风凛凛。

这句话的具体出处已经不可考了,可能是出自某个大贤人,也可能是某个大英雄对自己成功经历的总结,也有可能是普通人感悟而得。但它的意义以及正确性,却可以从很多历史人物身上得到体现。

47岁仍一事无成,7年后当上皇帝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成功经历,就是“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的最佳写照。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汉高祖刘邦跟秦始皇应该是两个时代的人物,可实际上,秦始皇只比他大了3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二者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之所以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误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邦成功得太晚了,他起兵抗秦时已经47岁,七年后建立西汉并当上皇帝,8年后去世,时年62岁。

起兵之前,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处于秦朝公务员体系的最底层,而当时的秦王朝又是大势将去,如果刘邦没有毅然创业,而是死守这份“安稳”,结局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古人寿命短,刘邦活62岁,在当时已经是高寿,即便是他起兵时的年龄(47岁),也已经逼近了古代男子的自然寿命(排除意外早逝)。但他认命了吗?没有,非但没有,而且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业,并创建了西汉这个伟大的王朝。

刘邦VS项羽——两代奋斗者的较量

老祖宗把中年男人比作出山虎,是智慧和经验的体现。正如我们前面强调的那样,四十五岁的“出山虎”,甚至比年轻人更有奋斗的资格和资本,而这正好也能在刘邦的成功事迹中体现出来。

有一个年轻人曾与刘邦在同一时期抗秦立业,甚至一度比他还要成功,他就是项羽。项羽比刘邦小了24岁,跟随叔叔项梁起兵时不满25岁,在今人看来,正是奋斗的大好时机。而项羽不但年轻气盛,更是千年一遇的将才,无论是对秦作战,还是后期的楚汉相争中,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可最终的结果,却是项羽败给了年纪上长他一辈的刘邦,一个年轻奋斗者败给了一个中年奋斗者。

项羽的失败,古人早已总结出了很多原因,比如项羽不会用人,没有战略眼光,鸿门宴上心软等等,而这些原因,却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年轻“。正是因为年轻缺少阅历,项羽才会表现出如此多的弱点。相比之下,47岁仍一事无成的刘邦,却早已积累了许多有用的处世经验,所以在用人以及谋划等方面,他比项羽高了不知多少个等级,这也正是他能克制项羽的终极武器。

中年奋斗亦有优势,老祖宗早就看穿了一切

年轻人奋斗最大的优势就是敢闯敢拼,因为他有很充足的容错空间,万一失败了还能重头再起。然而奋斗要想成功,最关键的并不是留有退路,而是背水一战,是丰富的经验,这恰恰就是中年人才能具备的。所以同样是奋斗,鼓起勇气的中年人成功的概率要远远超过初生牛犊的青年人,历史上类似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当然了,成功永远只属于少数人,而这些人本身,也必须具备常人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并且要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难逢机遇。但有时候,如果不去尝试,就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特殊能力,更无法知道自己是否会遇到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印证了另一句俗语——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结语:

以古人寿命之短,尚且把四十五的中年人称为“出山虎“,在预期寿命高达七八十岁的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选择中年躺平,而不是去奋斗,去开创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